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學歷史,可能沒有比這更傻的行為了。電視劇本來就是現代人編的,於歷史而言就是胡說八道。主角怎麼強大怎麼來,情節怎麼離奇怎麼演。當然,演義總比正史好看,也怨不得編劇大刀闊斧地編故事。但是有人說,近期的清宮戲製作那麼大,服裝布景這些又找了很多清代的文史學家做顧問,看電視劇了解古代的服裝總沒錯吧?那也要分什麼電視劇。
不得不說近期的清宮戲《延禧攻略》算得上好學生,對清朝的服飾和配飾的使用佩戴真的研究過。比如一耳三鉗,確實是滿族婦女的著裝習慣。但是前些年大火的《甄嬛傳》就要點名了。大家對比《甄嬛傳》和《延禧攻略》可以發現,裡面女子著裝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腦袋上的東西不一樣。相比之下,《甄嬛傳》裡女子頭上繁花似錦,而《延禧攻略》的女子頭上就略顯寒酸,肅靜多了。哪個是對的呢?我們先來看看清代滿族女性髮型的發展變化吧。
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女子亦如是。與漢族女子不同,滿族的女子大多會騎射,所以她們的頭髮也趨向於簡潔便利,不會梳漢族女子那些繁複的髮髻。什麼飛天髻靈蛇髻的,一上馬跑上兩圈,都給你晃散了。入關前,滿族女子多半是把頭髮編成辮子盤起來就完了。未婚女性一般梳雙髻,左右兩邊各梳一個辮子,編起來盤好。而已婚婦女就是單髻,將頭髮束與頭頂,編成一個大粗辮,盤起來。這樣又方便又簡單,晚上還可以枕辮而眠。
入關後,滿族女子的髮飾也受到了漢族的影響,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其中主要的幾種髮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
比如二把頭,我們在《延禧攻略》裡可以看到,魏瓔珞梳的那個電話聽筒一樣的髮型,就是二把頭。這種髮型先把頭髮全部束成馬尾辮,然後用一隻長得扁的髮簪作為基座,把頭髮均勻的分為兩縷,繞著基座左右纏繞。這兩縷頭髮纏繞到頭上變成橫向的髮髻以後,再用另一根簪子橫著插進去固定。腦袋後面剩餘的頭髮,就梳成燕尾形狀的扁髮髻,緊貼著脖子,簡潔美觀。
這時候的二把頭,都是真發梳成的。在清朝初期,二把頭還多半是輸在腦後,整體上也比較小而且很扁,要方便躺臥。隨著時間的推移,二把頭梳的位置越來越往上,逐漸向頭頂移動。而且這時候的二把頭,位置高了,不再受躺臥的限制,也為了美觀好看,二把頭越來越大,上面的裝飾也越來越華麗了。
大家可以看出,這個二把頭,就是我們在電視劇裡常見的「旗頭」的雛形。旗頭,是在晚清時期才出現的。嚴格來說,是慈禧太后發明的一種把二把頭加大加高的髮型。又稱為大拉翅。這時候的旗頭,開始在盤發的時候用假髮了,旗頭也越來越大。等發展到上面又戴流蘇又戴花的時候,清朝基本上已經亡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旗頭再大再華麗,那也是常服搭配的。清朝的典禮,后妃是要戴朝冠的,而喜慶的節日可以簡約一點,但是也要戴鈿子。看《甄嬛傳》,熹妃娘娘在宮裡日常戴鈿子,跟皇帝行冊封禮卻戴旗頭,真是很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