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用餐方式,智慧餐廳逐漸從一個概念落地成餐廳內真實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年9月,麥當勞宣布將在中國市場的餐廳中接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付款,現在在付款方式最完備的門店中,消費者還可以使用 Apple Pay 和銀聯支付
2016 年11月,麥當勞的未來體驗提升自動點餐機、手機 App 等數位化設施,實現以體驗為導向的策略。
為了更好地實現全面數位化,麥當勞組建了一支 200 人左右的全球數字團隊,其中有不少來自亞馬遜、Paypal 等網際網路技術公司。同時,新加坡、倫敦和芝加哥也建立了數字媒體中心。
「以前麥當勞只有一個部門負責數位化,現在整個公司都在參與數位化,把一個概念變成事實,然後落地到餐廳。」
2017 年 6 月,麥當勞中國宣布,全國範圍內的 1000 多家餐廳完成了 2.0 升級,整合數位化、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軟硬體,全面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此次升級涵蓋了自助點餐、送餐到桌和「星廚系列」漢堡等七大元素。
自助點餐在 2016 年下半年底才被麥當勞提上日程,僅半年之後就以 C 位出道,肩負起連結年輕消費群體和刺激利潤的雙重責任
賣得更多
今年 6 月初麥當勞本宣布,未來 8 到 9 個季度內,將以每個季度 1000 家餐廳的速度,增加美國麥當勞自助點餐機的數量。全美目前約有 1.4 萬家麥當勞餐廳,這將大大增加麥當勞美國自助點餐服務的普及率
麥當勞 CEO Steve Easterbrook 對此的解釋是,使用自助點餐機時人們會買得更多。「我們發現,顧客停留越久,他們選的就越多。」
熟悉麥當勞自助點餐機的消費者對此深有感觸:在麥當勞的自助點餐機上,顧客可以從任何一個選擇偏好開始點菜,以巨無霸套餐為例,確定「主菜」巨無霸後,機器會跳到「配菜」頁面——薯條、雞翅、雞塊或者其他
如果選擇了薯條,系統會詢問消費者薯條需要中份還是大份,接下來的飲品會重複薯條的步驟。套餐之後,自助點餐機會補充性地給顧客推薦手辦、玩偶、水杯、手環等麥當勞周邊,當然了消費者可以選擇跳過此步驟。
也許正是通過每個環節對消費者的重複推薦和詢問,麥當勞的自助點餐機完成了高於人工櫃檯客單價的點餐步驟。
增加互動
「使用智能點餐設備和軟體,顧客可自助掃碼點餐,後廚同步列印訂單,不用點餐、錄單、傳單,可以幫助餐廳減少 1-2 個人力,人員的精簡也大大節省了培訓和管理帶來的時間成本,省力省資源,每逢年關上演的「用工荒」也將有效緩解,避免了招聘層面的麻煩事。
同時,因為縮短了用餐前後的等待時間,也更符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年輕消費群體更喜歡。」
這是餐飲從業者和消費群體對自助點餐的看法,然而實際上,顧客在自助點餐機上花費的時間可能要比人工櫃檯長。 對於麥當勞這種高度標準化了的國際快餐品牌,早已實現了一套極致效率的點餐流程,尤其是行動支付普及之後,從點餐到完成支付最快只需要 20 秒,即便遇到了選擇困難的消費者,也不會花費太長時間。
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年輕人是自助點餐機的最佳受眾。我們在北京某家麥當勞門店內觀察了兩個小時,學生和年輕的上班族選擇自助點餐機的頻率遠高於其他群體,他們操作相當熟練,在自助點餐機前停留的時間並不比櫃檯長,點餐、付款、排隊取餐一氣呵成,基本上與麥當勞工作人員沒有交流
同理麥當勞,年輕的上班族是快餐當下的主要消費人群,學生則是未來快餐的主要消費人群,麥當勞的自助點餐機就算沒有節約人力成本,在增加與年輕消費群體的互動上卻頗有成效,在這一點上喜茶的創始人有同感,他對微信小程序有一種更酷的看法:通過小程序增加的是與消費者聯繫的機會和頻率,有時候甚至不是為了讓消費者下單消費,「因為和消費者的聯繫越多,企業未來的價值越大,最重要的是聯繫本身是一個很難用營收來衡量的指標,見效也不可能在當下」。
不久前,智能點餐機低調地出現在了吉野家的門店中,其功能和市面上點餐機類似,可以實現自助點餐。首先可以選擇堂食或外帶,然後選擇所需商品,並支付後,到窗口取餐,雖然目前使用頻率遠遠不及人工櫃檯,但不少消費者表示「很好用,跟麥當勞的自助點餐機很像,不需要人教」
某位互動設計工程師對自助點餐機有一個不一樣的看法,他發現部分用戶對自助點餐非常忠心,究其原因是許多用戶相對於與人交流更喜歡與機器交流,在人機交流的過程中,消費者產生情緒波動機率較低
在向服務員點餐時,部分顧客總會糾結於服務員的態度,可能因為在交流過程中的語氣而平添不快,而與機器交互則沒有這個問題,機器永遠只執行用戶提交的操作。
但無論如何,人類總是要面對越來越多與機器交流的現實,主動或者被動,科技總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來源:勺子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