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廣東中公教育推薦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成績已於2021年1月10日開通,點擊進入>>>2021國考筆試成績查詢入口。廣東中公提醒考生,及時查看成績,做好面試準備。
國家公務員考試:2018國考已啟幕,廣東中公教育為廣大參加國考的考生準備了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追尋歷史意義 走出「泛娛樂化」。更多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資料,歡迎訪問中公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
2018國考考前衝刺直播課
追尋歷史意義 走出「泛娛樂化」
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抗日神劇」「宮廷戲說」「名著改編」,總會引來很多質疑之聲。那些不顧史實乃至常識的粗製濫造,那些既無意思更無意義的胡編亂造,讓人反感,卻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文化多樣的今天,應該怎麼用好歷史資源、做好歷史傳播,真正讓歷史對時代說話、向公眾發言?
脫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換上輕盈、生動、鮮活的步伐,歷史的「輕鬆」背後是社會進步、思想解放的表現。然而,以戲說代替正說,以調侃代替中立,以消費歷史代替認識歷史,以娛樂歷史代替思考歷史,可能就跌進了「泛娛樂化」的陷阱——歷史變成了市場上的快消品、屏幕裡的調味品,變成了抖一個個包袱、造一個個笑料。
「泛娛樂化」背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去價值化」。當歷史僅歸於娛樂之時,也就是歷史被虛無主義綁架之時,這直接瓦解著社會的價值底座、人們的精神信仰。正如學者的告誡,如果「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最後必然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看看那些起鬨讓秦檜在嶽飛面前「站」起來的,那些圍觀邱少雲「特殊生理結構」的,那些瞎傳「村民出賣狼牙山五壯士」的,那些連抗戰都可以無所顧忌消費戲謔的……娛樂化一旦過度膨脹,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審美取向感官化,價值取向虛無化,政治取向戲謔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需要警惕的是,這樣一種泛娛樂化的歷史觀,近年來開始彌散到一些肩負講解史實、傳承精神的專業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歷史當消費,熱衷於「戲說」、青睞於「顛覆」;有專家學者把淺薄當學術,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詞句證明她是好賭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當創新,窮盡資料只是為了證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這些雖然不是主流,但這種「娛樂」示範,同樣會產生「愚樂」效應,尤其是對那些價值觀尚未定型、鑑別力還有欠缺的青少年。
其實,很多名篇名著,都是從歷史中汲取靈感。遠有《三國演義》演繹歷史沉思天下大勢,近有《故事新編》以古喻今反思社會現象,無論是「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讓歷史說話。而以通俗的方式、大眾的視角講「歷史故事」,讓公眾在「悅讀」「悅覽」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樣有利於傳播歷史。但是,無論怎樣的「歷史講述」,都需要抱有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守住一條基本的底線,那就是不能罔顧常識、顛倒黑白,更不能消解價值、解構意義。尊重歷史而不是調侃歷史,敬畏歷史而不是消費歷史,才是「再創造」時需有的歷史觀。
「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回看擁有百餘年滄桑變化的中國近代史,5000多年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史,構建起我們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願景,成為億萬人民前行的根本動力。端正我們的歷史觀,以開放姿態擁抱歷史,以真誠敬畏對待歷史,觸摸民族的靈魂、把握精神的脈絡,我們才能擔負起歷史使命,走向更遠的未來。
各位考生,歡迎進入廣東中公教育網站!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中公教育,助你考試順利。
信息反饋 | 政策諮詢 | 課程諮詢
關注廣東中公教育微信號gdoffcn,掌握一手國考資訊!
歡迎關注(中公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及時掌握國家公務員考試信息!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陳白石)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