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平縣一碗水鄉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優勢發展起林下養雞、林下養蜂、太子參、白及、蜂糖李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黨的建設引領產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為產業發展增添動力。
林下中藥材 「種」出好「錢途」
一碗水鄉是黃平縣最早一批引進太子參種植的鄉鎮,種植年限已20餘年,全鄉退耕還林地多達1.257萬畝。考慮到中藥材太子參具有適合黃沙土土質、耐陰並且高經濟高效益,藥農便把目光鎖定在了林木之間。
2010年,朗滸村黨員致富帶頭人梅建國首先種下「試金石」,通過「林下套種」模式發展林下太子參,次年太子參最高畝產1600斤,並且產量、質量完全不亞於單一模式種植的成品,在套種上嘗到甜頭的他,次年加大林下發展面積。在他的帶領下,全村發展2000餘畝林下太子參,每畝增收千元以上。
林下中藥材種出「好錢途」
據了解,一碗水鄉2020年太子參種植面積3.38萬畝,其中林藥套種1萬餘畝。
林下跑山雞 跑出「致富路」
一碗水鄉石坡村黨支部以整合產業資源為突破口,採用「黨支部+公司」模式,整合閒散土地等產業資源,開拓發展新路子。
石坡村黨支部與黃平縣黔穗生態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發展起太陽山原產土雞項目,項目採取「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運行模式,將4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作為股金注入黃平縣黔穗生態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實行「保底分紅+效益分紅」的方式利益聯結貧困戶200戶748人,並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以上。
林下跑山雞 跑出「致富路」
項目位於舊州鎮、一碗水鄉、平溪鎮臨界地帶,規劃面積2.72萬畝,劃分為6個養殖場,有效飼養面積2.2萬畝,存欄116萬羽,年出欄232萬羽。項目總投資預計1.2億元,計劃2年建成,建成後年產值1.8億元,有效解決450人的長期就業,其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68人。
此外,按照養殖需求,通過組織農戶種植蔬菜、牧草等青飼料賣給基地,降低了基地外購飼料的成本,同時協調基地的雞糞免費送給養殖戶作為種植蔬菜的有機肥料,一舉多得。林下跑山雞真正為當地農戶跑出一條「致富路」。
林下養蜂 釀造甜蜜「事業」
走進一碗水鄉印地壩村,植被繁茂,成排的蜂箱映入眼帘,成千上萬隻小蜜蜂在蜂箱前飛舞著。
印地壩村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景區內,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內古木參天。如何利用這些優異的林木發展穩定可持續的富民產業成為當地幹群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山脈起伏青秀,溪河縱橫,無工業汙染,這樣的環境發展林下養蜂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功吸引了楊廷的注意力。
林下養蜂釀造甜蜜「事業」
身材高大的楊廷有著80後敢闖敢拼的精神,因家庭貧困,高中輟學後,他先後到過浙江、廣東打工,2015年春節返鄉後毅然留在家鄉創業。
說幹就幹,2016年7月,楊廷開始了養蜂釀蜜。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養蜂伊始,招引來的蜜蜂到夜間或第二天就全部都飛走了。不服輸的他總結經驗教訓,多渠道尋求技術支持。幾經鑽研,他摸索出了在蜂箱內弔紙皮的方法,終於讓招來的蜜蜂留下來了。
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楊廷的蜂群發展到150箱,利益聯結貧困戶10戶,戶均分紅3280元。現全鄉發展林下養蜂300餘箱,有效解決60餘名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為民釀造甜蜜新「事業」。
下一步,一碗水鄉將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農林資源優勢,通過綠色發展促轉型,推進林下產業由增產增效向提質增效的轉變,引領鄉村向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轉型提升,映照出美麗鄉村的新氣象。
通訊員 吳洪利 楊三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編輯 石含開
編審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