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了解主光與背景光的運用,本文將帶你了解輔光燈的作用與效果。
輔光也叫副光,簡單來說是為了衝淡陰影,平衡反差的一隻燈。在拍照的時候,如果想減少主體後方產生的陰影時,就可以在陰影方向增加一盞燈,利用打光來衝淡陰影,降低反差。
這次的被攝體還是用一隻玩具恐龍做示範,主燈配件使用標準照+蜂巢,打出的光線是有方向的硬光,恐龍產生的陰影是強烈濃重的。
通常情況下,減少陰影最快的方法是使用反光板,易於控制,操作簡單,只要控制反光距離就能衝淡陰影。
使用反光板後,的確減少了恐龍後方的陰影,效果雖然不錯,但反光板也有距離缺陷。
因為反光板自身不具備發光功能,只能反射主光光源,光線經過反光折射後會有所損失,反光板與主體的距離越遠,反光效果越差,反光板降低反差能力有限,如果要繼續降低反差,那麼,反光板很有可能要貼近玩具恐龍。
如果這樣做,反光板就會穿幫,進入鏡頭,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這種情況就不得不使用第二盞燈來平衡反差。
輔燈
在這種攝影棚中,我們如何使用另外一盞輔燈來降低反差?
如果你看過前面「照明範圍」的文章,就應該記得其中有一段內容就是介紹了漫反射(跳燈)營造的小反差效果,如果沒有看,建議返回專欄,先看照明範圍,再來看本文,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使用漫反射原理降低反差,利用白牆折射產生大面積反射光來消除反差。如下圖所示,使用口徑較大的標準照對天花板打光。
光線會在天花板、牆壁、地面多出反射,形成無規則且均勻的反射光,會對物體均勻的補光和降低反差,而且,漫反射技巧也能消除反光,可以用於消除人物眼鏡反光。
這種燈也叫做跳燈,也是輔光的一種,主要用於消除或衝淡陰影,只不過由於地方不同,叫法上有區別,在傳統的教材中,好像是沒有見過類似的叫法,很有可能是一個後來詞,以前基本都是稱為輔燈。
下圖是在關閉主燈後僅用輔燈拍攝,畫面欠曝,但沒有什麼陰影。
開啟主燈與輔燈,可以看出陰影被衝淡後的效果,而且整體曝光沒有受到影響。
因為輔光是全局照明,沒有對被攝體直接照射,不會在背景上增加新的影子,只全局增加亮度,影響曝光,一般會有1-2級的曝光提高,但也讓暗部整體變亮,陰影被衝淡。
反光板與輔光燈區別
反光板通過距離或反光面控制反光強度,是控制局部反差的補光方式。而輔光燈只要調整燈光輸出強度就可以自由地控制照片的反差效果,是一種全局控制,只要有陰影的區域,幾乎都可以照射到,前提是用漫反射,如果放在其他角度,也只有局部補光的作用。
增加輔光後,陰影變淡,邊緣清晰銳利,並未破壞陰影效果。
將輔光燈指數再增加,整體曝光有所增加,所以要縮小光圈拍攝才能令主體曝光正常,相對的陰影也更淡了,整體反差變小,這是反光板做不到的。
使用反光板控制反差,較有局限性,增加一盞燈為輔光時,在拍攝前調整時的確很麻煩,往往要耗費很久的時間,但在布置好輔光燈後,使用起來卻比反光板更靈活,能隨意控制反差情況,可以對全局補光,也能對局部補光,這取決於照射角度與燈頭配件的選擇。
最後,簡單地總結一下,輔光燈以消除或衝淡主光產生的陰影為主,一般不做其他用途,本文講解的是輔光全局補光的一種,對於局部補光理解就更簡單,只要將燈光放在陰影一側,使用弱於主光的輸出指數也能消除陰影,具體使用哪一種方法,還是要看被攝體大小、拍攝環境與表現效果,因此,多練習多觀察才能掌握打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