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廣東是全國最亂的省份,國內社會變遷,民間資本發達,新舊政治力量角逐,政府控制力量薄弱,導致盜匪橫行,有「盜甲天下」的稱號。
從1911年到1923年,統治廣東的政權更迭了六次,每次都是軍事鬥爭的結果。戰亂和動蕩使廣東的各個政府無法對基層社會(特別是農村)實行有效的控制,盜匪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在雷州半島,粵、桂、滇等系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來來回回搞了七八次,更是亂上加亂。
當時的軍閥,雖然全廣東省號稱十幾萬,但經費不足,裝備較差,甚至連「一兵一槍」的標準都達不到。比如粵湘軍,1923年底來到廣東時有3萬餘人,槍才1.5萬支;東江戰事後,人槍都有損失,剩下2萬餘人,1.2萬餘條槍。老人們談及上世紀20年代一些被戲稱為「三多司令」的軍閥:官多過兵,兵多過槍,槍多過子彈。
而土匪的情況卻完全相反,可以用「槍械精良」來形容。新式步槍、左輪手槍、駁殼槍、機關槍、手雷……應有盡有,有德日原裝的、漢陽兵工廠仿的、民間土造的等種種樣式。
武器來源也很多。一是清末民初的革命運動,不少武器流入廣東。當時革命黨人從境外運送了大量武器到廣東。事後,這些武器流散民間,甚至流到了盜匪手中。當時的革命黨人還大量發動民團民軍,並給他們提供一些武器,但事後並沒有給他們安排生計,民團民軍們就繼續拿著武器謀生了。
二是軍閥向土匪出售武器。軍閥可以從中央拿到一些錢糧,配備武器,但經過多次混戰後,有的軍閥失敗逃遁,為了換取安置生活的費用,便將槍枝賣給土匪。比如龍濟光失敗後就向李福隆出售過武器,而李福隆也被龍濟光部屬「收編」過,弄來了一些軍費補貼,充實了自己。
上面這兩個渠道,對雷州半島的槍枝來源來說都是次要的,本地的土匪和民團主要是從國外、港澳、廣州灣走私是民間獲取武器。清末民初,粵東、粵西的軍火走私都非常厲害,特別是雷州半島憑藉廣州灣這個「自由港口」,可以直接在此交易軍火,軍火和鴉片走私盛行。法國殖民者只要有利可圖,哪裡還會管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死活?
廣州灣的軍火走私,有直接從德國、日本過來的,也有從港澳轉口的。走私軍火利潤很高。比如一把原裝毛瑟手槍,在澳門才幾元大洋一支,如果轉口到廣州灣賣給土匪,可以賣到幾十元一支。土匪的錢從哪來?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倒黴的還是老百姓。
所以,當年雷州半島的土匪窮兵黷武,拼命擴充軍備,但沒有什麼生產,維持生活就完全靠搶劫和綁架勒索。而且,他們經常實行「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將一條條村莊殺得雞犬不留。為什麼要殺如此多的人?其實也是跟搶奪武器有關,因為雷州半島民間的槍枝數量也是非常之大的。
軍閥混戰,土匪猖獗,民間的地主和老百姓如何自保?唯一的辦法也是購買軍火,充實軍備。在近代中國,各地民間都有大量武器。在民國初年的廣東,由於商團事變、盜匪問題 、軍團衝突、農團衝突等,民間武器的問題更令人矚目。
雷州半島村鎮為自保,組建了「民團」,商人為自保,組建了「商團」。無論是廣州還是廣州灣,只要是有錢人家,沒有不配置武器的,像一些「錢莊」「銀號」,那更像是小型的軍隊。
一個店員這樣回憶當時「銀號」擁有武器的情況:「親見各銀號帳房內,掛著駁殼槍,六八 、七九步槍,駁殼、碌架手槍、配殼的大號左輪等,掛在夾萬之旁。大字號的店號,多者駁殼兩三枝,長槍兩枝,左輪、碌架一枝或兩枝。較小的店號,亦有駁殼、長槍、左輪等各一枝。各類槍均配有子彈一至百發。」
而村鎮的民團,也是「全民皆兵」,精壯男丁幾乎人人持有武器。直到現在,我們還看到湛江很多農村都還存在著高高的炮樓,炮樓上有一個個「炮洞」。每當盜賊入侵時,全村男子拿起步槍和機關槍,便在炮樓裡與土匪打起了「阻擊戰」。
當時,雷州半島的宗族和個人都擁有大量的槍械。珠三角地區有些村與村之間發生械鬥,經常會出動幾百支上千支步槍,上萬粒子彈,有的還拖來了十多門大炮。雷州半島雖然沒有這樣的記錄,但由於擁有武器數量多,這樣的事也是難免的。不過,由於雷州半島的土匪太猖獗,村裡的民團主要還是與土匪打仗比較多。
由於戰亂以及緝私裝備落後等原因,軍警對廣東的軍火走私也難以有效遏制。因為武器在廣東有巨大的市場,在民國初年,民間可以「隨時隨地私自買賣軍裝槍械」。
廣東盜匪經常出入港澳、廣州灣(湛江)採購武器。時人指出,「廣東土匪的槍械,有時比軍隊還犀利,這些槍械除小數是不法軍人及土豪劣紳所私造的外,大都是從香港及澳門運來的」。黃學增在《廣東南路各縣農民政治經濟概況》寫道:「土匪劫殺兇品——槍彈特別是駁殼彈——可以從香港購回及廣州灣法帝國主義者之成千成萬供給」。
在雷州半島,土匪與民團之間的鬥爭逐漸白熱化,力量角逐的關鍵就是比誰的武器更加精良,誰的裝備更加現代化,誰的殺傷力更強。1921年,雷州半島的土匪大頭子李福隆,不滿意在廣州灣購買軍火的價格和質量,親自去澳門採購德國軍火,不料被人刺殺身亡。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上個世紀20年代雷州半島的混亂情況,從而更加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關於民國初年的湛江歷史,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