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上映了有一段時間了,今天刷到的微博,先給出我的結論: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部好電影,大部分的鏡頭隨便截個圖就是一張不錯的壁紙,電影配樂也很出彩,男主的演技更是好到讓我震驚,完全不遜於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但是,這部電影由劇情傳遞出的價值觀,我不敢苟同。
其實我們普通人不認同小丑的價值觀應該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小丑的人設本來就是邪惡的,但是我看到有很多人有把小丑給英雄化甚至正義化的意思,我說白了,這種人要麼沒有看懂電影,要麼和小丑一樣邪惡。
我們粗略地縷一縷小丑一步步黑化都經歷了哪些打擊:廣告牌被搶然後被群毆;在兒童醫院表演手槍不小心掉出來,還被同事插刀,沒了工作;在地鐵上發病癲笑被三個混混欺負;心理諮詢機構被政府砍掉;母親住院;被電視主持人Murry嘲笑;和暗戀的女鄰居之間的甜蜜都是yy的。這些打擊或者挫折如果突然全部發生,那當然誰也招架不住,但是不管是從電影裡看還是根據生活經驗,這些事情肯定是接二連三發生的。這我就覺得奇怪了,這些事情雖然一個個確實很糟心,可是誰的生活不糟心呢??生活本就如此,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比他慘的在微博上分分鐘能找出來幾百幾千個,難道大家都去報復社會了嗎?因為這些事被小丑殺掉的5個人,可惡嗎?可惡,但罪不至死。
細心的盆友讀到這裡可能會說,小丑不是發現自己是被收養的而且小時候還被養母虐待了嗎,是的,這件事對小丑打擊最大,也是小丑徹底黑化的導火索,但是小丑因為這個就殺死了養母也是我最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即使小丑是被收養的,這也不是他可以殺掉養母的理由。因為無論怎樣,養母還是把他撫養成人了,就算遭受過養母虐待為真,那就把養育之恩抵消了,小丑大可以把養母留在醫院裡,自己一走了之,這件事就算兩清了。但是小丑殺了養母,這就難以用倫理道德來解釋了。
從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出來,正常的邏輯和倫理道德根本就沒辦法解釋小丑的思維和價值觀,別忘了電影裡處處都在明示小丑有精神疾病。所以小丑的這一切做法只能歸因為「小丑之初,性本惡」,小丑本來就是個反派,反派作惡,理所應當,看看《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小丑是怎麼作惡的,這部電影裡的只是開胃菜。說白了,這部電影就是在講小丑內心的惡魔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喚醒的,前提是小丑本來就是個惡魔胚子。
最後我想談一談電影最後小丑殺了主持人坐在警車裡之後描寫哥譚市暴亂景象的鏡頭。
電影到了這一部分,bgm由陰鬱變為激昂,很明顯就是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意思,非常具有煽動性。而我看到這裡的第一反應是,這好像這幾個月hk的街道啊。我知道這只是個巧合,但是hk曱甴們確實有人把自己化成了小丑的樣子,而且受到這部電影煽動的肯定不止hk人。
總之,這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它只適合有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