專家回應:今冬真的冷!其背後原因是什麼?未來趨勢如何?

2020-12-25 騰訊網

原標題:專家回應:今冬真的冷!其背後原因是什麼?未來趨勢如何?

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公眾對於入冬以來的「冷」都有相同感受。12月23日,全國多地又迎來新一輪冷空氣,讓剛暖和了兩天的天氣又冷了下來。

同時,「跨年或將遭遇大寒潮」等新聞見諸網絡,更讓人們擔憂:未來還會這麼冷嗎?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冷的?生產生活會不會受到更大影響?

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回應——你覺得冷,是因為真的冷!

從12月1日至22日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圖上可以看到,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部和北部、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雲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省份數量佔到全國的80%左右。其中新疆北部、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華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區東南部、江南西部、華南西部等地氣溫偏低2℃至4℃。

溫度偏低2℃至4℃是什麼概念?想像一下,夏天在26℃的空調房,與在24℃、22℃的空調房相比,體感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冬季同樣如此。

不僅如此,偏低2℃至4℃還只是平均狀態,局地極端情況更嚴重。

中央氣象臺中期天氣預報首席牛若芸介紹,12月以來,多地氣溫隨冷空氣勢力的影響上下波動,比如9至13日,全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相較往年略偏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冷空氣一來,公眾對寒意的感受也會更強烈。

以內蒙古二連浩特為例,該市近10天平均氣溫為-22.5℃,比常年偏低7.5℃,12月15日最低氣溫-36.4℃,創1968年以來12月同期極值。通遼霍林郭勒氣象站10日平均氣溫達-20.8℃,突破該站歷史同期平均氣溫最低極值(-20.5℃)。氣溫明顯偏低,且受降雪影響,部分牧區極有可能形成「坐冬雪」,對牧區牲畜覓食及越冬不利,同時還易發生羊羔牛犢凍死情況,城區老舊小區供熱也面臨嚴峻形勢。

在貴州省貴陽市,12月中旬全市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低3.4℃至4.8℃。尤其14日至17日的低溫雪凝天氣,貴陽部分鄉鎮最低氣溫降至-6℃(平均氣溫0.7℃至3.5℃),多條路段出現道路結冰,輸電線導線積冰。

12月16日,貴州省貴陽市出現冰凍天氣。(圖/文:石奎高文明)

由此看來,12月以來偏冷,在很多地區確實是事實。

拉尼娜與北極海冰偏少是偏冷重要因素未來偏冷可能還將持續

一段時間氣溫的偏高或偏低屬氣候範疇,主要是大氣、海洋、陸面、冰雪等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如太陽給海洋加熱使海溫升高0.5℃,海水的升溫蒸發就會影響大氣環流。對於我國來說,熱帶海溫、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都是影響冬季氣候的重要因素。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認為,造成12月以來多地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4個強」——12月歐亞中高緯呈較強的經向型環流,烏拉爾山高壓脊偏強,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寬廣的低壓槽也偏強,在海平面氣壓場上西伯利亞高壓也明顯偏強,這些都是使冷空氣總體從偏西北方向自北向南影響我國的有利因素。從大的氣候背景上看,拉尼娜的發展和北極海冰異常偏少是兩個主要外強迫因子。

12月歐亞中高緯呈較強的經向型環流,烏拉爾山高壓脊偏強,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寬廣的低壓槽也偏強。(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海表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在多數拉尼娜年盛期的冬季,歐亞中高緯環流經向度都比較大,冷空氣活動也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的氣溫都容易偏低。」袁媛說。

今年秋季,北極海冰異常偏少,9月北極海冰是歷史第二少,10月、11月也分別是歷史最少和第二少。

「海冰偏少也有利於冬季烏拉爾山高壓脊偏強,東亞冬季風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氣溫易較常年同期偏低。」但袁媛同時指出,在目前全球變暖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異常的因素更加複雜,具體到某個偏冷階段或者某個強降溫過程,主要是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直接結果,很難說是由哪個或哪幾個因子起作用。

目前,拉尼娜仍處於發展狀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可能在本月底達到峰值,強度可能是中等強度。北極的海冰偏少狀態,也不易改變。因此,從近期來看,我國氣溫總體偏冷的狀態還將持續。

冷空氣可能「跨年」需嚴防低溫不利影響

牛若芸介紹,今年12月下旬後期,冷空氣勢力明顯增強,26至28日以及30日前後,還將有兩股冷空氣入侵我國。

根據中央氣象臺最新發布的中期預報,27日,將有一股強冷空氣影響新疆,氣溫下降4~8℃;28-30日,冷空氣繼續東移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下降6~8℃,其中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江漢、江南等地可達10~12℃,並將伴有4~6級偏北風,陣風可達7~8級;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南部、黃淮有小到中雪,江漢、江淮、江南北部有雨轉雨夾雪,江南中南部、華南有小雨,局地中雨。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因此,從天氣趨勢看,流傳較多的「冷空氣陪跨年」說法並非不可能,但具體溫度還要以臨近預報為準。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網上8天至15天趨勢預報屬於中期預報,是由數值預報產品直接解析得來的結果,尚未經過預報員訂正,僅供參考;數值預報本身就是基於實況推算出來的未來天氣趨勢,時效越長誤差也就越大,要時時關注天氣,做好預防。

溫馨提示低溫謹防感冒

溫度偏冷,公眾還要嚴防低溫帶來的各種不便。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呼吸道疾病致死率明顯升高。低溫環境利於病毒存活和傳播,進入冬季後,由於氣溫低,人體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加。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氣溫波動大,更需嚴加防範,謹防感冒等疾病。

謹防低溫雨雪對交通電力等影響

從生產角度看,後冬(2021年1-2月)新疆北部、內蒙古西部和東北部、西北地區中東部、東北地區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要做好雪災和低溫防禦工作。西南地區東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和雨雪冰凍天氣過程,需要防範其對交通出行、電力和農業春耕生產的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 ]

編輯:汪東偉

統籌:

編審:

相關焦點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原因何在?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 1 真的冷嗎? 入冬以來冷空氣頻次不多,但兩次過程影響範圍較大、勢力較強 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
  • 今冬為何冷成這樣?原因主要在「一南一北」
    很多市民和網友都在呼喊:「怎麼這麼冷!今年冬天怎麼冷成這樣了?」所以今年冬天真的是「冷冬」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今年冬天如此寒冷?究竟冷到什麼程度?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不僅是北京,全國都冷。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全國平均氣溫為-4.4℃,較常年同期氣溫(-3.8℃)偏低0.6℃,為2000年以來第六冷。實際上,從統計數據來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冬以來冷空氣活動的頻次並不多。
  •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權威解析來了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記者6日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一年裡最冷的時間來了眼下是隆冬時節,尤其1月中下旬全國氣溫處於全年最低的階段。可以說,我們現在經歷的,正是這個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從未來預測看,後期還會有冷空氣活動,強度達不到過去這兩次全國型寒潮的程度,但部分地區的氣溫還有可能會持續偏低一段時間。
  • 今冬為啥這麼冷?聽聽專家怎麼說
    7日早晨最低氣溫達到-30℃,為近50年來最冷。那麼今年到底有多冷?和往年相比有什麼不同?為何會有這種天氣出現呢?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的氣象專家解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最直接原因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另外,赤道中東太平洋最近即將達到峰值的拉尼娜事件和秋季北極海冰偏少也是兩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因此,受全球氣候的大環境影響,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一波波接踵而至,導致了氣溫降低。
  • 南方多地限電,背後主要原因是什麼?
    多年未見的「限電令」背後,主要原因是什麼? 「拉閘限電」這一字眼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已經越來越少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年輕人甚至對此並沒有概念,那麼此次南方大規模「限電令」究竟為何而來?
  • 今冬為何這麼冷?青島最低溫都破紀錄了,還會跌嗎?
    自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不都在說全球氣候變暖嗎?今冬為啥還會這麼冷,還會冷多久呢?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進行了權威解讀。眼下是隆冬時節,尤其1月中下旬全國氣溫處於全年最低的階段。可以說,我們現在經歷的,正是這個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
  • 專家:因為這個原因,未來將不可避免
    專家:因為這個原因,未來將不可避免眾所周知,日本雖然經濟實力強大,是目前世界的第三大經濟體,然而其因為是一個島國,而且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千米,其發展潛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除此之外,日本因為是島國的原因,還經常受到海嘯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可以說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未來的日本甚至都有沉沒的可能,這是真的嗎?
  • 有多冷?網傳長沙氣溫將降至零下8攝氏度
    網傳長沙氣溫將降至零下8攝氏度——這個冬天會有多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首席記者 周月桂通訊員 張婷婷一張「長沙未來天氣」預報圖近日在微信瘋傳,圖片顯示「長沙最低氣溫將在12月30日降至零下8攝氏度」。這個冬天到底會有多冷?未來氣溫走勢如何?12月17日,記者從湖南省氣候中心了解到,今年12月以來我省氣溫異常偏低。專家預計,今年冬季我省氣溫總體偏低,不排除出現階段性低溫的可能。
  • 人工智慧是什麼意思?人工智慧的未來趨勢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越來越走近人們的生活了,那麼人工智慧是什麼意思呢?人工智慧發展前景怎麼樣?下面人工智慧網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人工智慧以及人工智慧的未來趨勢人工智慧是什麼?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 今冬首個嚴寒藍色預警,終於明白啥是「冷徹心扉」!
    今冬首個嚴寒藍色預警,終於明白啥是「冷徹心扉」!吉林省氣象臺已於1月7日8時48分發布嚴寒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24小時,長春、吉林、白山、延邊、長白山等地最低氣溫將達-32℃~-30℃,部分地方可達-32℃以下。鑑於上述情況,省局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及各內設機構、各直屬單位立即進入重大氣象災害(寒潮)Ⅳ級應急響應狀態,各市(州、管委會)氣象局根據當地實際適時啟動相應應急響應。
  • 武漢人度過本世紀第三冷的一天,武漢冬天越來越冷了嗎?
    -8.5℃刷新今冬以來的低溫,更使今日成為21世紀以來冬日裡第三冷的一天。8個縣市破歷史同期極值「天瓦藍瓦藍的,晴天也冷冽,就像在冰櫃裡,感覺這幾天武漢的冷,和老家差不多了。」武漢市民陳女士老家在河南信陽,感覺到了「北方的冷」。謝女士早上7點上班,感覺凍透了:「手根本沒法放在外面,那個風吹在頭上很冷,感覺自己是個光頭」。
  • 穿最厚的羽絨服,「扛」今冬來最冷天氣
    記者今天在湖南省氣象局了解到,今冬首個寒潮已來襲,新一周湖南雨雪冰凍天氣將大範圍鋪展開來,大部地區氣溫都會陸續創下新低,溼冷十足。12月13日16時,我省寒潮藍色預警與低溫雨雪冰凍黃色預警齊發,提醒小夥伴抓緊準備好羽絨服、厚棉衣,「扛」住今冬以來最冷天氣,尤其是周一早晨,上班族和上學族出門一定要穿戴保暖。
  • 研究專家訴說背後原因!
    研究專家訴說背後原因!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是相同的,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從表面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猝死的報導,長時間的不睡覺,身體的機能崩潰,無法承受極限,最終死亡。這種報導令人非常痛心,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失去了。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每個人如果想要保證健康,每天的睡眠應該維持在7~8個小時之間。
  • 年內逾400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背後的原因及銀行網點未來?
    銀行網點有收縮的趨勢,那麼,這種網點由快速擴張到收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銀行網點未來如何發展呢?01 銀行網點受到衝擊的壓力由來已久?銀行業務離櫃是重要的原因實際上,從2016年起各銀行網點增設勢頭有所減弱,同時關停撤銷逐漸增多。
  • 專家分析:日本蟄居族崛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20日發表東京大學移民問題研究方向博士候選人蘇曉辰的文章《日本蟄居族崛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文章摘編如下:過去幾年來,選擇完全退出所有社會交往的蟄居族佔日本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
  • 冬至已到,今冬天氣冷不冷?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諺語怎麼說
    冬至過後,不少朋友關心後續天氣的問題,接下來的時間內氣溫偏冷還是偏暖?春節期間,天氣冷不冷?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下面就跟大家一起,通過老祖宗留下來的諺語,做一個預判。曾經在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則消息,認為拉尼娜現象的出現,會導致全球大範圍的氣溫降低,今冬可能是全球經歷的第一個極冷的寒冬。
  • 農村俗語「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今冬啥時候冷?
    導讀:農村俗語「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今冬啥時候冷?什麼時候開始數九,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較為熟知的:立冬數九,也就是冬至當天即開始數九,還有一種說法是: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意思是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進入三伏天,而冬至之後的壬日則開始數九,其實這句老話的含義並非是冬至之後遇到壬日才開始數九,而是一種對於春天的期盼寄語,壬也是寓意著妊娠,預示著冬至的到來,立春節氣也就不遠了
  • 冷哭了!明明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冬天還這麼冷?
    頻繁來襲的寒潮讓我們感慨"冷哭了",不用父母提醒就自覺穿上秋衣秋褲。除此之外,很多朋友也忍不住發問:明明全球氣候在變暖,為什麼冬天還是這麼冷?冬天變冷了嗎?一遇到寒潮天氣,我們就會有種感覺:冬天怎麼越來越冷了?其實,如果跟以前對比,近些年其實是暖冬偏多的。在60、70年代,冬季普遍更冷,一月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並不少見。
  • 每年冬天,都有人說是史上最冷冬天
    今年冬天真的會那麼冷嗎?60年最冷的冬天?從今年十月全國多地開始降溫起,就不斷有傳言,今年冬天是「60年來最冷冬天」,「2008年以來最冷的一年」。但,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對於「60年來最冷的冬天」一說,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很早就已經進行了闢謠。
  • 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感染者的接觸者?專家回應了...
    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感染者的接觸者?專家回應了...疾控專家為你解答↓↓↓四川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介紹,根據傳染病防治法,任何公民都有參與防治傳染病的義務,「流調」就是流行病學調查,是傳染病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流調」的目的就是還原整個事件,配合實驗室檢測證實:傳染來源從哪裡來的,首發病例是誰,他通過什麼方式被感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