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

2020-12-19 人民資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全文公布。《建議》指出,上海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杆。「十四五」期間,上海硬核措施有哪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在哪?進博會和臨港新片區等如何助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

李峰表示,「十四五」期間,上海提出要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簡單的量變不叫奇蹟,奇蹟應是從量到質的變化,『新奇蹟』應包括改革開放的高地、城市治理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質生活等。」

「高質量發展是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的核心,意味著發展模式與過去幾十年不同,不再依靠人口紅利和規模優勢,而是要誕生全球範圍內首創的產品、科技創新以及模式創新。」李峰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上海將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

證券時報記者:上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這一提法意味著什麼?在您看來,「新奇蹟」應包括哪些領域?

李峰:「奇蹟」應該是從量到質的變化,不是簡單的量的變化,GDP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如果只從量上增加,這就算不上奇蹟。

與1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已經步入新常態,上海經濟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此背景下,上海將由過去依靠「人口紅利、規模優勢」的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

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應包含改革開放高地、城市治理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質生活等方面。其中,高質量發展是核心,如果沒有高質量發展,其他方面都沒有著眼點。

作為中國最發達城市之一,上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模式引領全國,但從產業結構看,也有一些短板。比如,上海打造全球科創中心,未來在科創產業的發展上需要有質的突破,不再是簡單的要求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而是要實質性誕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和產業轉化成果。

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同樣應如此。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海可以說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全的城市之一,集聚的金融機構包括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也非常可觀,未來應尋求「質」的突破,在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雙向流動方面尋求突破,從金融中心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資源配置中心。

證券時報記者: 結合「十四五」期間國內外環境和背景,您認為上海應如何構建「高質量發展」模式?

李峰:目前一個非常清晰的趨勢是,過去幾十年,信息革命等推動了全球化發展,但也導致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國內貧富差距加大,歐美近年來出現了反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潮流,發達國家貿易及技術壁壘日益增加。

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上海而言,依然要堅持國際化,這是由上海這座城市的定位和特色以及中國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國際化、開放是上海的特質,堅持改革開放是上海的基因。同時上海要在新發展格局下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引領中國的改革開放。

「十四五」期間,上海要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用質量和效益代替規模和速度,具體包括結構改進、產業轉移等,上海集中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以及一些新的場景產業。

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

證券時報記者:您剛才也提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新發展格局中,上海應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李峰:上海提出,「十四五」時期,要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節點與連結」是上海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與角色。

一方面,上海要融入國內大循環。中國市場巨大,上海應該加快產業轉移步伐,通過加強地區間合作及打造產業轉移平臺促進上海不再具備比較優勢產業的轉移。同時,上海應深度融入長三角,在產業發展、數據化信息共享等方面將長三角作為一個區域模塊進行通盤考慮,在帶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時,引導本地區融入更加廣闊的國內大循環體系。

另一方面,上海應發揮橋梁作用,努力成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進來」的前沿陣地,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贏得開放發展的戰略主動。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例,上海以進博會為抓手,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國內外市場聯動。過去幾十年,以廣交會為代表的展會,將外商吸引到中國,採購中國的商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與世界分享國內大市場,藉助進博會,吸引國外展商銷售產品。進博會彰顯了一個國家的姿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開放精神和決心。

此外,臨港新片區也是上海連結雙循環的一個抓手。未來,上海應在臨港新片區探索實現境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聯通,這需要爭取一些突破性的開放政策落地臨港新片區,比如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等。作為先行先試的區域,突破性的開放政策應首先在臨港新片區先行先試,再複製推廣至上海全市、長三角乃至全國。

證券時報記者:在推動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方面,上海應該如何做好對外開放、對內開放兩篇大文章?

李峰:就像深圳依託大灣區一樣,上海的優勢一定要依託長三角才能更好地發揮,未來上海的產業將側重於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供應鏈方面的很多產業都需轉移出去,但金融中心的打造又需要依託實業和產業需求,因此上海要依託長三角和全國各類需求出臺規劃。

具體來看,對內,上海要把大國經濟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佔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對外,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量交換的文章做足,構建要素連結、產能連結、市場連結、規則連結,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著眼於打造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

證券時報記者:上海近年來一直提出要配置全球資源,未來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李峰:上海吸引外資方面的成果不錯,但還沒有達到配置全球資源的程度,比如,中國企業去境外上市,引進國際投資者還不能在上海完成,因為上海缺乏國際投資人,儘管很多國際機構都在上海設有分支機構,但很多業務還沒法開展。

上海提出打造全球資源配置的目標是非常正確的,上海要成為國內外連結的平臺,這一平臺要成為全國「走出去」的跳板、「引進來」的前沿陣地。

上海這一國內外中心節點的地位,如何做到?一定要發揮臨港新片區的作用,中國開放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會瞬間打開,比如我們應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國際金融市場交易平臺,把新片區的功能與作用發揮出來,以人民幣國際化為突破口,打造人民幣資產的全球配置中心。

上海的目標不是成為美元或歐元等其他貨幣的資源配置中心,上海的金融資產配置中心,一定是以人民幣為核心,吸引全球人民幣資產的供給和需求。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短期內在全國範圍內可能性不大,上海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要有突破的話,臨港新片區是一個抓手,率先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的橋頭堡。

證券時報記者:在您看來,上海配置全球資源的長板和短板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峰:長板方面,上海具有無可比擬的營商環境優勢,以及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優勢。同時,上海的國際化是非常大的優勢,很多國際化人才,雖然在長三角其他城市工作,但都把家安在上海。

短板方面,主要是開放樞紐門戶功能仍不足,上海集聚的世界級企業並不算多,目前僅有7家財富500強企業總部位於上海,對標「樞紐型全球城市」,上海還存在顯著差距。同時,人才總量還可以,但結構欠缺,比如金融從業人員50萬人,但傳統門店類、非標金融產品銷售人員很多,高端的金融服務業,特別是國際化金融人才有一定欠缺。

未來應在加快集聚世界級企業,由全球資源承接到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轉變,加快培育全球城市功能,同時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以及精心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民營企業等。

先行先試探索經濟模式的新突破

證券時報記者:「五型經濟」是上海近期才出現的新名詞,在您看來,五型經濟對上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哪?

李峰:「五型經濟」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過去幾十年,包括上海在內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口紅利,創新多數屬於跟隨式,目前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可以說進入「無人區」,上海要引領中國經濟轉型,一定要誕生全球範圍內首創的產品、科技創新以及模式創新。創新對上海而言特別重要,因為上海是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為全國其它地方探索經濟模式的新突破。以前是copy to china,未來希望是copy from china,也就是說中國要成為商業模式的引領者,這在目前逆全球化趨勢及科技壁壘加大的國際格局下,顯得尤其重要。未來,全球範圍內可能存在兩大模式,一個是以美國為主的模式,一個以中國為主的模式,兩個模式既存在交流互鑑,又有自身獨特的環境和土壤。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孕育出適合我們國情的發展模式,我們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證券時報記者:未來,上海應從哪些方面打造「五型經濟」?

李峰:比如,打造服務型經濟方面,上海作為一個城市,腹地很淺,一定要轉向服務型經濟,就像發達國家的發達地區一樣,一、二、三產業結構都有一定倒掛,最終的發展方向肯定是服務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方面,上海把國際化作為自己的特色,開放型經濟在當下時點要特別強調,有些人認為,在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一定要走以國內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但上海的特色和優勢是開放和國際化,這個要特別強調。

未來,上海在發展「五型經濟」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規劃和思路,發展的著力點可能要靠民營經濟,上海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在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民營企業同時,還可以吸引長三角區域優秀的民企在上海設立第二總部等。

同時,上海還應著力發展更能體現策源功能的新經濟,著力提升實體經濟中的創新含量,著力發展應用新技術的數字新服務,著力發展傳統線下流量和新型線上流量並重的流量經濟等。

證券時報記者:上海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您如何看待城市數位化轉型這一課題?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城市數位化轉型具有哪些優勢?

李峰:數位化轉型將深刻影響經濟的方方面面。當越來越多的信息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收集之後,通過5G的方式進行實時傳輸,人類的生活、工作、通訊信息都以數位化方式保存,將對資源配置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上海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意在推動整座城市整體邁向數字時代。其目的在於,提升城市巨系統的運行效率、配置效率和產出效率。以大數據深度運用為驅動,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深刻變革,引領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全面創新。

上海在城市數位化轉型方面是有優勢的,包括科技優勢、人才培養優勢、應用產業的優勢及全球影響力方面的優勢。

繼續打好浦東改革開放這張王牌

證券時報記者:在新起點上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仍然是上海「十四五」期間的一大王牌,上海應如何利用好浦東這張王牌?

李峰: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未來,上海還應支持浦東先行先試,成為高水平對外開發的排頭兵,比如市級部門充分對浦東放權等,同時真正發揮上海自貿區以及臨港新片區的功能與作用。

除了未來一些突破性政策有可能落地臨港新片區外,在開放的新格局下,浦東找準自己的定位,還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比如上海高層次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引進尤其重要,浦東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否可以率先建立外籍人士的白名單制度,有針對性地推出相關服務。浦東首創性改革成功後,經驗再在上海全市進行複製推廣。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是上海國際金融、航運等中心的基本建成之年,在您看來,「十四五」期間,上海還應如何升級金融、航運等功能?

李峰:上海金融功能升級方面,就如前面所講,應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同時積極探索上海自貿區以及臨港新片區更高水平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讓離岸金融中心真正落地等。人民幣國際化是基礎,如果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上海就很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外匯、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也比較欠缺,未來,上海應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上海航運功能升級方面,上海未來應提高現有航運企業附加值及數位化創新,同時突破高端航運服務,提高其國際化輻射能力,如航運相關的保險、仲裁、法律等,最終實現航運中心建設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機聯動發展。

相關焦點

  • 聚焦離岸中心建設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嚴弘教授研究課題...
    日前,上海市金融學會公布了2020年重點課題獲獎名單。由高金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擔任課題主要負責人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國際離岸中心建設研究》,榮獲2020年度重點課題二等獎,彰顯了高金教授在政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學院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智庫作用。
  • ...2020上海金融論壇隆重舉行|艾倫·格林斯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央廣網上海12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發布會今天舉行。包括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紐約大學艾倫·格林斯潘經濟學教授、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原行長Mervyn King,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傑出金融學教授、印度央行原行長Raghuram Rajan,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高金執行理事、國際金融家論壇名譽主席屠光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兼學術委員會主席、高金兼職教授李揚,橡樹資本創始人、聯席董事長Howard
  • 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布
    12月9日,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在這場為期三天的論壇中,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圍繞金融科技的開放創新與審慎監管展開討論。閉幕當天,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員單位還發布了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管理、科技監管、技術創新融合等。
  • 2020中國金融科技雲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布會舉辦
    上海2020年6月15日 /美通社/ -- 6月13日,由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及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指導,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上海管會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科技雲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布會」在線上圓滿呈現。
  •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導師李峰:建設雙向有條件滲透的內外分離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胡浩受邀撰文,圍繞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分享觀點。
  • 2020中國金融科技雲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布會成功...
    來源:創商網6月13日,由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及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指導,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上海管會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科技雲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布會」在線上圓滿呈現。
  • 首屆外灘大會來了,上海建設金融科技中心全速前進
    關於外灘大會的召開,螞蟻集團CEO胡曉明表示:「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外灘是東方華爾街。未來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數字經濟時代,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城市一定有上海。」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傅蔚岡也稱,全球金融中心競爭日趨白熱化,科技成了上海的核心競爭力,外灘大會是上海5年內建成金融科技中心的重要舉措。
  • 10位金融大咖加盟,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加速完善應用課程體系
    匯聚行業精英,加速完善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應用課程體系 2020年11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指導,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主辦,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管理辦公室承辦,上海管會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和上海市銀行卡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數位化助力金融業轉型升級-2020
  • 共話「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新方略——2020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司長劉德春,工信部節能司副司長尤勇,生態環境部固體司副司長周志強,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原一級巡視員鄒勇,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協會名譽會長趙家榮,
  •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陸銘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
    【MBA中國網訊】2020年12月23日,「2020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陸銘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歡迎的教授」獎項!本次十佳教授的評選由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共同完成,歷時近8個月的數據採集、院校申報、問卷調查等工作,最終評定十名教授獲此殊榮。
  • 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
    8月9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暨 「核動力船舶與海洋裝備研究院」共建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副校長毛軍發,科研院、人事處、研究生院等部處以及船建、機動等學院有關領導出席籤約儀式。
  • 上海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推進籌建國家級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
    面向未來,上海正按照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強化「四大功能」、落實「三大任務」的要求,大力推進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應用。一方面推動金融與科技更加融合;另一方面堅持創新與安全並重,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線。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稱,目前市場十分關注關於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從金融科技到金融科技公司,這表明我們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已經從業務層面到主體層面,認識在深化。」屠光紹表示,整體而言,對金融科技公司關鍵是要做出有效性、適當性的監管。
  • 上海交通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5月9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和愛丁堡大學合作成立了「全健康研究中心」。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愛丁堡大學、全健康研究中心與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局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 報告建議:上海到2035年基本建成頂級全球金融中心
    中證網訊(記者 黃一靈)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舉辦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在滬舉行,論壇上發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  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編寫。
  • 上海浦東新區交通大學專升本遠程教育大專_龍翰教育客戶安心之選
    上海浦東新區交通大學專升本遠程教育大專,龍翰教育客戶安心之選,龍翰教育致力於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雲南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等自考、網絡教育、成人高考院校成人教育信息諮詢;以及上海中小學擇校轉學、借讀,上海居住證積分及落戶諮詢。
  • 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理事會會議暨第三屆...
    2020年1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理事會會議暨第三屆全球公共衛生政策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承辦。
  • 宏蘭公司籤約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共創產教融合新未來
    5月2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與貴州宏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花果園藝術中心進行了隆重的戰略合作籤約、揭牌儀式。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周懌,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總監李磊,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發展中心副主任黃穎雋,貴陽南明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江,貴州宏立城集團副總裁、宏立城教育科技集團執行董事董俊平等相關負責人共同出席儀式。
  • 2020上海金融論壇舉行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昨天,2020上海金融論壇在滬舉行。論壇現場發布了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撰寫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
  • 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
    昨天在現場聽到總書記這番話語,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感慨不已。    身為一名從事重症醫學30年的醫生,陳爾真從2003年至今曾經歷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救援等多次公共衛生事件。今年,經歷武漢戰「疫」,他再次全身心投入,與病毒爭搶生命。
  • 「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獲資助人數最多
    從2018年-2020年三年受資助的高校來看,排名每年都有變化,但是不管怎麼變化,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單位連續三年穩坐全市第一和第二的交椅,而第三-第五的名單都是在不斷變化,充分說明了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在上海高等教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