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韓宇、何山、閆睿、姜賀軒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題:為和平而死與因和平而生——兩個嘎麗婭的非凡人生
新華社記者韓宇、何山、閆睿、姜賀軒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中國東北兩座邊城,探尋兩個嘎麗婭的非凡人生。她們一個為和平而死、一個因和平而生,不同的人生書寫了時代更迭與巨變,觸動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深思,以及對安寧美好生活的嚮往。
嘎麗婭青春定格17歲
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有這樣一座「友誼和平天使」紀念雕像:一位年輕姑娘張開雙臂,揮舞著頭巾向人們告別,她身後的火焰化作一雙翅膀……
2009年10月8日,中俄友誼和平天使雕塑在黑龍江綏芬河揭幕。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雕像女孩的原型叫嘎麗婭,出生於1928年。她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和平天使嘎麗婭紀念館內展出的一張照片上,站在哥哥身旁的嘎麗婭身穿長裙、頭扎辮子,長相十分甜美。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綏芬河當地的侵華日軍躲在要塞裡負隅頑抗。通曉中日俄三種語言的嘎麗婭被選作軍使翻譯,與蘇聯紅軍前往要塞勸降。
1945年8月11日,嘎麗婭帶著迎接和平到來的善良願望,隨蘇聯紅軍乘車直奔天長山。12日,嘎麗婭和勸降小分隊上山抵近要塞,日軍提出,只允許嘎麗婭隻身進入。
勸降小分隊在外面焦急等待。近三個小時過去,日軍要塞內傳出一陣激烈爭吵,隨後日軍衝出向蘇聯紅軍掃射——勸降失敗了。無奈之下,蘇聯紅軍的炮火覆蓋了天長山要塞。
要塞被攻下後,嘎麗婭的家人、同學和鄰居多次上山尋找她,卻只找到了臨行前媽媽為她佩戴的紅頭巾。那一年,嘎麗婭17歲。
年輕美麗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3天後,日本軍國主義宣布投降。為和平而去的嘎麗婭,沒來得及看到這一天。如果能活到今天,她已是92歲,應是兒孫滿堂。
95歲嘎麗婭四世同堂
在「中國東極」黑龍江省撫遠市,95歲的宋增榮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老人一頭銀髮,精神矍鑠,五官是典型的俄羅斯人模樣,年輕時的照片非常漂亮。
2020年1月17日,宋增榮老人(中)換上喜慶的紅色衣服迎接農曆新年。新華社記者 韓宇 攝
宋增榮的俄文名叫嘎麗婭。5歲那年,她跟隨俄羅斯母親從俄遠東地區來到中國,母親改嫁了中國人。沒多久,母親就過世了,中國繼父後來在戰亂中失蹤。宋增榮被繼父的朋友撫養到15歲,在中國成了家。
戰後,宋增榮選擇留在中國。因為婆婆是山東人,宋增榮的漢語摻雜了濃重的山東口音。宋增榮年輕時勤勞能幹,對人友善,在鄉裡當過生產隊長,還做過婦女主任,「20多歲起就會種地、蓋房子,50多歲時還當過裝卸工」。回憶起冬天去冰上釣狗魚的有趣經歷,老人「咯咯咯」樂得像個孩子。那是一段安寧生活的幸福記憶。
那時,宋增榮懷裡抱著孩子去掃盲班學認字。「丈夫一天書沒念過。我們合計,就是頭拱地也得供孩子上學,就拼命幹活。」宋增榮說。
現在,宋增榮已經是一個大家族的曾祖母了。最讓她驕傲的是,家裡已經有15名教育工作者了。她說:「有知識的人不會輕易使用暴力。」
每年,家人們從天南地北回到撫遠看望宋增榮。「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們也孝順。」宋增榮說,這一輩子苦是苦過來了,甜也甜過來了,很知足。
2020年1月17日,宋增榮老人(右二)與家人聊天。新華社記者 韓宇 攝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明白和平的珍貴
因為戰爭,一名少女將青春定格在17歲;因為和平,一位95歲老人已四世同堂。兩個嘎麗婭的人生不禁讓人感慨。
「嘎麗婭是一個美麗、聰明、勤勞、善良的姑娘,在戰爭中獻出了年輕生命。」孫伯言,綏芬河的一名退休老人,這樣講起那個悽美、悲壯的故事。他循著20世紀60年代一份公安檔案內關於嘎麗婭的寥寥幾十字,為發掘嘎麗婭的事跡奔走了數十年。
前些年,孫伯言費盡周折找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院長同意設計紀念碑,還幫助他牽線克裡姆林宮。
孫伯言在「和平天使嘎麗婭紀念館」講述嘎麗婭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何山 攝
孫伯言說,今天,我們講起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更多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以及中俄兩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深厚友誼。
「我們的友誼就是互相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一段內涵深刻的文字被刻在了嘎麗婭紀念碑雕像的基座上。
紀念碑上,嘎麗婭身後的火焰,漸生為象徵和平的天使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