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文學界,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始終如一的規劃與定位的作家裡,彭緒洛可謂極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始終以「探險」為主題,以張揚科學探險精神為內核,以傳遞自然生存知識為使命。作家每每親赴險地,親歷冒險,而後以極具現場感和代入感的書寫,為久處「城市森林」中、生活優渥的兒童打開了一扇通向自然與磨礪的成長之門。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這套《我的探險筆記》,以遊記的形式,真實記錄了彭緒洛近年來的探險行程,500餘幅珍貴的現場照片穿插於文字之間,忠實還原了每一次遊歷的見聞與感受。
彭緒洛說自己是一個行者,更是一個苦行僧,深以為然。為了小說寫得更加真實,彭緒洛會親歷一些無人區、甚至生命禁區展開探險體驗。彭緒洛還是一個頗有些憂患感、專注於磨練自己的人,即便在平時,也常見到他負重背包行走,為的是再次出發時,不會有體力上的懈怠。《我的探險筆記》一套四冊,分別是《死亡地帶羅布泊》《雅丹魔鬼城》《神農架野人谷》和《西藏生死線》,書中記錄了彭緒洛徒步雅丹魔鬼城,探尋神農架無人區,穿越死亡地帶羅布泊,尋訪樓蘭古城,遊歷古蜀棧道,攀登哈巴雪山等一系列充滿探險意趣的行者之旅。
講它具有「探險意趣」,源於彭緒洛的探險並不是僅僅停留在「獵奇」層面,而是融入了「文化探尋」的意味。樓蘭古國,古蜀棧道,可可西裡無人區,野人谷等地域的描繪,散發著現代都市罕有的原始韻味和自然氣息。作家在敘述這些探險歷程時,有意識地糅合了當地賦予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各種民俗,舊事,為作品著上了文化的色彩,巡訪三星堆遺址,高昌故城,遊歷武侯祠,祝家大院等,更達成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重溫與傳達。
同時,非常贊同舒偉教授對彭緒洛作品所做的《少年探險小說的博物學意義》的解讀,彭緒洛的探險小說,既具當下文化探險小說的肌理,也循著我國古代「博物小說」的文脈,在探險歷程的講述中,兼記動物,記植物,記風土,記人情,記人與萬物的共生關係。作家記錄沿途所經的火焰山,雅丹地貌等自然景觀時,在描摹面貌的同時述成因,述成分,給予博物學的闡釋。此類將豐富的自然物種知識與歷史人文知識共融其中的遊記作品,是中國兒童讀物中的稀缺品種。雖然國外此類作品不在少數,但是這部作品的意義是外譯作品無法比擬的。因為這部作品中,作家是遊走在祖國壯美而神奇的自然山河間,是在耐心地重溫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文化步履。
探險,是兒童時代夢幻般的主題;冒險,是大部分孩子內心的願望與理想。兒童正處在對冒險有著天然熱情的年齡,強烈的獵奇心理、探險願望常常左右著他們的行為,甚至常常越出成人的監管,做出些不計後果的事來。於是乎,安全問題成為青少年成長中的首要問題。從心理學上講,冒險行為是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的。對於積極的冒險行為,如果施以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形成有效的幹預,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是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的。然而,為了確保青少年的安全,很多學校、家長完全關閉了學生通向自然山野的大門。孩子們像生活在保險箱裡一般,隔絕了與自然的聯繫,自然知識匱乏,野外生存技能幾乎為零。
由此可見,對於兒童而言,安全與冒險之間,構成了一個鮮明而突出的矛盾。兒童文學應以自己的力量,嘗試化解這樣的矛盾,像化解許多兒童成長面臨的心理問題一樣。彭緒洛作品的意義正在與化解這樣的矛盾。他的這套《探險筆記》,融入了大量的野外裝備指導,生存知識,應急常識,力求幫助小讀者間接地獲得相關知識儲備。尤為重要的是,彭緒洛不但意在描繪探險歷程之神奇,更著力刻畫了沿途極端惡劣的天氣,極端艱難的行程,意在透過作家的探險實錄,引導兒童體會:有時候,探險本身更是一種磨練。這種磨練,有時是來自身體上的,諸如渾身透溼的雨中徒步,極寒天氣的露營考驗,諸如必須克服的飢餓,突然而至的傷痛;有時更是來自精神上的,比如孤獨,比如迷失方向,比如遭遇狼群逼近。藉助這些對人物心理和身體的考驗的實錄,作家告訴孩子們:「登山,並不是說徵服某座山。而是戰勝自己,讓自己擁有無比強大的內心,堅持走到人生的終點。」
然而彭緒洛骨子裡又是極其細膩的。正如他書中所說:「探險的過程雖然很艱辛,但沿途的風景卻很美。」作品中有一個印象頗深的片段:在神農架安營紮寨時,已經筋疲力盡還有2個傷兵的探險小隊成員們,興致勃勃地對著各自的帳篷做出評點:臨溪的,就叫它「海景房」,傍山的,就叫它「山體別墅」,搭在一棵大樹下的,就稱它「古樹小屋」。作家充滿幸福感地寫道,「這都是大自然提前給我們準備好的」,讓我不由想起冰心先生《繁星》中的句子:「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孩,臥在宇宙的搖籃裡。」只有遊走自然天地間,才能讓孩子充分認識大自然,才能感受到「天地川澤相通」的自然偉力,才能意識到人類的渺小,對世間萬物心存敬畏。
縱觀彭緒洛的《探險筆記》,兼具了文化記遊、博物、探險、勵志等多重文化元素,對培養青少年不畏艱險的探險精神,儲備野外生存常識,培養青少年親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體悟生命旨趣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閱讀意義。喜歡彭緒洛這句話:「行者所追求的,是身體越走越累,但心越走越輕。」通透,攜著復返自然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