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職場人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重要

2020-12-07 前瞻網

作者|Mr.K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馮唐,是老K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曾經的馮唐,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問題時,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怕別人對自己不滿意,怕結果不如意。這種緊張感,引導著他把事情一步一步做到了最好,成為了醫學博士、暢銷書作家、(前)麥肯錫合伙人、醫療投資人。

不久前,在一次管理研討會上,馮唐就「選擇與努力」、「職業35歲危機」等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訪談記錄。

01

如何理解「長期主義」和「活在當下」?

馮唐:首先,我認為長時間的努力非常重要。在平均壽命只有40出頭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說法。時至今日,這個說法依然有道理:人們大概30歲擁有安身立命的技能;40歲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可以獨立思考;50歲看問題更全面,更淡定,更平衡。這說明,人想要達到一定的成就,需要時間的積累,時間是難以跨越的。

第二點,要活在當下。成功很難複製,但是把眼下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件事都做得讓自己滿意、讓別人滿意,那麼成功就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02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如果回到十年前,面對十年前的自己,你會對他說什麼?你還會讓他成為今天的你嗎?

馮唐:我認可選擇的重要性。選擇是一個戰略方向。企業能不能做好、人能不能做好,一是選擇對的,二是堅持下去。

09年,我離開工作了9年的麥肯錫,加入了華潤集團,並在華潤做了整整5年。那5年,錢沒掙著,苦沒少吃。但是我心裡很踏實,華潤最近幾年的500強排名是歷史上進步最快的。那些年的拼,我不後悔。雖然錢上損失了很多,但是我長了見識,內心有足夠的信心:有理論,有實踐;做過甲方,做過乙方。

我想說,在45歲之前,不要把「錢多不多、職位高不高、工作累不累」排在第一位,而要問自己:你能不能學到新東西?你能不能有足夠快的成長?我現在之所以能淡定,是因為我在過去的拼搏中得到了信心。

03

當我們年齡超過35歲、40歲後,有很強的職業危機,有時甚至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怎麼辦?

馮唐:我特別理解大家這種不安全感。有句話說:飛鳥的信心並不是來自於它站的樹枝會不會掉,而是來自於它的翅膀。什麼是翅膀?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能力、見識。

第二個層面:你做成過哪些事。有沒有打過大的「戰役」?能夠時隔幾年還讓你回味、自豪的成功?你做沒做過這些,對你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層面:認識一些貴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也就是3-4個人。比如我在麥肯錫的時候,有自己趣味相投的mentor,這類關係給你的滋養會很大。在關鍵的時候,他們給你的機會、指導、對你的戰略判斷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

做到這三點,當你失去工作的時候,你就不會慌。

04

那如何提升我們的職場競爭力呢?

1. 學習新知識、新技術

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每個行業也都在快速變化。一個人必須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不被淘汰。比如現在的業務運營已經進入到數據運營時代,這就要求運營人員需要具備有基於數據進行分析和運營的能力。如果這個時候一個運營人員不儘快學習這項技能,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就有可能會被淘汰。

2. 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了新知識新技能,還要能夠把這些知識運用起來,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那勢必需要很多的練習和實踐。

大家有時候會遇到一個情景:我有技能,但我沒有經驗。公司就不會給我項目機會。公司不給我項目機會,我就更沒有經驗。這個看起來是死循環,如何破解呢?

比如,一位同學在公司做市場總監助理,但她很想嘗試下做市場分析的工作,但由於沒有經驗,公司就不會讓她來負責一個市場分析的項目,這是不是很矛盾?

3. 良好的溝通能力

在當今社會中,大部分工作都是需要人與人協作的。你知識再豐富,能力再強也要通過他人的合作來達到目標。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直接決定了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大家看影視劇中,有時候會看到一個工廠/公司中有一個大拿,技術特別棒但職位還是基層。大家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樣的人往往是溝通上面有問題。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一個人塑造自己的職場形象非常關鍵,大家千萬不要小視。

4. 不斷為公司創造的價值

每個人為企業工作都是在創造價值,但一個人要想在公司和職場上持續保持競爭力,就一定要不斷的增加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為什麼有些在一個工作崗位工作年限很長的同學會被淘汰?很大原因是企業認為員工在本職工作上的貢獻雖然穩定,但創造的價值卻是固定的,比如工作第五年和工作第一年的活是一樣的,價值也一樣。員工還要求工資每年增長,這對於企業來說並不合理。

5、耐得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更多的是指對自己心理狀態的把控和調整能力。因為往往學習新知識和運用到實踐中不會是無縫銜接的,這中間會有一個時間差。而這個時間差,可能跨度會很大。而在這段時間內,怎麼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等待厚積薄發的那個時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當你具備了強大的職業競爭力,你就擁有了主動選擇或「擇良木而棲」的資本,以及面對裁員風險時從容不迫的底氣。只有具備了強大的職業競爭力,你的職業才能有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在這個競爭趨於白熱化的當下,不進則退已經是職場的常態了。如何溯流而上,才是當今職場人應該努力去思考並努力的目標。

最後,我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夠培養出自己的自己的職業/核心競爭力,讓我們在職場的激流中勇往直前。

參考:

1.《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重要》,首席組織官,潘娜

2.《那些職業競爭力強的人,活得太爽了!》,空白女俠

作者簡介:K,知名電商公司技術老K級人物。武做過CTO,文出過暢銷書,帶你一起洞見技術新時代。

本文來源技術領導力,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35歲好像成為了一個門檻,在這個門檻裡面,有35歲的人正在努力攀登。成功渡過的,現在又能緩下來鬆一口氣。而那些沒有辦法成功渡過的,現在可能在嘗試新的跑道。
  • 35歲以後的職場人,別再傻傻做事,不想被淘汰就往這個方向發力
    儲殷教授表示,職場對於技術型人才真的很殘酷,如果你一直低頭做事,你在35歲的時候真的可能會被淘汰。原因很簡單,人在35歲之後,身體的各項機能會漸漸走下坡路,你還怎麼跟20多歲的年輕人去拼?我們都喜歡講工匠精神,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那是鳳毛麟角。一般來說,除了個別技術大拿或者是教授型的人會越老越吃香,大部分是越老競爭力是越來越下降的。如何才能避免這種35歲危機呢?
  • 職場殘酷,如是你已「35歲了」,職場危機你怎麼看?
    回想職場,你會發現確實存在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當你的年齡已經35歲了,你的職位和成就怎麼樣呢?這,也就道破了你職業路上最大的一道坎——職場「35歲現象」。第一部分 你都35歲了!在找工作的時候,可能就死在第一道坎——簡歷篩選!
  • 高薪程式設計師35歲以後都做了什麼工作?離職後的程式設計師透露現狀
    相信很多年輕人在入職以後都非常羨慕那些高薪的程式設計師,因為他們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後,便可以達到年薪三四十萬的高收入,到了年底還會有豐厚的年終獎金,但是程式設計師也有本身自己的苦惱,因為他們到了35歲以後很有可能被公司勸退,那麼這些高薪程式設計師到了35歲以後都去做了什麼工作呢?
  • 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 馮唐:37歲棄醫從商,周工作近百小時,16本書出版,憑藉四個秘訣
    在《馮唐成事心法》這本書中,他介紹了四個訣竅:1. 有所「逼」在《謝謝你來了》這檔節目中,37歲的何瑜娟,曾經在歐洲當導遊,每個月2萬多的工資,不少人羨慕不已。但她很疲憊,很糾結,天天工作,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 40歲以後跳槽很難,但又不想認命怎麼辦?3招可應對「中年危機」
    40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這個歲數的男人跳槽很難,這確實是現實情況,但我們又常常不甘心,那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提前設計好自己的職業路徑,比如30歲時規劃35歲的職業路徑,35歲規劃40歲以後的職業路徑。
  • 如何邁過職場「35歲門檻」:回家考編成許多人的選擇
    職場焦慮,如何邁過「35歲門檻」閱讀提示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事實上,與其說是35歲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如何化解職場焦慮,順利邁過這道坎兒?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
  • 職場焦慮,如何邁過「35歲門檻」||如何邁過「35歲門檻」-出國_華商...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事實上,與其說是35歲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如果經歷10多年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或者沒什麼提高,自然就可能面臨出局的情形。如何化解職場焦慮,順利邁過這道坎兒?
  • 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人,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
    我們公司200人左右,平均年齡23歲,很多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35歲+的職場人大多走了兩條路:一是被裁或者被淘汰了,沒班可上;二是當高管了,決定身邊35歲的員工是否能接著上班。很多夾在中間不溫不火的中齡員工,要麼無欲無求,不要漲薪,不想升職,不敢辭職,陷入「認命」的舒適圈。
  • 35歲以後的程式設計師出路有哪些?真的只適合吃青春飯嗎?不見得
    但是對於35歲以後的程式設計師,如果你的技術很好,並且在你的技術領域有很深的研究,那麼是可以繼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的,不一定是工作在一線,也就是繼續編程寫代碼,你可以選擇從事更高職位的工作,比方說選擇從事領導崗位,畢竟一個優秀的人才是很多公司都渴望得到的。
  • 公司裡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35歲危機!
    ,因為每個人都要過35歲這個階段。 35歲,以前覺著好像離我很遙遠,但是年齡越大,我發現時間過得越快,一年仿佛就在一眨眼間過去了。 望了一眼公司的人,好像除了大老闆和保潔阿姨,公司還真的沒35歲以上的人。
  • 馮唐:對自己狠才是猛人,一個人有沒有成事潛力,主要看五點
    說起猛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影視作品或小說中的「霸道總裁」,他們常常給人一種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覺。然而,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影視劇中那些所謂的「猛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猛人。正如作家馮唐在著作《馮唐成事心法》中說得好:對自己狠,才是猛人,這樣的人,大都不甘於平凡,也很有潛力,遲早會有所作為。確實,一個對自己都狠的人,還怕什麼挫折與困難?
  • 35歲以後失業,到底還有哪些出路?
    在職場上,35歲似乎就是一道坎。有些人早已做了企業技術骨幹,有些人已經踏上了中高層管理者的崗位,而那些還在基層工作的老員工,就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前段時間,華為辭退7000名老員工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爭議。
  • 一副搞笑漫畫中,我讀出了35+職場人的心酸,看出了中年人的無奈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錢心燕」。但是,卻有兩個人把他從工位上架走,其實我們也不難猜到,HR送給這位剛剛35歲的中年人的禮物是:辭退。其實現在在我們職場中許多35歲以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在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畢竟論體力,他們比不過那些應屆畢業生們;論能力,他們並不算得上突出;論資歷,似乎員工的資歷對於公司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 焦慮的「職場中年」們,在啟牛商學院找到破局方法論
    (原標題:焦慮的「職場中年」們,在啟牛商學院找到破局方法論) 焦慮的
  • 35歲的職場人,追求高薪難翻身,三點教你打造職業壁壘掌控全局
    我說,你現在已經30多歲了,應該找個相對穩定一點兒的。只要不去第一個,我覺得後兩個都沒有啥問題,還是要根據你的職業規劃來。不知道是我談到他年齡了還是其他怎麼了,他卻偏偏選擇了第一個。後來問到他時,他說:「我才35歲,還有機會衝一把,這家公司雖然比較年輕,但是更有衝勁兒,我想再折騰幾年。」結果端午節的時候,得知他失業了。
  • 2年職場經驗,在失業以後是帶著自己的工作經驗上班,還是創業呢
    大家好~我是貳渡~渡人渡自己~對於大多數應屆生來說,走進職場是唯一的選擇,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從離開學校之後就有了創業的想法。而很多時候,大多數職場人是趨於這兩者之間的,坦然接受了公司的不平等,當然原因自然是生活,和很多平庸的人一樣,總會拿生活當盾牌,看似好像生活毀掉了一切。但是但凡理智一點的人就會清楚,這和生活並沒有干係,而是大家的賺錢方式的不同。
  • 又被馮唐驚豔到了:業餘寫小說的人把20年專業成事心法娓娓道來
    ——馮唐01.提到馮唐,大家自然會想到詩人、作家,他的那些名言金句被很多人摘抄收藏,什麼「春風十裡不如你」,「我要用盡我的萬種風情,讓你在將來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時候,內心無法安寧。」都膾炙人口。可是大家不知道,馮唐寫詩寫小說都是業務寫作,人家是一名正經的管理者,想想業餘寫作的水平都能如此之高產,高質量,就能想到這個專業的管理水平了。《馮唐成事心法》是馮唐二十年職業管理生涯中吃過的苦、翻過的山、踩過的坑、見識過的人,總結出來的成事心法。
  • 馮唐 特殊時期看腳下不斷行,莫存順逆
    節目中,馮唐從「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四大板塊切入,除了「知人」中的內容主要以經濟管理為主之外,其他板塊涉及生活類的話題很多,比如「女孩貴養是歪理」「示弱的殺傷力」「交友的四個標準」等等,都是來自於馮唐自己的生活經驗。  「我將我吃過的苦、踩過的雷、翻過的山、交過的人,總結為成事心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成事,多成事,持續多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