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如今對參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表現出濃厚興趣。很多人會問,我們為何沒在去年11月加入亞投行?部分原因是當時澳大利亞對該行未來的管理和運行不太了解,更重要的還在於擔心不知道投資的方向是什麼。但現在,這些疑問似乎已經消除。
澳大利亞其實非常關注基礎設施建設,總理阿博特希望在國內外博得「基礎設施總理」的名號,而且澳大利亞政府也將基礎設施投資作為在布裡斯班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的主題之一。沒有人擔心中國在經濟治理中承擔更加重要的領導角色。這僅僅是人們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期待。
現在似乎變得愈發明顯,澳大利亞將在本月底截止日期之前改變主意,外長畢曉普此前表示對亞投行很感興趣。我認為澳大利亞做出這一判斷原因有三:第一,我們的眾多緊密盟友和對手都已經加入。先是印度和新加坡,然後是英國和紐西蘭,現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也都宣布計劃加入。
第二,國內民意一邊倒的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專家、銀行家、經濟學家、企業集團等等,很少聽到有人對在戰略層面如此低風險並可獲得收益的事情感到不滿。必須承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幾十年來對亞洲地區的幹預並不完美,他們在持續改進。中國應該注意到這一點,避開此前出現的缺陷。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國學習速度很快。
第三,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到2020年前,為支撐本地區的增長曲線,亞洲將需要8萬億美元投資用於各國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2900億美元用於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雖不足以回應這一赤字,但至少是一個回應,而且是一個富有創意的回應。澳大利亞很明顯認同該組織的使命。
澳大利亞能夠從加入亞投行中獲得什麼?簡單來說,澳大利亞能夠參與到事關本地區未來的最重要對話中,參與到鄰國福祉中來。我們的國家風險很小,我們的國內獲益很少,但戰略空間是無價的。
就亞投行而言,達成的共識似乎是最初資金目標設定為1000億美元。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使用這筆資金。
在加入亞投行的問題上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係,澳大利亞應該給予足夠重視。美國財長雅各布·盧已表達了美國對亞投行擔心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呼籲美國應做出政策調整。我們一直認為,所有打算加入該銀行的國家都需要就自己關注的問題發問。澳大利亞在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做出決定之前,也應該在這些問題上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但我們不應將亞投行看作是中國對抗美國的工具。澳大利亞絕對不應該捲入到在這兩個重要國家之間選邊站的愚蠢遊戲中。
相反,如果澳大利亞最終加入到亞投行,這一決定不應被視作美國外交的「重大失敗」。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真考慮亞投行的本質所在,沒有理由認為中國不能在該機構中發揮領導作用。但這的確需要中國經受更為嚴格的治理考驗。這是中國第一次創造一個全球機構,而非加入一個全球機構。責任和聲譽的風險都很高。(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政治與戰略研究院主任,本文由伊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