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撒謊,父母如臨大敵:這麼小就撒謊,長大了怎麼辦?
事實上,孩子撒謊的背後,往往藏著我們沒有看見的情緒與渴望。
——鹿媽
作者 | 楓子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
「從小沒見過爸媽,跟爺爺生活,爺爺去世後被好心人收留了幾天,又被拋棄了......」
在安徽毫州派出所,小女孩傷心地向民警訴說著自己的「悲慘身世」。
看著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模樣,民警幾度哽咽到說不出話。
太令人心疼了!
然而,民警調查一番後發現,真相竟是女孩與爺爺拌嘴後負氣離家。
女孩一臉天真無邪,卻滿嘴跑火車,網友紛紛吐槽:
「這麼小心機就這麼重,家長得好好引導啊。」「從小就是撒謊精。」
想起網友的一個提問:孩子出現哪些行為,讓你覺得最不能接受?
五花八門的答案中,「撒謊」屢次被提及。
的確,孩子撒謊可以說是父母最難容忍的一件事了。
綜藝《一起出發吧》裡,面對撒謊的Jasper,陳小春氣得一腳踹飛了兒子的早餐。
那天,Jasper因為任務完成的不是很好,不敢告訴爸爸。
所以當陳小春問他剛剛出門去哪了時?Jasper只是回答「吃早飯」。
陳小春提醒道:「什麼任務都沒做?」
Jasper搖頭否認,一口咬定只是吃早飯了。
一次,兩次......陳小春整整詢問了6次。
他的耐心一點點被磨滅,詢問的語氣不斷加重,表情也越來越嚴肅,可得到的回覆依然是「吃早飯」。
忍無可忍的陳小春瞬間爆發,一旁的Jasper直接被嚇哭了。
陳小春說:
「你5歲就已經撒謊了,那10歲怎麼辦?」
這句話無疑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他們把孩子撒謊看成了天大的事兒,擔心孩子長大撒謊成性。
孩子的謊言就像一根刺,深深地刺傷父母的心。
我們的孩子,怎麼就學會說謊了呢?
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記得我第一次發現孩子撒謊時,內心也是難以接受的。當時只想快刀斬亂麻,把「撒謊」扼殺在搖籃裡。
其實,說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多倫多大學的發展心理團隊,對孩子撒謊研究了20年後發現:
2歲的孩子,就有30%開始說謊了。到了4歲,竟有高達80%的孩子說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說謊變得越來越普遍。
他們還將孩子的謊言分為五種類型:
白色的謊言:為了客氣說謊,如生日禮物不合心意,卻說很喜歡。
橙色的謊言:為了奉承說謊,如誇老師長得很漂亮。
藍色的謊言:為了集體說謊,如幫朋友保守秘密。
黃色的謊言:為了謙虛說謊,如考了滿分,卻說考的不好仍需努力。
這四種謊言無關道德品質,家長無需太在意。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種黑色的謊言:為了自己。
還記得小時候,班裡流行吃跳跳糖,可是媽媽零花錢管得嚴,不讓吃零食。
我想如果直接問媽媽要錢,不僅要不到,還免不了一頓數落。
斟酌再三,我把買鉛筆的錢花了,還騙媽媽說錢不小心掉了。
當孩子迫切地想要一個東西,而父母又明令禁止時,謊言就這樣誕生了。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看到過一個新聞,男孩不小心把新買的手錶弄丟,卻不敢承認。
今天說借同學了,明天說同學忘記還了,後天說落在學校了。
為什麼不敢說真話呢?
因為他知道,告訴了父母,不僅於事無補,反而還要面臨父母的指責,打罵。
評論下方,很多網友都表示很能理解:
「我弄丟了鉛筆盒,結果被數落了整整三天。」「我刮爛了一件新衣,被我爸打了一頓屁股。」「我忘記寫作業了,結果我媽罰我多寫一遍。」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
孩子撒謊,理由可以千奇百怪,但不管孩子為什麼撒謊,父母都不能忽略一個重點:孩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的問題也不是孤立產生的。
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孩子為何撒謊,才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
謊言,往往是最真實的表達
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講過這樣一件事。
朋友的女兒多多不愛刷牙,所以每次喊多多刷牙時,多多都說自己刷過了。
單純乖巧的女兒,謊話張口就來,還拒不承認。
朋友表示很崩潰,孩子怎麼就不聽教呢?
李松蔚老師說:
「每一句謊言的背後,都有他的訴求,謊言是假的,但訴求是真的。」「你的教育,她聽見了,她想表達的聲音,你聽見了嗎?你了解過她為什麼撒謊嗎?」
回家後,朋友敞開心扉,心平氣和地問女兒,「你明明沒刷牙,為什麼要撒謊」?
多多說:「平時你都不和我玩,如果我不好好刷牙,你就會多花一點時間在我身上。」
朋友這才明白,原來謊言不過是有意圖的錯誤描述,卻真真實實地表達了孩子的心聲。
孩子說謊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撒謊」二字嚇到,忘了去聽孩子想傳達的渴望、委屈、痛苦。
公益廣告《盼歸》裡,剛強的爸爸出門打工去了,留下他和奶奶相依為命。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更懂事,剛強卻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考了滿分,卻對爸爸撒謊「我只考了49分,老師喊你回來一趟」。
村支書逗他玩,他打電話跟爸爸告狀:「村支書帶了好幾個人一起打我。」
同學考試不及格,挨了一頓打。
剛強卻跟爸爸認錯道:「我和同學打架了,我把他打慘了。」
村支書帶人幫忙修水龍頭,他不分青紅皂白就告訴爸爸「村支書帶人拆我們家房子了」。
為什麼要屢次欺騙爸爸?
李松蔚說:「謊言,是最真的真話。」
剛強是沒少撒謊,他的演技也很拙劣。
但每句謊言背後的那聲「你快回來吧」都是真真實實的呼喚。
那100句謊言裡,有101句其實都在說:「爸爸,我想你了。」
考了滿分,想和爸爸分享;
村支書逗他,想告訴爸爸;
同學被揍,他也想爸爸,哪怕爸爸也揍他。
謊言,只不過是孩子的另一種表達,一種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達。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批判孩子說謊,而是透過謊言,聽到孩子的真話。
孩子撒謊,父母要先自省
孩子撒謊,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批評,懲罰,還是打罵?
這些做法,並不能有效制止孩子撒謊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撒謊技巧越來越高。
教育家尹建莉說:
「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撒謊,父母可以這樣做:
以身作則心理學教授李康在兒童撒謊的研究中發現,要避免孩子撒謊,大人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個小男孩在玩遊戲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選擇了作弊。
當被大人問起有沒有犯規時,男孩卻矢口否認。
原來男孩的父母允諾他只要在學校表現好了,回家就可以玩遊戲,買新衣服。
但他知道父母是騙人的,所以他就不想好好表現,也學會了騙人。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故染不可不慎也。」
孩子撒謊,家長首先要自我反省。
不給孩子貼標籤心理學有一種「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一致。
孩子出現撒謊行為時,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父母若因為一次的撒謊,就給孩子貼上不誠實、撒謊精的標籤,就會導致孩子不斷向負面標籤靠攏。
給孩子改錯的機會鍾南山曾透露,自己小時候也曾說謊,把本應上交學校的夥食費私藏起來,買了零食。
當母親問起時夥食費有沒有剩時,他便撒謊說沒剩。
當謊言被拆穿時,他以為父母會將他痛打一頓。
沒想到,母親沒有過多的責怪,只是對他說:「你這麼做是不誠實的。」
一向嚴厲的父親則說:「南山,你好好想想,你這樣騙我們,你到底對不對。」
鍾南山後來回憶道:
「父母的話,感覺比打我一頓,對我刺激更大。」
那晚,他一夜無眠,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如果真話可以被接受,誰會選擇撒謊?
在選擇撒謊的那一刻,孩子面對的不僅僅是犯錯後的愧疚,還有對父母的心虛,謊言被拆穿的恐懼。
甚至包括為了圓謊,不得不編造一個又一個謊言的心理壓力......
其實,撒謊≠壞孩子,父母無需過度反應,傷了孩子,也傷了親子關係。
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選擇最適合孩子的。
要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撒謊。
教育孩子,要想行之有效,必定是基於愛和看見的。
被愛的孩子,才無需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被看見的孩子,才無需用謊言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