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 通過表現當下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由此延伸出現代家庭關係和現代人的消費態度。 |
鍾黎明 《盒子》 記錄農民工在城市的真實生活。 |
倪黎祥 《謎園》 |
潘松剛 《臨時媽媽》 |
王身敦 《地震後》 2011年攝於四川省什邡市 |
嚴志剛 《斤斤計較》 |
第四屆寧波(國際)攝影周近日在東錢湖畔的寧波畫院開幕。本次攝影周以「城市影像」為主題。從前兩屆的「家庭影像」到上屆的「鄉村影像」,再到這次的「城市影像」,年輕的寧波攝影周完成了「三部曲」。
攝影周共設有4場對話/講座、5個展覽單元、17個影像展覽,以及1個專題書展。其中的重頭戲「城市影像」主題展試圖以城市為線索,探討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城市影像創作的方法。
據了解,本屆攝影周活動由寧波市文聯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寧波藝術中心、寧波市攝影家協會承辦。攝影周的展覽到2021年2月26日結束,市民可以免費參觀。
寧波畫院院長於效祥表示,「城市影像」主題展依舊堅持追求學術性和文獻價值,體現當今中國城市日常生活的豐富與多彩,深入大街小巷探尋真正的城市生活內核。
這次展覽有哪些亮點?記者為您做些梳理。
主題展:12個主題的城市影像
據「城市影像」主題展總策劃人傅擁軍介紹,此次展覽收到來自國內外300多位作者的1萬多幅投稿作品,最終12位攝影師的作品入圍。這些作品,是攝影師們對城市經年累月的觀察、體悟、思考而創作的成果,記錄城市的不同層面,探討反思城市化進程背景下,都市與都市人所面對的一系列衝突與微妙變化。
在多媒體群展單元,集納了一批城市影像實踐者日常拍攝的作品,試圖從微觀層面,通過一幀幀細節豐滿的城市肖像,構建一幅當代中國的都市全景圖。
試圖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自古以來,園林不僅是安放「身」的,更是安放「心」的地方。蘇州園林,本來是明清官宦和文人尋求自在的居所,承載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緻生活。園林亦被看作傳統文人心靈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他們藉此塑造了一個理想國。對於現代人來說,古典園林究竟是人來人往的旅遊景點?一劑逃避現實的良藥?還是抵達內心的精神家園?
首次收藏展:《武漢2020》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寧波攝影周特設首個收藏展《武漢2020》,展示堅守在武漢的一線攝影師作品。其中既有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帶領中國攝協小分隊所拍的作品,也有武漢街頭送餐騎手拍的現場照片,它們都是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見證。
特別邀請展:《慢遊中國》
攝影周特別邀請展《慢遊中國》,是紀實攝影師王身敦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拍攝的他眼中的中國。王身敦喜歡慢慢觀察緩緩拍,感受並以影像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他的作品細膩、溫潤,這種對人心的記錄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
王身敦表示,真正好的攝影師,目的不只是拍一張好照片這麼簡單。除了藝術創作,攝影師也在感受這個世界,想記錄下感動了他的東西,跟其他人去分享。
專題攝影展:《嚴師傅的街拍中國》
本屆寧波攝影周上,著名攝影師、第十三屆攝影金像獎得主嚴志剛帶來了個人作品展《日常中國》,以及由他策展的《嚴師傅的街拍中國》。
「街拍中國」是嚴志剛從2016年開始在網際網路上發起的拍攝活動,鼓勵和堅持用街拍的形式來呈現中國當下的一切人文景觀,小到一條街,大到一個國。
嚴志剛為這次展覽公開徵集外地和寧波各4位攝影師前來拍攝寧波中山路的一天。12月17日,嚴志剛帶著這8位攝影師在中山路沿線走街串巷,記錄寧波的城市表情。這是「街拍中國」活動第一次走進特定的一個城市進行拍攝。18日,此次「街拍寧波」的作品在寧波國際攝影周上集中展出。
嚴志剛說:「不管是老街巷,還是商業街,和北京、上海、杭州比,寧波人的生活工作節奏明顯要慢一些,從每個人走路的姿勢、速度,臉上的表情,都可以感受到,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氣定神閒』。從鏡頭裡,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擁有很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記者 陳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