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A課達A·Space是一所藝術教育空間,實行工作室導師合伙人事務制,擁有N +藝術導師工作室,線下教學+多維度合伙人入駐,杭州、東京均有設立分中心。
裝置藝術可以理解為:現當代藝術的一種門類,主要指那些在三維空間裡,尤其是特指在某一個場所和空間內的(site-specific),由藝術家設計或製造的一種表現空間、存在、感知、體驗的人為合成的藝術作品。
通常來說,裝置藝術的產生和表現是在室內環境,如果作品的呈現是在室外環境和空間,也會被歸為「公共藝術(public art)」,「大地藝術( land art)」或者」幹預藝術(intervention art)」,但是這些藝術類別間並沒有明確的邊界,常常會相互交融和重疊。
今天KK給大家介紹一些全球著名的裝置藝術家,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
01.Ernesto Neto
Ernesto Neto 1964年生於裡約熱內盧,巴西,是一個當代的視覺藝術家。Neto的作品被描述為「超越抽象的極簡主義」。他安裝很大,柔軟,生物形態的雕塑,填滿一個展覽空間,觀眾可觸,戳,或通過。是白色的、有彈性的材料,非晶態形式塞滿了泡沫聚苯乙烯顆粒,或者偶爾是香料。在一些設施,他也使用這種材料來創建半透明的玻璃,變換空間的牆壁和地板上。他的雕塑可以被視為傳統抽象形式的表達,但在與觀眾互動,這些作品是在另一個層面上的。2018年,Ernesto Neto在蘇黎世中央車站實現了一個由手織棉線組成的彩色雕塑。這個名為 Gaia Mother Tree(蓋亞母親樹)的裝置仿佛一顆參天大樹,從車站屋頂延伸到地面。Neto的雕塑由 Fondation Beyeler 基金會展示,是一件沉浸式的藝術作品,是一個人們可以進入、行走、停留和冥想的空間。
02.Lita Albuquerque
Lita Albuquerque是美國裝置,環境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她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美術研究生課程的核心教師。她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在北非的突尼西亞和法國的巴黎長大。十一歲時,她與家人在美國定居。她畢業於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並於1971年至1972年在奧的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
Lita Albuquerque在南極的極點利用99個藍色球體創作出了大陸上第一個大型的裝置作品,叫Stellar Axis,球體的位置根據恆星系裡每個星球的位置來安排,此作品成為了一個冰天雪地版的星系圖。
想要在國家科學基地的駐留地中獲取一席之地,藝術家們提交的項目計劃必須與增進當地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教育的意識和重視相結合。「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為人類成員之一,這都是一生難忘的經歷。」於2006年完成駐地項目的麗塔·阿爾博克基(Lita Albuquerque) 說道。
「從藝術層面來說,這是能夠浸入到純粹白色的、沒有地平線、天地之間沒有區別的環境中的機會,在那裡感受到四面八方皆是雪白,造成一種新的不穩定的感官」,她接著補充道:「從作為人類的層面上來說,這一環境的純度讓我想要去改變世界,感受在這樣的光感變化中我們能夠如何生活,並找到對於身體如何在空間中存在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03.英國藝術家保羅·卡可塞基(Paul Cocksedge)
出生於 1979 年的 Paul Cocksedge 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年輕明星設計師,他的作品跨越了建築、產品等多個領域,融合了物理、化學等多樣的知識理論,十分有趣而多元化。在學校中,Paul 的老師是 Ron Arad,曾經創立了 Ron 式風格的設計巨匠。老師給了 Paul 很大的影響,不僅在學識方面,也有關於他的整個設計方向和體系。
保羅·科克斯基奇(Paul Cocksedge)用Landmark Project,Please Be Seated改造Broadgate。該項目受Broadgate委託,將是迄今為止英國土地公司最雄心勃勃的裝置。項目的大型結構呼應了社區不斷變化的節奏:其曲線形的設計讓行人不僅可以隨意坐臥,還能在拱橋狀的曲面下任意穿行,從而進一步增強倫敦最大步行街區的吸引力。Paul Cocksedge與常駐埃塞克斯的高端室內裝飾公司White & White合作,在裝置中實現了對腳手架木板的重新構思和利用。
04.日本女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
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年出生於大阪,工作生活在柏林。1996年從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畢業以後,她搬到德國,師從Marina Abramovic。作品包括裝置、行為、錄像。
鹽田千春的裝置作品「手中的鑰匙」,由紗線和5000多把鑰匙組成,這個裝置使用了從全球收集而來的成千上萬把使用過的鑰匙,旨在探索記憶概念。「對於保護我們身邊重要的人和事來說,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打開門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Chiharu Shiota說。
05.Aakash Nihalani
Aakash Nihalani,美國當代裝置藝術家,1986年出生於紐約皇后區,因為用螢光膠帶在街頭創作各種三維立體圖像而被所很人記住,他在人行道、門廊、建築物上因地制宜地用色彩豔麗的膠帶製作「方塊」,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作品動感、風趣且奇異,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給路人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
06.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畢業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一起聯展。
無限鏡室(1965)
波點迷戀(2006)
毀滅之後的永恆(2009)
07.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
「Silver clouds (floating pillows)」裝置作品《銀雲》,螢光的、枕頭一樣的作品輕輕漂浮在展覽空間中。這件作品1966年初次在紐約的裡奧·卡斯特裡畫廊展出,觀眾可以隨意觸碰、在這些雲朵中移動,成為最早將沉浸式的互動的理念引入藝術裝置的作品。
08.Do Ho Suh
Do Ho Suh,韓國裝置藝術家,1962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父親是韓國國寶級的畫家,從小接受藝術薰陶。他於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學習繪畫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在服完兵役後移居美國,繼而在羅德島設計學院、耶魯大學學習,創作也從繪畫轉向雕塑和裝置。徐道獲表示他到美國的初衷,是想擺脫父親作為知名藝術家給自己的影響,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憑自己的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Suh對於繪畫之外的創新的媒介探索更說明了這點。
當你遇到海市蜃樓的奇觀,你是否會滋生強烈的不真實感?韓國藝術家Do Ho Suh創作的裝置作品「室中室」(Home within home) 也許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這個巨大的裝置是用金屬框架和絲綢做成的,色彩和質感都輕飄得如同幻夢,,在一片伸手可觸卻又遙不可及的視覺煙霧中,參觀者仿佛墜入了虛無縹緲的幻境世界。
09.徐冰
徐冰(1955-)祖籍浙江溫嶺,生於重慶。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做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現為獨立藝術家,生活工作於紐約。曾在美國華盛頓沙可樂國家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布朗士美術館、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捷克國家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人藝術展。曾被邀請參加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芬蘭、義大利、德國、韓國等國的重要聯展。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MAC ARTHUR AWARD)。
徐冰的裝置作品,著名的「天書」,全稱《析世鑑-天書》,從1987年動工一直到1991年完成。徐冰以漢字為型,結合創造了近四千多個「偽漢字,採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書製作成冊和幾十米的長卷。包括徐冰本人在內的任何人,都無法從中讀出任何內容來。1988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引發巨大轟動,後在各國展出也大受藝術界歡迎,並引發了連篇累牘的討論。徐冰稱:「《天書》表達了我對現存文字的遺憾。」
10.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1978年出生於荷蘭格羅寧根,目前居住和工作在阿姆斯特丹。Smilde 的作品十分的短暫,只能存在幾秒鐘時間,唯一的保存方法就是通過照片或影片記錄下來。
他使用特製的造煙器把室內空氣中的水蒸氣凝造成一朵懸浮在低空的室內雲朵。在這朵雲存在的幾秒鐘時間裡,它隨著周圍的環境變幻姿態,直至汽化消散在房間裡。Smilde 從2010年開始自己的室內雲朵展示,如今名氣越來越大,他已經在世界各個地方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藝術家自己更關心作品的展出地點與周圍環境勝過雲朵的形態。
更多藝術留學知識關注公眾號:KDA課達藝術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