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2020-12-12 奈落瑾夢

古時文人寒窗苦讀,只為一朝登科入仕,光耀門楣,享「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怡悅。在如今健全的教育體制下,每個孩子都與書作伴十多年,為的是拿到一紙好文憑,跨過進入社會的高門檻。

誠然,對於沒有家庭背景、家境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來說,高考無疑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方式。有很多孩子因考上名校而改變命運,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名校生畢業後都有好的發展。

「北大畢業生回老家種田賣豬肉。」「他是最「落魄」的高考狀元,清華大學畢業,現在只是一位普通的保安!」這樣的新聞一旦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無一例外地平地一聲雷,「驚起一灘鷗鷺」。今天要談的人同上面兩位相似,那就是——張進生。

天資聰穎,順利入名校

1966年,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家裡尚有兩個姐姐。雖然家境清貧,但張進生的父親對他的學習十分重視。為了供他讀書,全家人省吃儉用,兩個姐姐更是先後輟學、嫁人,幫父母種地,貼補家用。

張進生自幼就表現出了出眾的學習的天分,加上自己的勤奮,成績一直出類拔萃,也一直在家人、老師和同學們讚美中成長。在「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環境下成長,雖然說學有所成,家人以此為驕傲,但難免也遺忘了其他的東西。

1984年,18歲的張進生順利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當時他們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引得人人豔羨。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是「祖墳上冒了青煙。」

學習對於他來說可謂是手到擒來,大學又是他的另一個大展身手的地方。在五年的大學期間裡,張進生依舊錶現出他對學習的熱愛,他如饑似渴地求學,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

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本就不多,更別說是名品牌大學的學生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國家都會分配工作,也就是「鐵飯碗」,可以說是將來都不用為找工作而煩惱了。和許多大學生一樣,五年後,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家醫院,正式開始他的醫生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受挫,繼續深造

談到此處,或許大家認為這是在講一個寒門出貴子、勵志的故事,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這麼順利。開始工作就意味著有了經濟來源,家人們終於可以為供他學習的經費鬆口氣了。

然而,初入社會,給了張進生當頭一棒。社會和學校大不相同。在社會中生存不僅需要自身硬實力,更需要維護好社會這張網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使自己快速融入集體,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或許是因為張進生十多年來一心只把心思撲在學習上,忽略了人際交往能力,在醫院實習的過程中,同事之間、甚至是醫院主任,張進生時常和人發生矛盾和口角,以至於後來所有人開始排擠他。

另外最致命的打擊便是作為臨床醫生的他患上了暈血症。只要拿起手術刀,張進生的手就會不住顫抖,一見血就頭暈心悸,四肢厥冷。

手術臺與他從此無緣。

那麼多年張進生都是在與書本打交道,不適應實戰操作。張進生曾想一舉攻破白血病,卻以失敗告終。這同從小讚揚和肯定的氛圍形成鮮明的反差,張進生大為受挫。

惡劣的人際關係,暈血症的桎梏以及醫學實戰上的挫折,讓張進生在還沒規劃好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情況下,還沒來得及找準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味地在想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找成就感,於是他就不顧家裡人經濟上壓力,一股腦地選擇了繼續深造。

明知自己患有暈血症,張進生卻以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為緣由,選擇主攻血液內科。這是他人生軌跡偏離的第一個轉折點。

1992年,張進生順利考上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之後,張進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誠然,他又繼續選擇了攻讀自己認為擅長的學科。眼看著還有一年的時間博士就畢業了,卻被一封「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打破平靜。

海外深造是張進生一直所嚮往的,然而20萬的昂貴學費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無力償付,於是留學之事無疾而終。受不了留學的失敗,再加上之前經歷的侵襲,張進生患上抑鬱症。

1998年6月,張進生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張進生依然沒有返校,因此學校將張進生視為退學這是張進生第二個人生的轉折點,他的北大博士之路也在此斷絕。

尚且認為張進生是由於抑鬱症的原因而告別了學業,若是他當時選擇念完博士,是否之後的軌跡會大有不同呢,會不會待他博士畢業後,分配到的工作會讓他心滿意足呢?

然而正是由於他定位的不明確,造成了不當的選擇,才衍生出了後面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後果,致使他本該一帆風順的人生以慘澹結尾。

眼高手低,多次辭職

雖然張進生沒有獲得北大博士學位,畢竟當時大學生稀缺,更何況張進生先前已經取得北大的碩士學位,自認為自己可以憑著的碩士的學歷獲得心儀的工作。

但是他保持著自己作為高學歷讀書人的高姿態,以為自己一定可以以一紙文憑獲得稱心如意的工作,現實卻再一次打擊了他。很多單位並不能入他的眼,而自己喜歡的工作,卻由於自己已經年過30卻沒有工作經驗,被用人單位拒絕。

屢戰屢敗,張進生不得已「屈尊」於蘭州的一家醫院。與讀博時相比,薪資的巨大差別讓他心理落差感頓生。

後來他與一個護士談起了戀愛,本來以為愛情可以給生活帶來一些慰藉與希望,但由於張進生的不求上進和眼高手低,女友一再奚落,盛怒之下,張進生打了女友一個耳光,之後便辭職回到湖南老家。

這樣的任性的選擇使張進生的人生軌跡第三次出現了偏差,也讓他人生的百態露出了端倪。回老家之後,張進生也試著找過幾份工作,但由於之前的種種打擊讓他難以再適應工作的氛圍,無處可去,他只好靠著姐姐的接濟生活。

期間,一家深圳的公司聘請他去銷售醫療器械,因為追求體面,張進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後來另一份上海高校的教書工作也不了了之。

探究其根本,皆因從一開始自身定位差錯出現的蝴蝶效應,層層累積,造成一切無法挽回的後果。張進生依靠姐姐們的救助,但是他不工作,農活也很少幫扶,每天十分頹廢,只沉浸自己的世界裡。

2017年,再無力負擔張進生生活的姐姐向村領導反映了情況,獲得上級批准,當地政府為張進生申請了困難補助,張進生正式成為了「低保戶」,從此靠著低保生活。從此他的人生遍布著失敗和落魄。

找準定位,慎重選擇

張進生的故事到這裡就基本講完了,他的故事經網絡的傳播,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人扼腕嘆息,當然他的故事也成為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原本應該擁有光明前途的他卻成為了一個僅靠低保生活的失敗者,張進生從一個北大學霸變為一個低保戶,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無論是本就得知自己患有暈血症,卻仍然要往血液內科方向深造,還是自己放棄北大博士學位,亦或是由於各種原因離職,這都是由於張進生對自己未來沒有一個明確規劃而造成的。

以他的智商,是不是可以往新的領域發展?繼續攻讀萬北大博士學位會不會有新的機遇?沒有眼高手低,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能不能過上平凡卻安穩的日子?

缺乏清晰的人生定位,模糊的未來發展方向,加之張進生端著讀書人的清高,自恃高學歷的自傲,讓他「一條獨木橋走到黑!」,以至於做出錯誤的選擇,他的人生軌跡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偏離。

這樣的悲劇或許還有很多,隱藏在社會的角落裡,不被熟知,又或者正在發生。張進生的例子正好給世人敲響警鐘

對未來迷茫的讀者們,一定要對自己有合理地分析,找準定位,把握人生方向,別成為下一個張進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54歲啃老18年,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否則最後只會像這位北大博士出身的張進生,淪為依靠國家救濟的五保戶。史無前例的高學歷五保戶談起五保戶,每個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孤獨、殘疾這樣的人群。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五保戶並不都是我們印象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的人,有一個人他手腳健壯,智商甚至比普通人還要高,但最後他也混進了五保戶的普遍處境。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 北大醫學博士吃低保十餘年,混成鄉村老光棍,全村驕傲為何成笑話
    北京大學、清華兩所大學都是金字招牌,但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這樣一位人物,是當時的北大醫學院的一位博士,但他沒有把握住機會,最後成了低保戶。在這期間經歷了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悲傷的人生。此人名叫張進生,1966年出生於湖南省大山中,自幼家境貧寒,兄弟姊妹相繼輟學不讀,只有張進生由於學習成績優異,一直在讀書,他也不辜負家裡的培養,考入湖南醫科大學,學習臨床醫學。但張進生此人有一個毛病,就是暈血,暈血人,怎麼能學醫?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全靠低保度日
    大學生尚且如此,代表更高學術水平的碩士、博士就更不用多說了,尤其再加上「北大」這塊金字招牌,好工作自動就會找上門。 可是對張進生來說,家人的付出只是一個甩不掉的壓力,他小小年紀就要背負這麼多期待,實在有些過了。很遺憾,張進生卻沒得選,為了不辜負家人期待,他只能硬著頭皮學下去。
  • 北大醫學博士因暈血,在家中啃老幾十年,如今靠著拿低保過日子
    張進生也沒有讓家人失望,在學校的成績一直名列榜首,1984年,18歲的張進生參加高考,在父母的建議下,他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土木工程專業。張進生從小到大隻知道悶頭看書,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揚,所以他進了大學以後還是一如既往。
  • 北大博士荒廢18年人生,54歲在家待業啃老,名校畢業為何落魄不堪
    如今的上學的學子,為了能夠進入更好的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能夠在上千萬的考生中脫穎而出。很多家長都想方設法,讓孩子考中狀元。覺得考上名牌大學後,這一生就不用憂愁了。在家裡什麼都不需要做,一心只讀聖賢書。殊不知,這樣的讀書人真的是會被社會淘汰的。
  • 從北大到KCL,非醫科背景的她如何圓醫學博士夢?
    但其實,Cherish本科並非學醫,她跨專業來到北大醫學部,而北大又是高手雲集的地方,作為醫學基礎知識甚微的牆外人,這在時時催促她瘋狂補習醫學知識。學習醫學,不單單是補上知識就夠了,醫學領域需要醫學生多年積累才有建樹,兩位北醫師姐先後前往KCL攻讀醫學博士經歷觸發了Cherish前往KCL求學的想法,故在碩士畢業之際,留學KCL營養科學博士成為她精進的目標。
  • 北大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老家種地,6年過去了,如今怎麼樣了?
    曾有一位博士寧願放棄百萬年薪,選擇回家種地,6年過去了,如今他生活得怎麼樣了?北大博士賈存勤年薪百萬賈存勤從小就生活在甘肅省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裡,祖祖輩輩都以種地來維持生計,看到父母每天那麼辛苦的種地,最終的回報並不是很可觀,於是他從小就暗暗下定決心要走出這個小山村,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不僅考上了著名的北京大學,而且還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名藥學博士。
  • 北大醫學博士放棄30萬年薪,尋求文員工作,原因只是不習慣上夜班
    但是近日一檔求職節目中,北大醫學博士自降身價尋求一份普通文員工作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了熱議。這名北大女博士名叫安寧,來自於山東省內的一個普通農村。安寧自幼就非常熱愛學習,在學習方面從來也沒有讓父母操心過。父母看到女兒這麼熱愛學習,也就一心一意地供女兒讀書。安寧最終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在2000年的高考中憑藉著670分的考試成績順利被北京大學醫學專業所錄取。
  • 天才少女13歲讀北大,28歲時嫁50歲美國導師,如今過得怎麼樣?
    儘管對愛情的追求歷久彌新,但曾經被北大錄取的那個13歲的神童田曉菲,出國留學後,嫁給了一個50多歲的美國人,又是因為愛情嗎?一九七一年十月,田曉菲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書香門第裡,父母都是文盲。後來由於父母工作調動,她便跟著去了天津,在那裡長大。因為父親是天津文聯主席,田曉菲在天津文聯大院裡開始接觸文學。
  • 當年《西遊記》裡的紅孩兒已經42歲了,如今過得怎麼樣?
    去年的時候一句「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曾經也火過一段時間。大家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相信看過86版西遊記的小夥伴們都很熟悉,這句話正是出自聖嬰大王紅孩兒之口,也是該電視劇裡面一個特備重要的情節。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86版西遊記的演員大多數都老去了,活躍在大家眼前的也只有當年飾演孫悟空的章金萊老師了。當年那個穿著紅肚兜、非常可愛的紅孩兒好像早已銷聲匿跡,那麼這些年他都去哪裡了?
  • 昔日神童田曉菲:13歲上北大,27歲哈佛博士,嫁大25歲老頭改國籍
    中國歷史上一直不缺乏天才,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過許多的天才,有一些物盡其用,而一些則淪為傷仲永的家常。今天晨姐要說的也是一位少年天才。13歲時北大向她拋出了橄欖枝,田曉菲從天津十三中學破格考入了北京大學少年班,甚至連跳幾級,在國內聲名大噪。進入北大後,田曉菲在每科學科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北大90年的校慶上,16歲的她寫下了《13歲的際遇》,還選入了國內中學課本,可知田曉菲當時是多麼的耀眼。
  • 11歲學微積分16歲上哈工大,卻淪落為低保戶,天才少年經歷了啥?
    那些曾在我們視野中出現過的天才,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我們也相信那些天才會有更好的人生更好的未來,卻沒有想過,一個天才最終會淪落為一個低保戶。我們印象中的天才,在畢業之後應該都是成功人士,西裝革履,自信滿滿。而今天這位天才,卻面容枯槁、鬍子拉碴,那麼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 北大最小學生,14歲上北大,18歲芝加哥大學讀博士,她現在怎麼樣?
    今年,北京大學錄取的學生中,來自湖南新邵縣的屈詩穎,以15歲的年齡成為北大2020年錄取的年齡最小的考生。 很多人在羨慕、佩服屈詩穎的時候,其實,早在2010年,北京大學就錄取了一名年齡更小的考生,當年她年齡僅有14歲! 14歲上北京大學是什麼概念?
  • 北大數學系四大天才,赴美深造後一去不返,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如今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數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當屬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校門眾所周知,北大在我國是位居前列的名校,其中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的數學專業一直是北大的王牌專業,其數學學院號稱我國「第一學府第一系」。迄今為止,北京大學數學學院不僅為我國精心培養出眾多數學方面的人才,而且數學系學生都是國內眾多數學競賽金牌選手的首選,甚至曾出現過北大數學學院「黃金一代」,他們為北大帶來無數榮譽。令人惋惜的是,其中有4位數學天才,如今卻都飄洋渡海遠赴美國從事數學研究,沒能留在國內。
  • 50年前,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過得怎樣?
    在50年前,就有一位女知青拒絕了進入清華北大的機會而立志終生留在農村,如今她過得怎樣了?清華、北大都是我國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無數的學子都希望能夠進入到這兩所學校當中。很多的家長,也會因為孩子能夠進入到這樣的學校而感到驕傲。可以說能夠進入到這裡的都是天之驕子。然而在1970年,卻有一位知青拒絕了這樣的機會。
  • 當年質問柯林頓的北大女生,後來嫁給了美國人,現在過得怎樣?
    ——南宋教育家陸九淵還記得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參觀北京大學,並開設演講會,就在演講後期開始自由討論時,就美國自由問題,一個北大女孩站了出來,她覺得美國總統柯林頓講述的有問題,她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位北大女孩的舉動在我們看來無疑是勇敢的,要知道常人一般沒有人有這樣的勇氣敢站出來質疑美國總統,這份膽量讓人佩服。之後,這位北大女孩的事跡紛紛被媒體們爭相報導。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在如今高校擴招的情況下,重點大學的學生都同樣吃香,更別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還沒擴招時,能夠考上本科的學子有多出色,道一句人中龍鳳一點都不過分,國家甚至包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