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要素
內容要素包括文字、插圖、標誌等,其在轉化成畫面的過程中,必須將文字、插圖、標誌等轉化為點、線、面等,並遵循平面構成的原理。在轉化過程中,應以信息傳達為第一要務,不能單純為了形式美而忽視信息內容的傳達。
形式要素
①畫幅。面幅主要是從尺度和形態上影響構圖。因此,在進行構圖時必須考慮畫幅的尺度和形態。
②邊框。邊框主要是指畫幅的邊緣,在設計時必須要對其進行線性處理,這樣可起到限定畫幅、強化畫面、增強視覺衝擊力的作用。
③色塊。底子是指一定面積的色塊或圖形形象,在畫面中主要是為了襯託主體形象而存在的。
關係要素
關係要素與內容要素、形式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內容要素、形式要素均呈現出獨立的形態。要將這些獨立的形態恰當地融合在一起必須要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並且要正確突出和強化主要形態,處理好次要形態,從而使兩者形成一定的視覺秩序,以便更好地完成視覺傳達功能。
①形狀關係。主要是指設計要素的大小、長短、寬窄、方圓、曲直等形態差異。
②位置關係。在畫面中心位置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點。要將重要內容放在其中。同時採用位置的相離、相接、相疊等或密集或疏離的關係。引起人們的注意。
③面積關係。不同的面積會引起人們的不同注意,進而形成視覺衝擊。通常來說,整個畫幅由正形和負形組成。正形通常是指設計要素,而負形則指地子等襯託正形的要素,它們所佔的面積大小均有所不同。若是將其進行變化,也可將正、負形進行轉化。
④方向關係。通過方向的變化與差異也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注意力。其中,對比性較強的方向注意值較高,而對比性較弱的方向則更具秩序感。各形態之間的方向有橫豎、正斜、平行、成角等差異。
⑤層次關係。層次的重疊可使平面營造出三維的效果,並形成先後的變化。其中前進感較強的為第一層次,適合安排些主要形態後退感較強的為第二和第三層次,適合安排些次要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