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拍攝災難片題材向來是非常成熟的,尤其在格局和立意上,因為十分的民主,電影的尺度也相當大。這部由韓國著名演員張赫、秀愛、車仁表等人領銜主演的電影,於2013年上映,雖然沒有後來的《釜山行》那樣為亞洲範圍的觀眾所熟知,但因為刻畫的入木三分,成為了很多災難片後來的複製參考的先河。尤其這部電影和我國目前疫情的現狀不無類似之處,近期也是贏得了很多人的關注,那麼這部六七年多前的電影,到底有什麼值得打卡的地方呢?
小愛與大愛之間的融合
這部電影的兩位男女主人公,張赫和秀愛,一位是消防隊救援人員,一位是醫生。兩人的身份設定與電影的氛圍息息相關,也在後面故事情節的推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之間初相識之時,因為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情愫,也源於這份不同於陌生人的關係,兩位主人公後面把個人的小愛化作大愛,將拯救更多人無私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男主,他並不僅僅是局限於個人的感情,更是更多著眼於如何挽救更多的民眾,挽救這座可能被放棄的城市!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流感爆發
和本次國內疫情相似之處,故事的一開始貨櫃內運轉的人員,因為感染了不知名的流感細菌,導致偷運過程中,只剩一人未死,其餘人員均感染。和很多災難片一樣,剩餘還沒正式死亡的人群,也並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依舊在這個城市穿梭,直到越來越多的人感染上,並有像周邊城市擴散的趨勢。這種爆發的趨勢就不得不涉及到韓國政府的介入,政府如何處理這樣的危機,有沒有好的辦法能遏制住,醫療條件是否能跟得上,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流感》的主創的確很有先驅性的想法,將這樣的題材於數年前就搬上熒幕,即便是現在回過頭再看這部電影,依然不乏值得深思與感動的地方。
多條線路發展、緊張刺激
這部電影中,因為是虛構的事件,加上韓國的電影制度有明確的分級制度,所以創作者們的空間比較大。在這場流感爆發的過程中,主要有這樣幾條故事主線在一起發展。首先是以男女主及女主女兒這三個人為主線,他們代表了正義的一方,但因為女主女兒後來不幸被感染,如何幫助女兒能順利通過檢測過關,獲得治療機會成為了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線索;其次是不同反派人物的出現,這裡面各方人物都有。為了自己而活的大佬,代表不同政治立場的兩國代表……以及在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時對於城市感染民眾的取捨問題,這些似曾相識的畫面,在電影中的表現讓觀眾覺得緊張刺激,環環相扣。
人性的勝利
在很多電影中,人性的偉大最終都戰勝了災難,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以車仁表飾演的韓國總統,一開始太過於被動,無法做到真正的決策。一度他也面臨在多方勢力給予的壓力下想要放棄這些得了流感的群眾。故事尾聲女醫生女兒最終撕心裂肺喊著媽媽,哭著請求不要對她媽媽射擊時,相信這裡就是無數觀眾的淚點,實在過於感人。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未知的災難恐慌、無助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好,這種情緒的放大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於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範圍內都是相當不利的。但人始終高於一切,在生命面前,就像最終下令要保護自己民眾的總統一樣,選擇先保護再救治,一切就有了希望。
《流感》雖然是一部虛構的電影,但卻將我們在2020年之前未曾經歷的事件仿佛重新提前演練了一遍。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如複製迅速、感染無聲、救治困難等情況,但更多的國內觀眾很清醒地知道,電影始終和現實有著巨大的區別。面對這場還在肆虐擴展的疫情,牽動了無數人的心,而從全國各地趕往疫區進行救治的醫護人員更是值得敬佩。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雖然有觸目驚心的一面,但只要一起努力、眾志成城,大家相信一定會好起來。歷經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國家經濟科學醫療條件全面提升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放下恐慌的心情,選擇堅定地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我們一起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