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7月20日,螞蟻集團在微博發布公告,將啟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作為國內金融科技領域的領頭羊、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獨角獸公司,螞蟻集團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此次宣布同時登錄"科創板"和"港交所",也證實了人們此前對其公開上市發行(IPO)的種種猜想。
早在6月底,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核准,螞蟻金服的運營主體就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螞蟻集團)。當時,業界普遍認為,無論是對"科技"屬性的強化,還是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大概率是為之後的IPO鋪路。
路透社預計,螞蟻集團本此上市估值將至少達到2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萬億元,並有可能超過沙特阿美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IPO。螞蟻集團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這樣的龐然大物的?其"A+H上市計劃"又有何特殊意義呢?
1. 翻越三座大山,從零到估值超萬億
2000年10月19日,螞蟻集團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3年後的2003年10月15日,支付寶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網站淘寶網的一個部門正式上線。早期的支付寶,只是為了解決淘寶網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功能,整個團隊裡只有3個人,外部也沒人了解這個產品,甚至還有人把支付寶聽成是"吃不飽"。
不過,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卻對其寄予厚望,認為剛啟動的支付寶將成為淘寶"最偉大的產品"。
2004年,支付寶從淘寶網脫離出來開始獨立運營;2008年,支付寶的註冊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2011年,獲得央行頒發的許可後,支付寶成為了中國大陸首家具備第三方支付資質的企業;2014年,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螞蟻金服,並在同年正式推出餘額寶;截至2019年10月,支付寶的全球用戶數已經超過10億。
堆出於岸,流必湍之。用戶規模的增長和業務的擴張,讓螞蟻集團的估值不斷攀升,但也帶了不少挑戰。曾經試圖鳩佔鵲巢的雅虎、近幾年風頭正勁的財付通(微信支付)和從始至終虎視眈眈的銀行,可以說是螞蟻集團發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1)
雅虎是阿里巴巴的主要股東之一(2005年一度佔股29.3%),這家美國公司手握大量阿里股權,對發展迅猛的支付寶也格外關注。2011年5月,雅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財報中披露,阿里巴巴已經將支付寶的所有權轉讓給了馬雲控股的另一家中國公司。
隨後,雅虎又發布聲明稱,支付寶重組時並未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和股東批准。對於雅虎的聲明,阿里巴巴則進行了駁斥,表示在2009年7月召開的董事會上已經確認了相關事宜。本來,阿里巴巴與雅虎在股權等問題上就存在分歧,"支付寶事件"則讓雙方的關係日趨惡化。
經過溝通和協商,阿里巴巴最終和雅虎、軟銀兩大股東達成協議,支付寶的控股公司承諾在上市時予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現金匯報,回報額為上市時總市值的37.5%,且介於20億和60億美元之間。面對試圖鳩佔鵲巢的大股東雅虎,馬雲用"花錢消災"的方式跨越了第一座大山。
(2)
與日薄西山的雅虎公司相比,異軍突起的國內競爭對手要更加難纏。支付寶開創了行動支付時代,但這種一家獨大的局面很快就被微信支付打破。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橫空出世,獲得了病毒式傳播;第二年,微信支付又與央視春晚合作,進一波將微信紅包打造成爆款,僅除夕當晚就有2000萬用戶參與,紅包收發總量超過10億個。
這被馬雲成為"偷襲珍珠港"——支付寶花費10年時間才做成的事情,微信支付在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行動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佔比74.92%,騰訊的財付通佔比11.43%;但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財付通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了37.02%,支付寶則降至54.10%。支付寶在其發展道路上遇到了最為強大的對手。
面對咄咄逼人的微信支付,支付寶一方面在春晚合作、O2O等領域展開燒錢大戰,另一方面還在積極開拓新賽道。截至2019年5月,支付寶已經與全球250多個金融機構建立合作,在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線下支付服務,在海外市場的布局中已經佔據先機。
(3)
雅虎和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經足夠難對付了,但中國的銀行體系才是那座真正難以翻越的大山。馬雲曾經的一段演講在網上廣為流傳"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支付寶推出的餘額寶、花唄、芝麻信用等服務,給銀行的對應業務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面對銀行的質疑和輿論的指責,馬雲甚至表示"是如果國家需要,支付寶可以隨時上交。"
從監管的角度來說,支付寶游離於央行的監管體系之外更是不能被允許的。央行自2016年起大招頻發,先後對支付寶的違規行為開出多筆罰單,在轉帳限額、備付金等領域也增加了諸多限制。2018年,支付寶宣布接入由央行牽頭設立的線上支付清算平臺"網聯",此舉被外界解讀為"收編",也讓支付寶與傳統銀行之間的波折暫告段落。
2. 螞蟻集團IPO,A股史上最大的造富運動
十年磨一劍,螞蟻集團一步步披荊斬棘成長為估值萬億的金融巨頭。如今,它的IPO不但為這段歷程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將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新華網在7月22日報導稱,螞蟻集團上市或成A股歷史上最大的"造富"運動,至少湧現數十個億萬富豪。
事實果真如此嗎?要分析螞蟻集團這次IOP的財富效應,我們首先來看看它的股權結構。阿里巴巴在7月13日發布的2020財報顯示,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集團33%的股權,杭州君澳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和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持有螞蟻集團50%股權。
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集團並不意外,可君澳和君瀚是何方神聖呢?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杭州君澳的股東為杭州君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佔股90.83%)和彭蕾、陸兆禧等阿里高管,而杭州君濟的股權也屬於彭蕾、井賢棟等高管。
至於君瀚,天眼查顯示其股東為杭州君潔股權投資合夥企業(97.19%)、馬雲(1.88%)、謝世煌(0.47%)和杭州雲鉑投資諮詢有限公司(0.47%),杭州君潔的股權屬於阿里、螞蟻系高管,而杭州雲鉑則是由馬雲100%控股的。
據測算,馬雲在螞蟻集團持股約8.8%,並擁有50%的投票權。此前,馬雲只憑藉在阿里巴巴6.2%的股份,就足以問鼎中國首富和亞洲首富的寶座;如果螞蟻集團上市,馬雲的財富是不是能比肩世界首富呢?
按照螞蟻集團2000億美元的IPO估值計算,馬雲持有的股份價值為176億美元,其財富總額將增長至6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81億元)。馬雲在全球富豪榜的排名也將前進10個身位,逼近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716億美元和沃倫·巴菲特的72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馬雲之外,阿里系及螞蟻系將有近60名高管或合伙人也將受益於螞蟻集團的上市,成為億萬富翁。其中,持股最少的阿里大文娛秘書長張宇間(持有螞蟻集團0.0475%的股權),在螞蟻集團上市後的身家也將超過6.6億元。
除了億萬富翁之外,這次上市還將誕生更多的千萬富翁。螞蟻集團在2013年首次公布股份架構時明確宣布,員工持股將達到40%,而網傳螞蟻P7員工平均持股的數量約為3- 4萬股,2019年內部期權定價約為每股400元。這意味著,即使按照2019年內部股的股價,這些員工的身家都已在千萬以上。
另外,眾多資本大佬和投資機構也將成為螞蟻集團上市的獲益者。在螞蟻集團的A輪融資中,全國社保基金達到了5%的持股比例,此後包括中投海外、中郵集團、中國人壽等戰略投資者也紛紛進行了投資。
在螞蟻集團的生態圈和投資版圖下,相關的概念股也將迎來狂歡。據IT桔子和中信證券研報梳理,截至2019年底,螞蟻金服對外投資的公司標的超過100家,其中很多上市公司的股價已經在7月21日掀起漲停潮。在目前A股市場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缺乏龍頭的情況下,螞蟻集團上市後有望拉動整個互金板塊。
對當前的中國資本市場來說,螞蟻集團上市的意義絕不止"造富"這麼簡單。
3. 紐交所遭冷落,中國版納斯達克啟程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按照當日收盤價計算,其市值突破23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本不是阿里巴巴的初衷,礙於港交所此前"同股必須同權"的規則,阿里巴巴才選擇遠赴重洋進行IPO。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重新回到港交所上市,市值一舉突破4萬億港元成為港股一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天動情地表示,"(阿里巴巴在)香港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回來,心裡感到欣慰。"
如今,螞蟻集團也選擇在港交所上市,無疑是對香港金融市場投下的第二張"信任票"。
另一方面,內地的資本市場改革方興未艾,橫空出世的上交所科創板已經吸引了包括中芯國際、寒武紀等新興科技企業,但還缺少關鍵的行業引領者。有螞蟻集團這樣的行業巨頭加入,未來的科創板有望吸引更多的"明星企業"。
中國香港的《南華早報》撰文稱,螞蟻集團冷落了紐交所,而選擇登錄有著"中國納斯達克"的科創板,說明更多的中國科技公司正計劃在更靠近其用戶的市場進行IPO,金融實力的天平在向東傾斜。
的確如此,美國資本市場曾是全球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餑餑",無數中國科技公司排除萬難遠赴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其中的很多公司在美國市場甚至根本沒有業務。隨著美國金融勢力的相對衰落,美國資本市場已經不再是各國企業進行IPO的首選,沙特阿美的"全球史上最大IPO"就選擇了本土的證券交易所。
對全球各大交易所來說,IPO募資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募資額較高的交易所往往具有穩健的監管框架、透明的上市制度和便利的投資環境。在過去的11年內,港交所的IPO募資額已經7次全球稱冠,2019年全球IOP募資額排名分別為港交所(372億美元)、納斯達克(275億美元)、紐交所(265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證券交易所(265億美元)和上交所(253億美元)。
2020年疫情突襲全球經濟,港交所也遭遇一定的困難,上交所卻接過了接力棒。根據畢馬威的報告,上交所在一季度以700億元的IPO募資額位列全球榜首,超過了排在第二、三位的紐交所和港交所。Dealogic的數據則顯示,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季度的IPO募資額總和,超過了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總和,為2016年以來首次。
今年,如果IPO募資額為100-200億美元的螞蟻集團在港交所和科創板上市,將繼續擴大中國交易所對美國交易所的領先優勢。從更大的意義上看,螞蟻集團的上市不但意味著對中國資本市場在東方的"另起爐灶",而且標誌著全球金融權力的重新洗牌。
4. 每個交易所的興起,往往伴隨著大國的崛起
1609年,全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誕生於大航海時代的荷蘭,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內達姆廣場附近。而全世界第一隻上市發行的股票是荷蘭的東印度聯合公司,這家於1602年成立的公司通過交易所,成功地將社會分散的資金變為自己擴張的資本。
東印度公司派遣商船前往南洋,換回當時歐洲沒有的瓷器、香料等貨物;而由於船隊販賣的貨物一年比一年值錢,人們踴躍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帶動股票價格的上漲。很快,這裡就成為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集中了當時世界最主要的資本。
與此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和商業信譽,荷蘭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其商船噸位一度佔據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這個1584年才從西班牙手中獨立的小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海上馬車夫"的稱號更形象地說明了荷蘭17世紀在海洋、貿易和殖民掠奪方面的霸權。直到今天,荷蘭依然是世界上11個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之一。
在荷蘭誕生的現代資本市場雛形,逐漸擴撒到了海峽對岸的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在1698年成立。在早期的倫交所,最為人所知的上市股票是南海公司,這家公司通過與英國政府的合作,促使其股票大受追捧,引發包括大科學家牛頓在內的人們瘋狂炒股。最終,狂熱的炒股熱潮逐漸消退,南海公司股價急挫,牛頓等投資者幾乎血本無歸。
1720年的南海公司的泡沫雖然破裂了,但也告訴當時的英國一個道理——交易所能夠聚焦起海量的資金,並由此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從18到19世紀,英國率先實現成為"世界工廠",物美價廉的英國商品暢銷世界各地,英鎊成為全球使用最普遍的貨幣,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在日不落帝國崛起的過程中,倫交所可以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1792年,在美國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24個股票經紀人籤署了著名的《梧桐樹協議》,紐交所在此後的25年正式成立。19世紀初,美國伊利運河的成功引爆了"運河"概念,連歐洲的資本也開始湧入美國資本市場;到了19世紀中葉,美國轟轟烈烈的鐵路建設帶來巨大的融資需求,也引發了鐵路相關股票的交易熱潮,華爾街在1861年成為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資本市場。
進入20世紀,一戰後的經濟復甦也催生了股市的繁榮,紐交所在1920年代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所,全球金融中心逐漸從倫敦向紐約轉移。二戰後,美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冠絕全球,世界各地的大公司爭相前往紐交所上市,因為這裡的匯集了來自全世界的資金。直到2018年3月,紐交所的市值仍高達為23.12萬億美元,接近全球股市總市值的40%。
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開始,每一個交易所的興起,都伴隨著一個大國的崛起;反過來,幾乎每一個成功崛起的大國,往往都具備強大的資本市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浦江飯店正式開業,當天共成交93筆,成交金額僅為1016.1622萬元。到了2020年7月,滬深兩市的單日成交額已可以輕鬆突破萬億大元。
螞蟻集團在解釋自己名稱的由來時,是這樣說的:"就像螞蟻一樣,雖然渺小,但它們齊心協力,煥發出驚人的力量,在去目的地的道路上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