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句話,多少人等了一輩子:你不必成為別人,做你自己就夠了!

2020-12-14 騰訊網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教育最好的樣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馬雲曾經在公開演講《重回課堂》中表示,「真正的教育,是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這兩天記錄中國女排奧運徵程的《奪冠》上映,看之前,覺得這應該是一部體育題材類勵志片,等看過後,才覺得《奪冠》還是部年度教育大片呢!總教練郎平不僅懂排球,更懂的是人和教育。

她對隊員朱婷的那句:你不用成為我,你只用成為你自己!激勵的不只是影屏中的球員,還有觀影的我們。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影片上映2天後,《奪冠》的票房已經突破1億元,在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中,這個數字還有可能迎來井噴式增長。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借著劇情,再次宣揚了「女排精神」。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對於女排精神,很多人很好奇,中國享譽世界的體育項目,可不止女子排球一個,為什麼唯獨女排精神,常常被人高舉到民族層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

網上對此的解釋很多,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艾老師覺得解釋得有理有據:

「中國桌球獨孤求敗,中國跳水難逢敵手,而中國女排卻不一直是統治冠軍,而是不管高峰、低谷都從不放棄,頑強拼搏,打出了很多鐵血時刻。」

不管輸贏,依舊頑強拼搏!如此精神確實振奮人心。

作為女排精神中的關鍵人物,總教練郎平對女排精神的態度卻非常冷靜。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奇蹟般闖入半決賽,郎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不要因為贏了一場球,就提女排精神,單靠精神是贏不了球的。」

確實如此,打比賽不是單靠精神毅力就能贏,沒有一場場球技的比拼、辛苦的訓練,就不會有球場上逆境重生的突圍。

不單于此,女排精神的背後還有著一批批教練的辛苦耕耘。

無論是從《奪冠》這部電影,還是從中國女排傳記,我們可以看到,女排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的蛻變中,總教練們的苦心無處不在。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女排成名史中,有三位教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是袁偉民、陳忠和以及郎平。

有著「女排祖師爺」之稱的袁偉民,是典型的「魔鬼教練」,他的嚴格讓幾乎不成氣候的女排,一飛沖天,以冠軍之姿亮相世界;

而訓練出女排「黃金一代」的陳忠和,他在女排走入谷底時,接手這個隊伍,並憑藉著超人的耐心與責任心,帶著女排重回冠軍寶座;

從第一代輝煌女排中出來,又以女排教練的角色回歸賽場,郎平帶領女排繼續冠軍之路,她的慧眼識人與因材施教功不可沒。

更難能可貴的是,郎平對隊員的訓練,是更「個人化」的,在幾乎所有人都將女排隊員視為集體的精神符號時,郎平對隊員的要求是,做回你們自己。

「去談戀愛吧,去擁抱父母吧,去享受生活吧,去感受人生吧……」

「當然也去為你們自己的夢想拼盡全力吧!」

一個活成標杆的人或許很優秀,但一個活出更好自己的人一定很幸福。

教育的榜樣有很多,但最好的那一個,永遠是歷經奮鬥,努力遇見的最好自己。

「你不用做別人,就做自己吧!」

幾乎每個人的童年中都活著那麼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而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期待中,努力追趕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在《奪冠》電影中,也有這麼一位背著「父母期待「「成為別人」奔跑的球員。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女排隊長朱婷是以一個「悶葫蘆」的形象出場的,不管郎平怎樣調動她的情緒,她連一句像樣的吶喊都叫不出來。

那時的朱婷,別說隊長了,很多人眼中,她連進隊伍都勉強。

但郎平不這樣看她,她覺得這個悶頭悶腦的姑娘可以,「能成個星兒!」

朱婷,自身打球條件出眾,吃苦耐勞,天生是一個能全場發光的大角色,但是她因為自己的出身,處處否定自己,退怯,不自信。

郎平看出她的問題,並不在技術,而是在心,所以,郎平在訓練中,不厭其煩地問她:

「為什麼打球?」

朱婷沒有回應,一遍兩遍三遍,郎平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態度越來越嚴肅。

朱婷見狀只能回答道:「為了我爹媽。」

郎平:「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看到這個回答沒有讓郎平滿意,朱婷轉念一想,說:「成為你!」

郎平當場否定了朱婷的回答:「你永遠成不了我!」

在後來的聊天中,朱婷跟郎平說了她的身世:她從河南農村走出來,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不好,她過來打球就是為了父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父母的生活。

從開始打球開始,她就沒有想過自己,只是覺得,打球能賺錢,賺了錢就可以供養父母。至於排球是不是熱愛,她不敢想,對於一個家庭困難的孩子來說,大談個人的理想太奢侈了。

之後,被郎平賞識進入國家隊,她對教練充滿感激和敬佩,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像郎平這樣優秀的女排隊員,讓教練看到自己的優秀,認可自己。

看出朱婷的問題,郎平告訴她:

「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放開了打,豁出去打。」

「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一語驚醒夢中人。

排球從一開始的謀生技能,早已成為朱婷的熱愛,她迷茫於別人的期待和個人的夢想之間,如今,她早可放下顧慮,放手為自己的夢想一搏。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郎平固然是傳奇,但她的名字是朱婷,以自己的實力留名體壇,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結果嗎?

做了自己的朱婷,逆風翻盤,好不隱藏自己對排球的熱愛,她奮起直追更好的表現,當年那個仰望郎平的小女孩,華麗成長為貨真價實的女排超級球星。

面對活成別人和做自己之間的兩難,朱婷比大多數孩子幸運很多,因為即便是負重前行,她的排球夢仍在咫尺之間。

但很多孩子,他們從始至終,活出來的,都是別人期望的樣子。

在電影《小王子》中,望女成鳳的媽媽期望女兒考進精英學校——沃斯學院。

為了讓女兒能夠順利通過面試,媽媽做了大量的準備:

訓練女兒的坐姿,連微笑的表情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更不用說,面試時的應答,全都按照媽媽的題庫練習,甚至連面對考官讚美時,媽媽都為女兒準備了一套完美回答。

面試時,考官問了小女孩一個問題:「長大以後,你想做什麼?」

小女孩太緊張了,沒聽清考官的問題就作答。

她像個複讀機一樣,把媽媽提前準備的終極問題的答案念了出來:「三件事證明我有上沃斯學院的潛質……」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答非所問的表現,讓媽媽對孩子的完美包裝瞬間露餡。

儘管媽媽一直在臺下咳嗽提醒,小女孩不知所措,最後因為過度緊張,暈倒在面試的講臺上。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媽媽覺得失敗的原因是準備不充分,於是啟動了B計劃:

在劃定沃斯學院的學區範圍買了一套房,並給女兒制定了「人生大計」。

密密麻麻的計劃表上,從每分鐘到每小時,再到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每一個月、每一年,甚至到她的一生。

圖片來自愛奇藝截圖

就連女兒每年的生日禮物,媽媽都做了一張表格。

每一份生日禮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比如9歲的生日禮物是顯微鏡,可以用在生物課上。

小女孩的一生,被一張圖紙寫盡了,至於孩子自己想要什麼,媽媽沒有問,媽媽也覺得自己不需要問,因為她認為,自己為孩子打造的人生就是最完美的。

以「為了孩子好」而奪走孩子個性的家長並不少見。

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沿著他們設定的「正確的軌道」前進。似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擁有好的人生。

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在為孩子打造一切時,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嗎?或許我們的這份方案會很成功,但孩子真的快樂嗎?

他們是不是經常也會因為在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中,不知所措到想要暈過去呢?

或者像朱婷那樣,打了十幾年球,迷茫了十幾年,直到被教練鼓勵做自己,才豁然開朗,奮起追夢呢?

有父母支持的孩子

優秀得發光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去年,杭州出了一個新聞,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每天回來不做作業就搗鼓燒菜。這一燒就燒了3年。

媽媽對此很著急:數學只考了1分,曾花費萬元送孩子上注意力培訓班也沒效果。

看到這個新聞,大家可能以為毒舌網友會給媽媽出各種怪招治孩子,沒想到評論區一片和諧,大家反而都在勸這位媽媽,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

「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不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麼?」

「這麼小就明白自己想做什麼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吧!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被外在環境逼著去進行選擇,其實內心一片茫然。」

網友的安慰很暖心,但也在大家的評論中讀出來,無法做自己的大有人在,在他們對杭州男孩的祝福裡,或許就藏著自己曾經求而不得的遺憾吧!

小男孩對廚藝的熱愛,最終是否得到父母的支持,我們不知道,但是國外一位和他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似的男孩,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被父母支持做自己的孩子是多麼地幸運,也是多麼地優秀。

年僅10歲的弗林,因為覺得媽媽燒飯難吃,表示自己要親自做飯。

父母雖然詫異,但還是給予了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弗林做得菜得到了父母的認可。

很快,媽媽給他買了一堆烹飪書籍;爸爸專門為他打造「專屬廚房」。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等到弗林的廚藝天賦漸漸展露,父母乾脆給他報了一個廚藝班。

在父母的鼓勵下,弗林興趣大增,苦練刀工和調味。他感慨道:「我打心底愛上烹飪這件事了。」

面對真誠的弗林,媽媽問道:「你真的下定決心做這個?你才12歲,能承受每天在廚房工作的辛苦嗎?」

弗林堅定地表示:「是的,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經過專業培訓的弗林,廚藝大獲好評。不久,他就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現在,年僅17歲的弗林已經取得諸多成就:

被邀請在美國白宮做飯;

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

被美國《Vogue》雜誌專刊賦予「料理界的小賈斯汀」的稱譽。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教育專家楊東平曾說:讓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展現,是家長的終極使命。

弗林能夠成為最受關注的主廚,除了自己表現出來的興趣和天賦,自然與父母的鼓勵支持息息相關。

弗林的父母,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句話,父母的支持,成就了一個發光的弗林。

陪孩子快樂成長

同樣也是一位體壇明星,作為曾經的「跳水王子」,田亮希望女兒能夠繼承他的衣缽。

他曾多次說,讓森碟跟他一樣跳水多好。

但森碟卻對跳水興趣不大,她有許多自己的愛好:滑板、跑步、網球……

在7歲多時,森碟立志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網球選手。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雖然有遺憾,田亮妥協了。

在森碟10歲生日當天,他感慨道:

「十歲就是大孩子了,練跳水是來不及了,那你放肆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中說:「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亦師亦母的郎平對朱婷所說的,「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或許也能成為我們給予孩子的祝福:

你不用成為別人,就做你自己就很好!

如何陪伴孩子,引導TA成為一個勇敢做自己的人,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陪TA成長

孩子就像小小的禾苗,而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是走所謂的捷徑,急於求成。

小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的成長還達不到期待的階段,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陪孩子慢慢來。

2.對孩子的行為多問一個為什麼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要急著去評判、去責備,而是要了解這個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是不是真的是「不良行為」?

父母不要用「應該怎樣」的慣性思維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去體驗屬於他的無限可能。

3.以身作則,從父母開始做自己

除了為人父母、子女、妻子、丈夫的身份,我們還是我們自己。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放棄做自己。

只有父母自己做自己了,才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想要的自由和想要做自己的渴望,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陽光和雨露,讓他自由茁壯地成長。

父母最好的狀態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做自己。

4.和孩子一起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或許我們已經在彎路上走了很久,但一切都還來得及。朱婷在15歲被介紹給郎平,和教練一起訓練了好幾年,才逐漸走出心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部分家長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都在不斷摸索中成長,試錯不可怕,只要找到了那正確的方向,我們隨時可以就地重新出發。

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一場關於教育的新的更加激烈的「革命」正在發生——

孩子面臨的,已不再是僅與國內尖子生之間的PK,而是與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精英綜合較量!

適應未來的孩子長什麼樣?

教育要做什麼創新,才配得上未來的孩子?

家長要怎麼做,才是給孩子最正確的支持?

......

以上所有問題,我們和您一樣關心!

為給家長們帶來全球領先的國際教育,推動中外教育創新文化的交流、促進教育產業的深度合作——2020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即將揭開面紗,如約而至!

10月24日線下峰會、10月25日線上雲端峰會!

線上線下全面聯動,邀您共探新教育未來發展之路!

現在預約報名通道已全面開啟,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

期待與您在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相遇!

相關焦點

  • 易經忠告:人在艱難的時候,做自己就好,別人說什麼,不必在意
    無論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老話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活一世,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我們生來這個世界上會遇到無數的人,不管是認識你的,還是不認識你的,都有可能在經意不經意之間對你發表一定的評價。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了自己的思緒和心情。
  • 人這一輩子,多為自己想想
    所以啊,人活這一輩子,多為自己想想吧。夏目漱石曾經說過一句話:在人的世界中,所通用的愛的法則就是,在與自己有利的條件下,則可以愛別人。正如那句話一樣:「救人者,先自救」。我們甚至不具備救自己的條件,又何談救別人呢?然而,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寧願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別人。
  • 當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別再說「沒關係」,記得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張慧壓住了怒火,安慰了孩子一下,然後打電話給當兒童心理諮詢師的老朋友明明,請教事情怎麼處理,明明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大部分父母在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告訴他們「沒關係」,以此來安慰孩子。但是從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並不妥當,主要有這兩個弊端:一、讓孩子懦弱膽小。
  • 別人對你的評價影響有多大?你要讓多少人滿意?請重新定義自己
    如果對方的評價是正向的這會成為他們的動力,但如果是負面的那麼他們會不斷的努力去獲得別人的肯定。可是你要讓多少人滿意,才能達到你心中的滿意程度呢?楊天真說過一段話很有深意:「跟這麼多藝人合作啊,我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很多藝人活在別人對他們的要求裡,活在別人對他們的肯定裡。所以他們會不斷地去奮鬥以獲得別人的肯定。
  • 不必去羨慕任何人,更不必仰望別人,你就是自己的風景
    ,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生活中,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想要的幸福也不一樣。當你去羨慕別人已擁有,而你未曾得到的東西時,或許忽略了你得到了別人不曾有,也同樣求之不得的東西。
  • 有人向你借錢,直接說「借多少」就錯了,高智商的人這麼做
    在目前的生活中,其實有不少人都會需要用錢,家庭的開銷比較大,如果手頭有備用資金,那麼還可以暫時的周轉一下,可是如果事情比較急又沒有錢周轉,不少人就只能夠選擇向別人借錢,雖然有些人會選擇網絡貸款,可是可能會洩露個人的信息,因此就會選擇向自己親朋好友借錢,當有人找你借錢時,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會詢問借多少
  • 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因為心裡知道,懂你的人,你不解釋,他也心有靈犀,不懂你的人,解釋再多都是對牛彈琴。」深以為然。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理解那句話:「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對事情的理解不同,你沒辦法控制別人怎麼想,所以不必去強求別人的認可。列夫·託爾斯泰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不懂的人,永遠都理解不到你的那個點,所以你解釋再多,都毫無意義。
  • 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
    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去解釋,不是因為自己膽小怕事,是讓時間去證明一切。別傻了,面對那些不理解你的人說再多也是浪費時間,在那些恨你的人心中,無論做得多好,都是沒用的一輩子很短,我們要好好為自己活著別聽別人怎麼議論,沒有必要去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做到自己心安就行了,
  • 人這一生,欠的最多的人就是父母!
    人這一生,無需討好別人,更不必取悅他人。因為在這個世上,除了這兩個人之外,你誰都不欠。 你的生命,是這兩個人給予的,你能長大,是這兩個人養育的,你的品行,是這兩個人教誨的。只有這兩個人愛你最深最真,只有這兩個人為你付出最多。你欠他們的,一輩子都還不完,他們就是:父親和母親!
  • 人這一輩子,最忠誠的朋友是自己,靠人不如靠自己!
    老人們經常說:人這一輩子,最忠實的朋友便是自己,靠人不如靠自己,在人生旅途的道路上,我們會遇見很多人,有熟悉的,陌生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陪你走完這一生,到最後只能靠自己!小的時候,我們依賴父母,什麼事情也不用擔心,生活的逍遙自在,因為那時候,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有父母替我們頂著!慢慢長大以後,才明白,沒有誰是我們一輩子的保護傘,父母會慢慢變老,而我們自己也終究會長大,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去面對著繁華的世界中的紛紛擾擾!
  • 走自己的路,不必總是遵循別人對你的期望,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人也一樣,生而為人,千差萬別。每個人對待感情,對待人生的態度總是各不相同。有人活得瀟灑自如,敢愛敢恨,敢想敢做,敢擔當敢負責,就像個打不倒的鬥士,無懼困難,越挫越勇。她兄弟姐妹五人,還有她的三個孩子都是不服輸的鬥士型性格,都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處世哲學。人們都習慣選擇循規蹈矩,可是梅耶的父母卻是個例外。梅耶的父親有著環遊世界的夢想,他不滿足於開車,專程買了一架飛機,父親取名為母親的名字「溫妮」,他用這架飛機帶著妻子和孩子們到處遊玩。
  • 2020:不再仰望別人,做好自己就夠
    而回到家裡,看看自己嫁的這個男人,木訥,一句話能堵死你,沒有半點情趣,還是個領死工資的,一直住在兩人共同貸款的小兩居裡,這屋吵什麼那屋都聽得一清二楚,她一度感嘆「我的命,真是不好!」只是今年,Q女士突然開竅了,讓她醒悟的起因,是一場病。
  • 「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幹嘛?「:5句話喚醒不孝之人
    烏鴉還知道反哺,羔羊喝奶尚心存感恩,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連草木都比不上。關於「孝順父母」,安哥與大家分享以下5句話,一起探討。第一句:沒有父母,哪有你?人來到這個世上,本是一種偶然,而帶你來的,就是你的父母。《勸孝歌》言:「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 經典反思: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父母帶領著我們成長,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人,學做事……有些人欣賞父母所做的一切,盼著自己能像父母一樣強大;些人會怨恨父親,會時常想起父親醉酒打罵的往事;有些人會埋怨母親,沒有體會到母親的慈愛和溫暖……絕大多數的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感情的成熟
  • 尼採霸氣透徹的6句話,說破人生真諦,很多人一輩子都悟不透
    一輩子很短,一睜眼,年方18,正青春,一閉眼,百歲而已,臨死前,能說出這輩子我不後悔的人沒幾個。中國人不喜歡討論死亡,但是如果我們能向死而生,多問問自己餘生活著的意義,很多迷惑你很久的問題必將迎刃而解。
  • 不要什麼都怪父母,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別人一樣努力了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父母是有影響,但自己還是能夠改變現狀的。可是有很多人,就這樣抱怨了一輩子。一表哥是家裡的獨子,在農村可是相當寶貝的。所以從小他就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父母大多順著他。那年高考完,他差幾分就能考上大專。
  • 不必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做好自己最重要
    我們對人際交往最大的錯誤認知是:只有討好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我們很多人在面對人際關係時,往往把持不好那個度,也總會因為害怕被別人討厭,或者是怕被人在背後議論而強迫自己做個「好人」。但是,這明明是你自己的人生呀,要如何選擇是你自己的事,何必要去糾結別人說什麼呢?別人讓你生二胎,但是他們並不能幫你承擔以後帶孩子的苦。別人勸你不要辭職,但他們不能承擔你的後悔。這世間的事情,誰又說的準呢?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選擇,也許都能改變一生。
  • 因為這「三個字」,多少人定終身:不是我愛你而是……
    三毛嘆了口氣:要是你的話,只要夠吃飯的錢就夠了。 荷西問:那你吃得多嗎?三毛說: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很喜歡三毛和荷西的這段對話,簡單來說我喜歡有錢的人,而我嫁給我喜歡的人(即使他沒錢),不衝突。如今,嫁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你真的不在乎他是否有錢嗎?
  • 2020年的第2天,你的flag倒了嗎?想過好2020,你需要這10句話
    其實,說實話,我不算自律,但2019年我依然做了許多事情,所以,今天想送你10句話,如果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妨讀一讀,也許會有新的思考。這個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但經歷過的人給出的經驗,比沒經歷過的,肯定要靠譜。你要相信,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自己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去教別人,多半只是為了讓你掏錢。
  • 別人找你借錢,你說「要多少」時就輸了,聰明人會這樣做
    你但是把這筆錢借給對方之後,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償還。而且還不能夠進行催促,或者是撕破臉皮,這是最讓人犯愁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借錢應該如何去說。最佩服猶太人對於財富的管理,他們就會有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話是這麼說的"不要給朋友借錢,除非是你不想要這個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