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5 日是第 30 個全國土地日。在土地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把目光投向濱海城市深圳溼地。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周年來,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線大都市,較早地將生態保護理念融於城市化進程中,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先行先試,創新領跑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態保護特色,持續推進打造了"深圳藍"、"深圳綠"的城市名片。
其中,溼地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悉,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強溼地保護工作,主要以掛牌建立溼地公園的形式強化對全市溼地的保護,先後批准掛牌成立了溼地公園共 12 個,包含 1 個國家級溼地公園、10 個市級溼地公園、1 個區級溼地公園。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溼地。吉祥 攝
深圳溼地資源豐富多樣
作為重要的國土資源,溼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中對其這樣定義: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永久的或者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者流動、淡水或者半鹹水及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水區。
地處珠三角地區,受氣候和水文影響,深圳溼地資源可謂十分豐富。據了解,深圳有近海與海岸溼地、河流溼地、人工溼地 3 大類型共 46832.74 公頃,其中近海與海岸溼地面積 38636.49 公頃,佔溼地總面積高達 82.5%;河流溼地面積 789.97 公頃,人工溼地面積 7046.28 公頃。同時,深圳溼地動植物種類豐富,共有高等溼地植物 67 科 148 屬 219 種,約佔深圳市維管植物總數的 10%;共有鳥類、魚類、哺乳類、爬行類和兩棲類 81 科 253 種。
洪湖溼地生態蝶變:汙水橫流到荷塘連片
羅湖區的洪湖公園是一代深圳人的記憶。每逢盛夏,百畝荷塘,荷花怒放,蔚為壯觀。現在已是洪湖的第二波荷花盛開。趕著清晨的涼意,不少攝影愛好者早早入園,架好攜帶的攝影裝備,準備一天的蹲景。家住華僑城的鄧女士正試著將眼前景色裝進她新買的長焦距相機中,"今天第一次和同學相約來洪湖拍荷花,早上 5 點我就出門了。感覺在市中心能觀賞這麼一大片荷塘溼地和各種飛鳥,說明深圳的生態環境非常不錯,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鄧女士笑著說。
▲洪湖公園。徐婭 攝
然而,早期的洪湖公園並非如此。在此耕耘近 40 年的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洪湖公園高級綠化工張能青,是洪湖公園"誕生成長"的見證者。據他回憶,最早這只是深圳建造的一個滯洪區,用於調節布吉河洪峰,所以稱為洪湖。建成後,由於沒有進行湖區改造清理,湖底高低不平,雜草叢生,汙水橫流,洪峰過後垃圾滿地。
" 1983 年深圳市政府決定成立洪湖公園後,我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將洪湖公園分為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等 5 個功能區進行規劃管理,種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清理淤泥營造人工鳥島,豐富溼地生物多樣性,並從布吉河引入水源,保障溼地水源,加大湖水流動。"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洪湖公園園長賓勇光說。
▲洪湖公園荷塘溼地景觀。唐桂生 攝
▲洪湖公園荷花。李晶川 攝
據介紹,目前洪湖公園共記錄水生植物資源 251 種(隸屬於 88 個科 194 屬),大型底棲動物 24 種,魚類 30 種,兩棲類 7 種,爬行類有 6 種,鳥類 76 種,獸類 4 種,同時正在積極申報廣東省級溼地公園。賓勇光表示,未來洪湖公園將進一步增加水生動植物多樣性,如構建水下森林,營造和諧共生的溼地生態系統;加強自然宣教,提升公眾溼地保護意識;加強環境監測和評價,維護溼地的自然狀態。
處於城市腹地的紅樹林保護區:深圳靚麗生態名片
地處珠江口伶仃洋東岸,深圳河(珠江支流之一)入海口,深圳灣良好的地貌物質條件為紅樹林的生長發育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深圳灣內超過 300 公頃的紅樹林生長在海濱灘涂上,抵禦著來自海上的風浪,同時通過其強大的生產力滋養著受它庇護的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
作為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 367.64 公頃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深圳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被譽為"深圳灣旁邊的一道綠色長城"。這片城市中的"綠洲",對維持地區的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深圳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是深圳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胡柳柳 攝
據悉,這裡的紅樹林面積約 80 公頃,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高等植物 175 種,其中紅樹植物 9 科 16 種,本地自然生長的紅樹植物 7 種,如白骨壤、秋茄、桐花樹、海漆、老鼠簕、木欖等。同時,紅樹林保護區也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記錄有鳥類約 200 種,其中 23 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全球極度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在此處的數量,約佔全球總量的 8.6%。每年有近 10 萬隻長途遷徙的候鳥來此越冬停歇,是東半球國際候鳥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轉站"。
城市中欣賞"落霞與千鳥齊飛、靜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是深圳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守的初心,也彰顯了城市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城市建設初期,為了保護紅樹林,深圳在修建濱海大道時,將原規劃路線北移了近 200 米,紅樹林保護區得以完整的保護下來。不僅如此,為了降低濱海大道的車流噪音對紅樹林鳥類的影響,還在紅樹林這裡修建了深圳第一座隔音牆。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候鳥。胡柳柳 攝
在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過程中,保護區清理無瓣海桑等外來物種,對已成林的海桑林進行林分改造,大力營造半紅樹植物,如銀葉樹、水黃皮、海芒果、黃槿、楊葉肖槿等;並對紅樹林基圍魚塘進行整體修復和定向改造,提升基圍魚塘的生態價值,為鳥類提供多元化的生境,滿足其棲息覓食的需要。目前,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入選了 2020 年國家重要溼地名錄,並積極申請加入拉姆薩爾國際溼地公約,更有效地保護深圳灣紅樹林溼地資源。
"袖珍"華僑城溼地:城市中央的"綠翡翠"
在美麗的深圳灣畔,坐落著面積最小的"袖珍"國家溼地公園——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下稱"華僑城溼地")。這片城市中的淨土,同樣凝聚了深圳城市生態文明發展的足跡,體現深圳城市發展的眼光和高度。它不僅是深圳灣動植物的生命通道,還與周邊的華僑城主題公園群、深圳灣濱海休閒帶和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一道,形成了一塊城市中心生態"綠翡翠"。
▲華僑城溼地公園溼地景色。來源: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
穿梭一條老巷走進華僑城溼地,頓時仿佛進入一個隱秘的自然世界。行走不遠,忽而眼前開闊,一池靜謐的湖水,在午後溫柔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風拂過,樹影斑駁,沙沙的搖擺聲交織著蟲鳴鳥叫,奏響一首獨特的森林樂曲。偶爾一隻候鳥嗖地掠過湖面,抖了抖羽翅,落在遠處一根樹枝上歇腳。"繁華都市中的原生態自然,我在華僑城溼地中找到了,也吸引我不斷去了解自然萬物。希望未來在城市工作生活,身邊處處都有自然。"前來遊園觀光的王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 90 年代,深圳灣填海造陸後留下一片灘涂,漲潮時形成一個湖區,這便是華僑城溼地的前身。2007 年,華僑城集團受深圳市政府委託接管這片溼地後,投資逾 2 億元,成立專業部門,邀請生態科研團隊,以"保護、修復、提升"為原則,對這片溼地進行了歷時 5 年的綜合治理。
▲華僑城溼地公園的黑臉琵鷺。來源: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
溼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華僑城溼地不僅保留了原海岸線上的哨所崗亭,還保留原始海岸線的原貌及原生紅樹林群落,並踐行"還自然一個自然的狀態"的創新管理理念,尊重地球萬物每一個生靈生命,以不消殺、不作景觀園林式修剪、夜晚不開燈等維護生境方式保護和管理溼地;踐行"零廢棄"理念,綠化垃圾不外運並充分再利用,同時營造自然堆肥、手作步道、生態浮島等微生境,通過營造不同區域生境,豐富生境類型,優化棲息地;華僑城溼地一直踐行"無痕溼地"理念,自 2015 年起取消園道垃圾桶。
"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溼地內鳥類與植被的種類記錄均較 2007 年生態修復前提升超過一倍,平均每年記錄鳥類超 1 萬隻次,目前溼地共記錄鳥類 171 種、植被 320 種。2018 年底還記錄到豹貓種群的繁育,這印證了華僑城溼地生態系統已日趨穩定。"據華僑城溼地負責人介紹,未來華僑城溼地將以優化水循環為基礎,不斷探索、深化溼地的自然管理模式,結合深圳灣原始海岸線的歷史文化,進一步營造由水生至堤岸、林地過渡,豐富、多樣的棲息地,為高度發展的城市中央留下一片屬於野生動物的自然之家。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徐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