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亮的啼哭響徹整個產房。
35歲的陳琳(化名)迎來了她的第二個孩子。看著女兒皺巴巴的小臉,她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此刻,連空氣都仿佛是甜的。
不出意外的話,陳琳將在2小時後轉入病房,和家人們在一起。然而,真正團聚卻是在9小時之後,這期間,她經歷了一場與「死神」的拉鋸戰,幾乎流失了全身一半的血。
「我沒有想到,這麼小概率的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警報解除後,陳琳還有些後怕。
羊水栓塞,寫在病歷上不過短短四個字,卻足以令人心驚肉跳。毫無徵兆、進展極快、搶救困難,這個發病率僅有十萬分之三的罕見產科併發症被稱為「產房裡的死神」,當它張牙舞爪地撲向產婦時,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奪走性命,死亡率高達86%。
虎口脫險,陳琳無疑是幸運的。這份幸運的背後,是浙大二院產科連同多科室的高效協作。
「產科分娩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每一步都要走在前面,我們是在和『死神』賽跑。」產科主任王利權說。這一次,他跑贏了。
王利權主任深夜朋友圈
35歲二胎媽媽產後大出血
醫生抽絲剝繭揪出「元兇」
8月8日清晨6點,孕38周的陳琳在腹痛中醒來,發現有少量陰道流血。
「可能是要生了。」已經有過一次經驗的陳琳並不慌亂,收拾好東西後和丈夫來到浙大二院待產。
快,是陳琳對這次分娩最大的印象。近8點半,正規宮縮開始,9點55分,寶寶誕生,整個過程才一個多小時。「小傢伙這麼迫不及待呀。」她當時還覺得,寶寶可能是個「急性子」,卻沒想到危險正在降臨。
從規律宮縮到胎兒胎盤娩出,總產程不足3小時,在醫學上稱為急產。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徵兆,急產容易造成產婦陰道、宮頸撕裂,甚至子宮破裂,繼而發生產後大出血,過強的宮縮也明顯增加羊水進入母體血循環的機會,導致羊水栓塞的機率升高。
按流程,所有產婦分娩後都需要在產房觀察兩個小時,確定沒有問題後再轉入病房。急產的陳琳成了重點觀察對象。
很快,醫生發現了她的不對勁——每一次按壓宮底,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總量已有500ml……700ml……900ml……仍在持續增加,且流出的血液為不凝血。醫學上,產婦分娩後24小時內出血超過500毫升就可判定為產後出血,這是一種嚴重的分娩併發症。
產房裡的醫生一邊為陳琳做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觀察生命體徵,尋找出血原因,開通靜脈通路、補充液體、備血等準備,一邊緊急呼叫主任王利權。
應聲而來的王利權快速查起出血原因,「胎盤取得很乾淨,沒有胎盤殘留;產道裂傷不嚴重,照理說不會有這麼多出血量……」王利權將常見的出血原因一一排除,腦子裡閃過一個可怕的詞——羊水栓塞。
無暇顧及其他,王利權迅速囑追加激素用量,繼續補液、加快輸血,密切關注出血情況和生命體徵。
「羊水栓塞由羊水突然進入母體血液循環引起,因羊水中有胎脂、胎糞、胎兒毳毛、上皮細胞等物質,既會阻塞血管,引起肺栓塞,又會發生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休克,還會消耗凝血因子,致使產婦發生大出血。」王利權說,用激素,就是為了抗羊水引起的過敏反應。
此時,檢查結果出來了,陳琳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很低,僅1.17g/L,孕婦正常值一般為4-6g/L。「事實上,小於1.5就意味著高風險,說明產婦的凝血功能很差。」
羊水栓塞的可能性更大了。
王利權再一次加大激素用量,為了止血,產房醫生用紗布幫陳琳做了宮腔填塞,同時召集麻醉科、血液科、輸血科、ICU、婦科等科室專家成立搶救小組,對產婦進行會診,一邊爭分奪秒為她輸血、補充纖維蛋白原等。
一小時後,陳琳的纖維蛋白掉到了0.77。此時,她的身體狀態也在出現變化,從一開始的「沒什麼不舒服」變為「頭暈、胸悶、心慌」。而她的血壓一直偏低,心率較快。
「繼續輸血,補充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複合物等!」王利權當機立斷。「發生羊水栓塞,必須儘快阻止羊水持續進入血液。同時,要使產婦儘快改善凝血功能,否則產婦可能因為DIC進展、失血過多而有生命危險。」
靜脈用藥、輸血、給氧……搶救小組分工合作,血庫、檢驗科也全力配合,確保輸血、化驗道路一路暢通。
15分鐘後,檢驗科的結果出來了:在陳琳的血液中找到了羊水成分,進一步佐證為羊水栓塞。
保命,也保子宮
她從死亡線上被拽回
陳琳隨即被轉入ICU,新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要不要切除子宮?
她的凝血功能持續惡化,出現了兇險的凝血功能障礙,宮腔填塞只能緩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切除子宮能阻斷出血源頭,是最有效的辦法。但陳琳年紀尚輕,切除子宮可能影響內分泌,從而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子宮切除後仍然會存在出血風險。
王利權考慮,子宮填塞後陰道流血有減少,生命體徵尚平穩,暫時先保子宮,通過輸血漿、紅細胞、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複合物等糾正凝血功能、改善貧血。
這是一個需要承擔風險的決定。「如果凝血功能再往下走,很可能出現難以控制的全身瀰漫性出血,但我一直在觀察她的情況,從她的表現來看,並沒有糟糕到一定要切除子宮的地步。」王利權決定放手一搏。
一袋袋血漿、紅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複合物源源不斷地輸入陳琳體內。下午4點,距離分娩6小時後,陳琳進行了第四次查血。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結果。
「纖維蛋白原上升到1.3g/L了!」這個結果像是給王利權吃了顆定心丸,「事情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了。」
血製品仍然一刻不停地流淌進陳琳的身體。
晚上7點,再一次查血,纖維蛋白原已經恢復到1.9g/L了,子宮出血也減少了,床邊B超提示,宮腔內無明顯積血。
直到這一刻,王利權才真正地鬆了一口氣,始終關注產婦病情的搶救組人員緊繃的臉上也終於有了笑容——他們把一腳踏進鬼門關的產婦救了回來。
羊水栓塞是產房「第一殺手」
多學科合作助力跑贏「死神」
高齡,二胎,急產,這些均是誘發羊水栓塞的因素。事後回想起來,陳琳不知道該說自己運氣差還是運氣好。
「我知道後果可能是什麼,我一點辦法也沒有,能做的只有全心全意地相信醫生。」在這場「拉鋸戰」裡,陳琳沒有表現出任何驚慌失措,她全程都非常配合。「王主任,我不慌,我相信你們的。」看到忙前忙後的王利權,陳琳輕聲說了一句。
作為一名從業20多年的產科醫生,王利權比誰都清楚羊水栓塞的兇險。起病急驟,症狀多樣,難以識別,嚴重者沒有先兆症狀,一旦發生,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發病一小時內死亡。
他不是第一次面對這個「殺手」。羊水栓塞的表現多種多樣,個別產婦在順利生產後突然變得煩躁,打了一個哈欠後心跳呼吸就沒了。一切發生得太快,根本不給醫生留任何搶救的機會。
這是他覺得最難也是最無能為力的時刻。
「產科是所有科室中不確定性最高的,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出現任何問題一定要快,我們是在和死亡搶時間。」王利權說,他始終處於一級戒備狀態,當有微小的證據指向羊水栓塞時,他就已經按照羊水栓塞來處理了,因為我們始終要提前一步。
把事情做在前面,是產科一直以來的理念,否則,等到確診了再開始準備血漿、激素等措施,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說一點都不緊張是假的,但是每一步都在計劃之內,所以整個搶救過程是有條不紊的。」王利權說,醫院每年都會進行羊水栓塞救治的演練,每一個流程都清晰地映在他的腦海裡。哪怕某一環節出了意外,應對的方法也能立刻跟上。
一旦出現羊水栓塞,考驗的不僅是產科醫生,而是全院多學科的團隊支撐,產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血液科、新生兒科、輸血科和檢驗科,每一環都至關重要。
在這次的搶救中,陳琳一共輸入了6個單位的紅細胞、10個單位的血小板、1000毫升血漿、8克纖維蛋白原、600單位凝血酶……時間就是生命,流暢的搶救流程和熟練的配合能夠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強大的多學科支撐醫療保障能夠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快速通暢的血製品通道更是患者的生命通道。
距離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疫」已過去7天,陳琳順利康復,可以出院了。「我們一家四口,終於可以回家了。」她說,這一天,她期盼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