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怪談》系列專欄第003號案:鬼打牆
歷史九點半 | 文
綿延千裡的秦嶺山脈,坡高陡峭,峽谷縱橫,從空中鳥瞰,婉若一條遊龍,伏於中國心臟之地,自古便有「中華龍脈」之稱。
在此十萬大山之中,古往今來上演無數龍爭虎鬥,而我要講的這個故事可沒那麼宏大,它發生在2006年深秋,也是我們「民俗事務調查局」經手的案件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件,案發地:秦嶺葫蘆溝村。
葫蘆溝村,僅是坐落於秦嶺餘脈的一個普通小山村。村子四面環山,呈橢圓形,中間有一山包,將之一分為二,一部大一部小,因形似葫蘆,嵌於大山之中,故而得名「葫蘆溝」。
據族譜記載,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率部於豫陝一帶抗擊清軍,兵敗後官兵四散。葫蘆溝王姓始祖原是闖王帳下小軍官,害怕遭到清軍加害,便攜家眷避難遷居於此,繁衍至今。
葫蘆溝現有村民600餘口,大都是王姓,被山包隔開的兩部分,形成了大王、小王兩個自然莊。大王和小王的由來,也牽扯一段家族糾紛。王家第二代有兩兄弟,父母死後,兄弟倆因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弟弟一氣之下搬到山包另一面,靠近「葫蘆口」的位置建房,由此逐漸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大王、小王。
300多年來,大王和小王遵從祖上遺訓,一直是老死不相往來,中間的山包,也從地理上阻礙了兩邊的交流,更增加了隔閡。直到1949年後有了新氣象,兩邊才開始慢慢恢復接觸,畢竟都是一個祖宗。
2006年,為響應新農村建設,幫助農村脫貧,也方便大王的人出行,上面決定從大小王中間山包處,挖通一條隧道,要想富先修路,這樣來往車輛,人員物資進出也就方便了。
工程很快就動工,由於只需開挖不到百米,沒幾個月隧道就貫通了。然而,隧道挖通沒多久後,村中便開始接二連三的出現怪事。怪事幾乎都發生在大王,當我們去後得知,是村民頻遇「鬼打牆」事件,搞得人心惶惶。
村中盛傳,是因挖通隧道,打破了大小王不相往來的300年禁忌,惹怒老祖宗了。
過去兩邊有人去世,都是埋在這個隧道上的山包兩側坡道,山包頂部是一世祖墓,兩個兒子各佔兩側,此後便有了一條默認分界線,大王的人埋在大王一側,小王的在小王一側,涇渭分明。因此,也有人說是隧道從底過,動了先祖根基。
人心慌動,有人在村裡鼓搗,要重新封了隧道。上面很重視,封隧道是不可能的,但你跟村民說,所謂「鬼打牆」是封建迷信,村民也聽不進去,畢竟很多農村地區的人還是很信這些的。這個案子很棘手,處理不好會惹麻煩,自然又流到了我們129辦處理。
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葫蘆溝「鬼打牆」的真實誘因,是否和隧道挖通有關,村民頻遇「鬼打牆」,到底是「髒東西」作怪還是障眼法。
到了葫蘆溝後,我們便兵分三路,我和胖哥用無人機高空監測,繪製葫蘆溝輪廓地貌。猴哥則在村中實地勘查走訪,這是他做特種兵時的強項。老馬和老傅是重頭,負責「鬼打牆」事件當事村民的筆錄。
果真如所說,從空中看,葫蘆溝村確像一棵嵌在山間的寶葫蘆,群山峽谷猶如它的根莖藤蔓。葫口朝北,上部是小王位置;葫身正南,下部是大王所在,中間的山包恰好就在葫蘆的兩部連接處,原先是不通的,如今隧道挖通後,更像葫蘆了。
每到深秋季節,一部分冷空氣便會從秦嶺豁口南下,通過葫口,灌進葫蘆溝,因此這個季節的葫蘆溝,寒風刺骨,早晚霧氣瀰漫。
猴哥的勘查走訪,得到條關鍵線索。據村民反映,隧道挖通前,大小王雖近在咫尺,但由於中間被山包阻隔,大王比起小王,要稍暖和一些,溫差可達1至2度,霧氣也少一些,而現在出現了微小的變化。
這也難怪,如果單獨把大王拎出來,它的地形就是一塊縮小版的盆地,四周高山削弱了一部分冷氣灌入。而隧道的挖通,讓這塊天然的盆地突然缺了一個口子,冷氣直達盆地,原本平衡的小系統被打破,霧氣也就多了些。
當然這微小的變化,如果不是常年在此居住的人,是不大能感覺出來的。
老馬和老傅走訪了5位宣稱遇到「鬼打牆」的村民,他們的說法類似,以下是其中一位當事人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