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教育最好的樣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馬雲曾經在公開演講《重回課堂》中表示,「真正的教育,是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這兩天記錄中國女排奧運徵程的《奪冠》上映,看之前,覺得這應該是一部體育題材類勵志片,等看過後,才覺得《奪冠》還是部年度教育大片呢!總教練郎平不僅懂排球,更懂的是人和教育。
她對隊員朱婷的那句:你不用成為我,你只用成為你自己!激勵的不只是影屏中的球員,還有觀影的我們。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影片上映2天後,《奪冠》的票房已經突破1億元,在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中,這個數字還有可能迎來井噴式增長。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借著劇情,再次宣揚了「女排精神」。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對於女排精神,很多人很好奇,中國享譽世界的體育項目,可不止女子排球一個,為什麼唯獨女排精神,常常被人高舉到民族層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
網上對此的解釋很多,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艾老師覺得解釋得有理有據:
「中國桌球獨孤求敗,中國跳水難逢敵手,而中國女排卻不一直是統治冠軍,而是不管高峰、低谷都從不放棄,頑強拼搏,打出了很多鐵血時刻。」
不管輸贏,依舊頑強拼搏!如此精神確實振奮人心。
作為女排精神中的關鍵人物,總教練郎平對女排精神的態度卻非常冷靜。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奇蹟般闖入半決賽,郎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不要因為贏了一場球,就提女排精神,單靠精神是贏不了球的。」
確實如此,打比賽不是單靠精神毅力就能贏,沒有一場場球技的比拼、辛苦的訓練,就不會有球場上逆境重生的突圍。
不單于此,女排精神的背後還有著一批批教練的辛苦耕耘。
無論是從《奪冠》這部電影,還是從中國女排傳記,我們可以看到,女排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的蛻變中,總教練們的苦心無處不在。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女排成名史中,有三位教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是袁偉民、陳忠和以及郎平。
有著「女排祖師爺」之稱的袁偉民,是典型的「魔鬼教練」,他的嚴格讓幾乎不成氣候的女排,一飛沖天,以冠軍之姿亮相世界;
而訓練出女排「黃金一代」的陳忠和,他在女排走入谷底時,接手這個隊伍,並憑藉著超人的耐心與責任心,帶著女排重回冠軍寶座;
從第一代輝煌女排中出來,又以女排教練的角色回歸賽場,郎平帶領女排繼續冠軍之路,她的慧眼識人與因材施教功不可沒。
更難能可貴的是,郎平對隊員的訓練,是更「個人化」的,在幾乎所有人都將女排隊員視為集體的精神符號時,郎平對隊員的要求是,做回你們自己。
「去談戀愛吧,去擁抱父母吧,去享受生活吧,去感受人生吧……」
「當然也去為你們自己的夢想拼盡全力吧!」
一個活成標杆的人或許很優秀,但一個活出更好自己的人一定很幸福。
教育的榜樣有很多,但最好的那一個,永遠是歷經奮鬥,努力遇見的最好自己。
「你不用做別人,就做自己吧!」
幾乎每個人的童年中都活著那麼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而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期待中,努力追趕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在《奪冠》電影中,也有這麼一位背著「父母期待「「成為別人」奔跑的球員。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女排隊長朱婷是以一個「悶葫蘆」的形象出場的,不管郎平怎樣調動她的情緒,她連一句像樣的吶喊都叫不出來。
那時的朱婷,別說隊長了,很多人眼中,她連進隊伍都勉強。
但郎平不這樣看她,她覺得這個悶頭悶腦的姑娘可以,「能成個星兒!」
朱婷,自身打球條件出眾,吃苦耐勞,天生是一個能全場發光的大角色,但是她因為自己的出身,處處否定自己,退怯,不自信。
郎平看出她的問題,並不在技術,而是在心,所以,郎平在訓練中,不厭其煩地問她:
「為什麼打球?」
朱婷沒有回應,一遍兩遍三遍,郎平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態度越來越嚴肅。
朱婷見狀只能回答道:「為了我爹媽。」
郎平:「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看到這個回答沒有讓郎平滿意,朱婷轉念一想,說:「成為你!」
郎平當場否定了朱婷的回答:「你永遠成不了我!」
在後來的聊天中,朱婷跟郎平說了她的身世:她從河南農村走出來,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不好,她過來打球就是為了父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父母的生活。
從開始打球開始,她就沒有想過自己,只是覺得,打球能賺錢,賺了錢就可以供養父母。至於排球是不是熱愛,她不敢想,對於一個家庭困難的孩子來說,大談個人的理想太奢侈了。
之後,被郎平賞識進入國家隊,她對教練充滿感激和敬佩,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像郎平這樣優秀的女排隊員,讓教練看到自己的優秀,認可自己。
看出朱婷的問題,郎平告訴她:
「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放開了打,豁出去打。」
「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一語驚醒夢中人。
排球從一開始的謀生技能,早已成為朱婷的熱愛,她迷茫於別人的期待和個人的夢想之間,如今,她早可放下顧慮,放手為自己的夢想一搏。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郎平固然是傳奇,但她的名字是朱婷,以自己的實力留名體壇,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結果嗎?
做了自己的朱婷,逆風翻盤,好不隱藏自己對排球的熱愛,她奮起直追更好的表現,當年那個仰望郎平的小女孩,華麗成長為貨真價實的女排超級球星。
面對活成別人和做自己之間的兩難,朱婷比大多數孩子幸運很多,因為即便是負重前行,她的排球夢仍在咫尺之間。
但很多孩子,他們從始至終,活出來的,都是別人期望的樣子。
在電影《小王子》中,望女成鳳的媽媽期望女兒考進精英學校——沃斯學院。
為了讓女兒能夠順利通過面試,媽媽做了大量的準備:
訓練女兒的坐姿,連微笑的表情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更不用說,面試時的應答,全都按照媽媽的題庫練習,甚至連面對考官讚美時,媽媽都為女兒準備了一套完美回答。
面試時,考官問了小女孩一個問題:「長大以後,你想做什麼?」
小女孩太緊張了,沒聽清考官的問題就作答。
她像個複讀機一樣,把媽媽提前準備的終極問題的答案念了出來:「三件事證明我有上沃斯學院的潛質……」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答非所問的表現,讓媽媽對孩子的完美包裝瞬間露餡。
儘管媽媽一直在臺下咳嗽提醒,小女孩不知所措,最後因為過度緊張,暈倒在面試的講臺上。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媽媽覺得失敗的原因是準備不充分,於是啟動了B計劃:
在劃定沃斯學院的學區範圍買了一套房,並給女兒制定了「人生大計」。
密密麻麻的計劃表上,從每分鐘到每小時,再到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每一個月、每一年,甚至到她的一生。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就連女兒每年的生日禮物,媽媽都做了一張表格。
每一份生日禮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比如9歲的生日禮物是顯微鏡,可以用在生物課上。
小女孩的一生,被一張圖紙寫盡了,至於孩子自己想要什麼,媽媽沒有問,媽媽也覺得自己不需要問,因為她認為,自己為孩子打造的人生就是最完美的。
以「為了孩子好」而奪走孩子個性的家長並不少見。
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沿著他們設定的「正確的軌道」前進。似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擁有好的人生。
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在為孩子打造一切時,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嗎?或許我們的這份方案會很成功,但孩子真的快樂嗎?
他們是不是經常也會因為在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中,不知所措到想要暈過去呢?
或者像朱婷那樣,打了十幾年球,迷茫了十幾年,直到被教練鼓勵做自己,才豁然開朗,奮起追夢呢?
有父母支持的孩子
優秀得發光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去年,杭州出了一個新聞,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每天回來不做作業就搗鼓燒菜。這一燒就燒了3年。
媽媽對此很著急:數學只考了1分,曾花費萬元送孩子上注意力培訓班也沒效果。
看到這個新聞,大家可能以為毒舌網友會給媽媽出各種怪招治孩子,沒想到評論區一片和諧,大家反而都在勸這位媽媽,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
「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不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麼?」
「這麼小就明白自己想做什麼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吧!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被外在環境逼著去進行選擇,其實內心一片茫然。」
網友的安慰很暖心,但也在大家的評論中讀出來,無法做自己的大有人在,在他們對杭州男孩的祝福裡,或許就藏著自己曾經求而不得的遺憾吧!
小男孩對廚藝的熱愛,最終是否得到父母的支持,我們不知道,但是國外一位和他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似的男孩,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被父母支持做自己的孩子是多麼地幸運,也是多麼地優秀。
年僅10歲的弗林,因為覺得媽媽燒飯難吃,表示自己要親自做飯。
父母雖然詫異,但還是給予了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弗林做得菜得到了父母的認可。
很快,媽媽給他買了一堆烹飪書籍;爸爸專門為他打造「專屬廚房」。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等到弗林的廚藝天賦漸漸展露,父母乾脆給他報了一個廚藝班。
在父母的鼓勵下,弗林興趣大增,苦練刀工和調味。他感慨道:「我打心底愛上烹飪這件事了。」
面對真誠的弗林,媽媽問道:「你真的下定決心做這個?你才12歲,能承受每天在廚房工作的辛苦嗎?」
弗林堅定地表示:「是的,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經過專業培訓的弗林,廚藝大獲好評。不久,他就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現在,年僅17歲的弗林已經取得諸多成就:
被邀請在美國白宮做飯;
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
被美國《Vogue》雜誌專刊賦予「料理界的小賈斯汀」的稱譽。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教育專家楊東平曾說:讓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展現,是家長的終極使命。
弗林能夠成為最受關注的主廚,除了自己表現出來的興趣和天賦,自然與父母的鼓勵支持息息相關。
弗林的父母,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句話,父母的支持,成就了一個發光的弗林。
陪孩子快樂成長
同樣也是一位體壇明星,作為曾經的「跳水王子」,田亮希望女兒能夠繼承他的衣缽。
他曾多次說,讓森碟跟他一樣跳水多好。
但森碟卻對跳水興趣不大,她有許多自己的愛好:滑板、跑步、網球……
在7歲多時,森碟立志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網球選手。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雖然有遺憾,田亮妥協了。
在森碟10歲生日當天,他感慨道:
「十歲就是大孩子了,練跳水是來不及了,那你放肆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中說:「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亦師亦母的郎平對朱婷所說的,「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或許也能成為我們給予孩子的祝福:
你不用成為別人,就做你自己就很好!
如何陪伴孩子,引導TA成為一個勇敢做自己的人,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陪TA成長
孩子就像小小的禾苗,而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是走所謂的捷徑,急於求成。
小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的成長還達不到期待的階段,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陪孩子慢慢來。
2.對孩子的行為多問一個為什麼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要急著去評判、去責備,而是要了解這個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是不是真的是「不良行為」?
父母不要用「應該怎樣」的慣性思維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去體驗屬於他的無限可能。
3.以身作則,從父母開始做自己
除了為人父母、子女、妻子、丈夫的身份,我們還是我們自己。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放棄做自己。
只有父母自己做自己了,才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想要的自由和想要做自己的渴望,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陽光和雨露,讓他自由茁壯地成長。
父母最好的狀態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做自己。
4.和孩子一起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或許我們已經在彎路上走了很久,但一切都還來得及。朱婷在15歲被介紹給郎平,和教練一起訓練了好幾年,才逐漸走出心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部分家長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都在不斷摸索中成長,試錯不可怕,只要找到了那正確的方向,我們隨時可以就地重新出發。
▲
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一場關於教育的新的更加激烈的「革命」正在發生——
孩子面臨的,已不再是僅與國內尖子生之間的PK,而是與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精英綜合較量!
適應未來的孩子長什麼樣?
教育要做什麼創新,才配得上未來的孩子?
家長要怎麼做,才是給孩子最正確的支持?
......
以上所有問題,我們和您一樣關心!
為給家長們帶來全球領先的國際教育,推動中外教育創新文化的交流、促進教育產業的深度合作——2020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即將揭開面紗,如約而至!
10月24日線下峰會、10月25日線上雲端峰會!
線上線下全面聯動,邀您共探新教育未來發展之路!
現在預約報名通道已全面開啟,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
期待與您在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