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一年多以前,我就想購買一款Apple Watch,為此研究了很長時間的Apple Watch4與5的優惠情況。
但正式將購買列入計劃時,我把購買範圍擴大到了智能穿戴設備,不拘於手錶,手環也可以。
這個決定基於兩點,一是我乾癟的錢包;二是我單薄的需求,只要精確的運動數據和睡眠記錄就夠了,主要很想體驗心率功能。
需求不高,幾千塊的手錶到幾百塊的手環都能達標。
排除了幾款花幾千買大號手環的手錶後,我興衝衝地跑到了各家體驗店試戴手環與手錶,一款可能要用三年以上的產品,佩戴體驗的舒適度非常重要。
於是問題出現了,由於手腕有些細,一些大塊頭,如華為watch gt2,即使是42mm的那款也很大,同樣的還有華為手環B6以及榮耀手環ES,甚至小米手環5也有些松垮。
佩戴感受、手機是iPhone7加上內心深處對Apple Watch的嚮往,我還是決定購買Apple Watch。
「精確的運動數據和睡眠記錄就夠了」總不能買回去每天記錄下床吃飯的那麼點數據,在購買前我定下了持續運動的目標,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
這是9月的運動結果,不好不壞,好歹動了。
正值9月Apple Watch 6上市,9月底我去附近的Apple Store購買了6代GPS版。
在這要強調一下,試戴的重要性,我對蘋果運動型錶帶上的金屬物質過敏,由於體質原因,單圈迴環錶帶佩戴過程也會出現皮膚腫脹現象,因此最終購買了迴環運動錶帶。
限於本人使用Apple watch的場景有限,只能從幾個角度來談一談使用體驗。
人人關心的電量問題是避不開的。
基本一天一充,如果沒有跑步等運動,早睡晚起,兩天一充也可。
一天一充是很多人被勸退的點,但由於我用著iPhone 7,充電已經成為習慣,因此接受還算良好。晚上洗澡前(一般為晚上11點左右)大約還有30%的電量,洗完澡洗好衣服大概能充個八九不離十。
晚上11:30戴上手錶,睡眠模式一直到早上8:10,常亮打開到下午4點左右的電量如下圖。
個人很關注的運動數據記錄方面,沒什麼好說的,很棒,飲酒後散步的心率明顯比正常狀態下高。
理論上更精準的運動檢測能鼓勵人運動,但是我沒能預料到的是,隨著天氣變冷,我的運動時間大幅減少,跑步計劃全盤擱淺。
甚至連看時間這個動作都不願意做了,夏天手一抬的事到了冬天得使勁扒拉扒拉袖子露出手錶,太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Apple Watch的振動幫了大忙。
Apple Watch振動非常輕柔,但存在感不低, 不會讓你錯過任何一條信息(雖然也沒人給我發信息就是了,也因此我的手錶電量還算夠用)。
「Apple Watch能減少你看手機的時間,讓你專注做事!」
這句話不能當真,至少對我而言,沒那麼有效,最多也就是每天10小時的屏幕使用時間變成了每天7小時。
我正在向類似效果努力,將一些效率性的工具應用在手錶上,儘量使自己每天過得有計劃一些,到底有沒有用可能需要幾個月來驗證一下。
至於睡眠監測功能,我深刻地意識到了我的睡眠質量相當好,並不需要打分,因此監測的主要功能變成了「我每天睡多長時間,幾點睡」,正在努力戒熬夜。
實際上你能發現,就我說的這幾點體驗,一般的手環也能滿足要求,因此如果你和我的需求類似,錢包並不那麼鼓的話,此前沒有用過類似的可穿戴設備,可以試著從手環用起。
的確,Apple Watch非常流暢,滑動的體驗很好,一般的手環無法相比,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樣,很少花時間盯著手錶看的話,就大可不必花這麼多錢買它。
當然,有錢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