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為何會有盜墓發生?

2020-12-05 文百味

最近有部電視劇叫《重啟之極海聽海》及之前的《盜墓筆記》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

這裡內容雖然很玄幻,但在現實中確實有倒鬥這個行業,可能遠不止你想像的只是為了錢財,今天我想給大家來分享一下盜墓史。

盜墓的緣由

1. 出自財產追求

這是大部分盜墓者的緣故,「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盜墓與中國自古盛行的厚葬風氣有關。春秋戰國盜墓活動出現後,很快就發展到「上強以威嚴重罪禁之,猶不可止」的程度。民間歷來也有「想要富,盜古墓」之說,甚至有的整村的人都從事盜墓活動。盜墓者一般會成群結隊,人數在兩人以上,五人以下,可能一同進墓室盜取財物後,先出墓道者產生了獨呑之念,對未出者下了毒手。

2. 出自復仇心理

這樣的例子有春秋戰國齊懿公在未登王位的時候因與人爭田爭不過,等到他登上王位後就挖掘人家的墳墓,斷其屍體的腳,而最著名的掘墓復仇例子,莫過於伍子胥為父兄復仇而掘墓鞭屍。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伍子胥為報父仇而掘楚平王陵墓,將他的屍體挖了出來,並「鞭屍三百」。但是對於伍子胥掘墓鞭屍故事的真實性,也有不少人提出懷疑,如顧炎武就結合更多的文獻中認為伍子胥復仇僅僅是「鞭墓」而已,「鞭屍」是後人以訛傳訛罷了。而《漢書》等史書也是持「鞭墓」之說。

3. 其他複雜的文化因素

醫療需要,如解剖學需要大量屍體,其來源之一就是盜墓取屍。但由於古代中國解剖學不發達,此例甚少。又比如好奇,這樣最出名的例子有郭沫若因考古研究力主挖掘明定陵。出於愚昧,比如紅衛兵。出於迷信風俗,《春秋繁露》說到民間求雨禮俗,有「取死人骨埋之」。《藝文類聚》卷一○○引《神農求雨書》也有類似說法。山東每遇旱災,則發掘新葬冢墓,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 袁枚《子不語》中「旱魃」條可見發墓啟棺,「獲而焚之,足以致雨」的說法。另外還有故意破壞王者龍脈的說法,三國吳主孫皓聽說荊州有王氣,於是發動民眾挖掘當地的貴族大臣冢墓。

盜墓的形式

民間自發盜墓,這是最常見的形式,經年不斷;軍政集團盜墓,如項羽、曹操、孫權、孫殿英等人。至於電視和小說裡面的九門是不存在的,但在古代摸金校尉是真的存在的。

既然有盜墓的,有人就在想那是不是應該有反盜墓呢?

那是肯定有的,有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的,也有設假墳疑冢的。

比如秦始皇陵的防盜結構,是「機弩矢」在其死後下葬,為了不使施工人員和藏事勞務人員將有關陵墓結構和封藏的信息洩露給世人,秦二世採取了全數殺害「工匠」和「臧者」的手段。

而孔子的墳西側則有弟子為其設五座假墳。而所謂的曹操設「七十二疑冢」之說只是南宋以後杜撰起來的民間傳說而已。

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歷史上盜墓的實例

春秋戰國

宋文公墓與齊莊公墓在國家未亡的時候就已經被盜掘。《呂氏春秋·安死》記載:當時的一些盜墓賊「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徽桕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

吳王闔閭葬後十幾年就被死對頭越人掘墓。

秦朝

秦始皇前代君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5座陵墓也被秦末起義軍所挖掘。

有些史書,如《史記》《漢書》說項羽掘秦始皇陵,《漢書》:「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水經注·渭水》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但以現在掌握的通過長期認真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分析,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陵未曾經有過大規模盜掘。項羽當年所破壞的,可能只是陵園的地上建築而已。即使「牧火」傳說屬實,也應該只是局部的破壞。他們都沒有使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地宮受到損害。

漢朝

《西京雜記》記載西漢廣川王劉去,「好聚無賴少年遊獵,遊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掘。爰猛說,大父為廣川王中尉,每諫王不聽,病免歸家,說王所發掘冢墓,不可勝數,其奇異者百數。」《太平廣記》記載,一次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棺內的死人竟然栩栩如生,「肌膚顏色有如生人,鬢髮牙齒,不異生人。」,急忙退出,重新封好。

「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漢書·外戚傳》卷97)

王充《論衡·死偽篇》(卷第21)「亡新改葬元帝傅後,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發棺時,臭憧於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

王莽覆亡之際,出現大規模的盜墓運動,如有女屍,甚至予以屍奸。《後漢書》:「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曾派呂布遍掘東漢帝陵與公卿陵墓,取其金銀珠寶以充軍餉。《三國志》記載,「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漢紀五十一》(卷五十九)稱,「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裡內,室屋蕩盡,無復雞犬。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太平廣記·再生一》(卷375)「李娥復生」條,「漢末,武陵婦人李俄,年六十歲,病卒,埋於城外,已半月。俄鄰舍有蔡仲,聞俄富,乃發冢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護我頭。』仲驚走,為縣吏所收,當棄市。」

三國時期

曹操因軍費困難,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發兵盜掘永城芒碭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水經註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袁紹的幕僚陳琳起草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魯迅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身後建72座陵墓,南宋的《輿地紀勝》記載,「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聊齋志異·曹操冢》(卷10)記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中,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盂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黃初末年(226年)孫權攻下長沙,下令掘長沙王吳芮墓為父孫堅建廟,見吳芮「容貌如生」。《三國志》載:「黃初末,吳人髮長沙王吳芮冢,以其塼於臨湘為孫堅立廟。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當時在場者有一位吳芮的十六世孫吳綱,「後豫發者見吳綱曰:『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吳綱也覺得十分詫異,究底是怎麼一回事,「『(吳芮)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太平廣記·墓冢》(第389卷)「王粲」條:「魏武北徵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塋。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

虞喜《志林》:「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坐,苦求不與,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其墓,遂得之。」

晉朝

晉鹹寧五年(279年),一說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有十幾萬根竹筒,皆科斗文書寫,稱之「汲冢古文」、「汲冢書」。後經荀勗、束皙、和嶠等人整理,得《竹書紀年》十三篇以及《穆天子傳》、《瑣語》等書。

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時編地理書《括地誌》稱,「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裡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

鹹和七年(333年)石勒病死,夜裡偷偷下葬,同時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夜瘞(yì 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石勒病危時,為防盜墓,曾下遺詔:「三日而葬,內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徵鎮牧守不得輒離所司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寶,無內器玩。大雅衝幼,恐非能構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無違朕命。大雅與斌宜善相維持,司馬氏汝等之殷鑑,其務於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為將來口實。」

《資治通鑑·晉紀》卷100載,東穆武帝昇平三年(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夢見石虎咬其膀子,醒後怒掘顯原陵,欲鞭屍洩忿,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於是慕容儁「購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屍於東明觀下,僵而不腐。」,「儁蹋而罵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數其殘暴之罪而鞭之,投於漳水,屍倚橋柱不流。」

「(南燕獻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義熙元年也,時年七十。乃夜為十餘棺,分出四門,潛葬山谷,竟不知其屍之所在。」(《晉書·慕容德載記》(卷127))

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有人盜發卞壺墓,「剖棺掠之,壺面屍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

南北朝

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元嘉中,豫章胡家奴開邑王冢,青州人開齊襄公冢,並得金鉤,而屍骸露在巖中儼然。茲亦未必有憑而然也,京房屍至義熙中猶完具,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食之。」

南齊初年,襄陽有盜賊發掘了一位楚王的墓葬,挖出大量的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簡書寬數分,長二尺,表皮和竹節都像新的一樣。盜竊者把它拿來點火照明,後來有人得到十餘簡,拿給撫軍王僧虔看,僧虔說是用蝌蚪文字書寫的《考工記》、《周官》的遺缺內容。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歡死,便葬於鼓山石窟寺。《資治通鑑》卷一六〇云:「〔太清元年八月〕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二四《智力寺條》引《元一統志》云:「寺在磁州武安縣,齊高歡薨於太原,默置(棺槨)於(磁州)鼓山(智力寺)天宮之旁,即此滏陽,乃虛陵也。」

《南史·杜崱傳》記載,嶽陽王蕭察「察命拔其舌,臠殺而烹之。盡誅諸杜宗族親者,幼弱下蠶室,又發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並以為漆惋。及建鄴平,崱兄弟發安寧陵焚之,以報漆惋之酷,元帝亦不責也。」

《梁書·侯景列傳》(卷56),「遣掘王僧辯父墓,剖棺焚屍。王僧辯等進營於石頭城北,景列陣挑戰。」

《陳書》記載,陳叔陵「好遊冢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

陳朝初年,徵北軍人盜發晉郗曇墓,「大獲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蹟」。

《北史·列傳第七十二孝行》記載:「及陳滅,頒(王頒)密召父(王僧辯)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

唐朝

唐詩中有所謂「荒冢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等詩句,「堅(韋堅)始鑿潭,多壞民冢墓,起江、淮,至長安,公私騷然。及得罪,林甫遣使江、淮,鉤索堅罪,捕治舟夫漕史,所在獄皆滿。郡縣剝斂償輸,責及鄰伍,多裸死牢戶。林甫死,乃止。」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郭子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大破吐蕃。是年十二月,有盜墓賊掘郭子儀之父的墳墓。朝廷擔心他發兵謀叛,事發後郭子儀入朝,郭子儀流涕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

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鑑於地方民風兇悍,又尊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多改習俗,「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舊唐書》)

《資治通鑑》記載,昭宗李曄乾寧二年(895年)發生「侵犯帝陵」事件;昭宗天復二年(902年)簡陵遭盜。

五代

《資治通鑑》記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新五代史·雜傳·溫韜傳》記載,後梁王開平二年(908年),「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宋朝程大昌《考古編》說:「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乾陵是考古學家公認至今尚未遭到盜堀的帝陵,唐末黃巢發四十萬大軍,直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沒找到墓道口。直至民國時期,盜墓者始終無法進入。

《周書·蕭詧傳》(卷48)記載,「去城三十裡,城中覺之。蔡大寶乃輔詧母保林龔氏,登陴閉門拒戰。會詧夜至,龔氏不知其敗,謂為賊也,至曉見詧,乃納之。岸等以詧至,遂奔其兄於廣平。詧遣將尹正、薛暉等攻拔之,獲、岸等,並其母妻子女,並於襄陽北門殺之。盡誅諸杜宗族親者,其幼稚疏屬下蠶室。又發掘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

宋朝

馮夢龍編撰《古今笑史·痴絕部》中記錄,「米芾好奇,葬其親潤州山間,不封不樹。嘗自詫於人,言莫有知其穴者。」

靖康年間,金人南下,北宋帝王陵寢被金國政權和「齊皇帝」劉豫掘開後,暴屍陵外,白骨遍野。

《宋史·地理志》(卷85)記「政和間,議朝謁諸陵,敕有司預為西幸之備,以蔡攸妻兄宋昪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內,合屋數千間,盡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貲。而漆飾之法,須骨灰為地,科買督迫,灰價日增,一斤至數千。於是四郊冢墓,悉被發掘,取人骨為灰矣。」

《宋史·宋喬年傳》(卷356)「方是時,徽宗議謁諸陵,有司預為西幸之備。昪治宮城,廣袤十六裡,創廊屋四百四十間,費不可勝。會髹漆,至灰人骨為胎,斤直錢數千。盡發洛城外二十裡古冢,凡衣冠壟兆,大抵遭暴掘。」

元朝

張岱《西湖夢尋》載,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

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杭州一位姓楊的和尚盜掘宋陵,發現宋徽宗棺內只有一根朽木。

元朝西藏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六陵,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史稱自此之後,「江南掘墳大起,天下無不發之墓矣」。明朝建立後,明太祖得知此事,「嘆息良久」,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明朝

在明朝,盜發墳陵是重罪。《明會典·刑律條》:「凡謀反及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祖父、父、於、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條準此)。知情故縱、隱藏者斬。有能捕獲者,民授以民官,軍授以軍職,仍將犯人財產合給充賞。知而首告,官為捕獲者,止給財產。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裡。」

明代顧起源《客座贅語》一書記載,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檜墓被盜發,盜墓者「獲金銀器具巨萬」,這個案件後來宣布偵破,盜墓賊被逮獲,但官員有意減輕賊人的刑責,原因大抵是秦檜在歷史上已是遺臭萬年。

萬曆年間,有鄉民盜發唐相李林甫妻墓,宦官陳奉「悉發境內諸墓」。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激起民變。王士性著《廣志繹記》述及洛陽盜墓者的活、窩、點、搗、琢、簡、攻、取物等方法,還提及洛陽鏟。

《明史·廣西土司列傳》(卷318)稱,「蘇會目兵追圍之武陵寨,等遂發真寶父母墓,焚其骸,分兵佔據諸洞寨。」

《明史·閹黨列傳》(卷306)記載,「大盜趙入泌陽,火之,發窖多得其藏金,乃盡掘其先人冢墓,雜燒以牛馬骨。」

《明史·流賊列傳》(卷309)記載,「又陷寶慶、常德,發故督師楊嗣昌祖墓,斬其屍見血。」

清朝

《清史稿·姚立德傳》卷325記載,吏部侍郎姚立德為官嚴謹,「陽穀民王倫為亂,立德分守東昌,城圮難守,引運河水繞城壕,恃以為固;檄發倫先墓,磔其屍。」

袁枚《子不語》「掘冢奇報」條,載「以發冢起家」的朱某發富人墳,石槨堅不可開,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誦咒百餘,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琤琤有聲。」

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說到關中「奸人掘墓」的方式:「率於古貴人冢旁相距數百步外為屋以居,人即於屋中穿地道以達於葬所,故從其外觀之,未見有發掘之形也,而藏已空矣。」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死後被堀棺,衣服被剝光,剖其肚腹。民國政府調查人員進入惠陵地宮,見阿魯特氏的屍體被扔在地宮的東南角,腸子外淌,面容完好。

1905年建造隴海鐵路,在洛陽邙山毀損唐代墓葬,發現頗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將其運至北京,引起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高度重視,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復成功,引發了收藏熱潮。商人們見有利可圖,「大索於邙洛之間」,持續40多年的大規模盜墓活動。《魯迅日記》載,1913年2月2日,「往琉璃廠,購得北邙所出冥器五具,銀六元……又獨角人面獸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

民國

《時事白話》記載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慈禧太后墓,發現隨葬的宮人用前後兩塊玉石夾住。盜陵案被報導後,全國譁然,蔣介石下令閻錫山查辦盜陵案。孫殿英將兩顆朱紅朝珠送給戴笠,又將九龍寶劍贈蔣介石,翡翠西瓜送給宋子文,夜明珠送給宋美齡。

1928年韓復榘部隊進駐洛陽,古玩商人高理財、李倬亭等即向韓獻策,在洛陽東大街龍王廟成立「古物特稅局」。古玩商人取得了合法經營權利,盜掘買賣之風更熾。

抗戰時期,東京帝國大學駒井和愛等考古人員盜掘周公廟附近的古宮殿遺址。

商承祚《長沙發掘小記》寫,「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子盜掘,破壞無法統計」。有的戰國墓葬「前後被盜過六次」,「其破壞之甚,實令人髮指。」

據考古學家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了約5000方歷代墓誌,估計被盜掘古墓達5萬座之多。這齣土的數十萬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

新中國

明朝萬曆皇帝定陵,1956年5月開始試掘,歷時一年試掘成功,1957年打開玄宮。其玄宮由前室、中室、後室、左配室、右配室組成,石條起券,前室前面有隧道券,總面積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1959年9月30日,就定陵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郭沫若題寫館名。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6年文革爆發後,定陵遭到嚴重破壞,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帝、後的屍骨被紅衛兵以「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被揪出。1966年8月24日,萬曆帝、後的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後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館重門前的廣場上接受批鬥並焚毀。

1998年1月,張少俠、許爾興、劉克軍、劉江海、宋彥軍、範為民等六人,在洛陽偃師山盜掘恭陵。

河南《平原晚報》報導,2007年8月16日、17日兩天夜裡,張建義、李連章、何俊峰等人為首的盜墓者在河南省長垣縣常村鎮東劉莊南地盜挖一座古墓,被警方逮捕,警方先後抓到了16名成員。

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通報了103起墓葬被盜和文物失竊案件,但專家認為,還有許多案件未被發現。

從古至今盜墓是屢見不鮮,隨著社會發達,考古學家的發掘及政府的嚴管,盜墓已逐漸沒落。

#盜墓#

相關焦點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四個?古國是國嗎?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印加文明,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都是最早在歷史書中學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寫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古巴比倫徹底消失?專家:缺少中國的這項能力
    在世界的文明史中,總共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分別為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一直傳承了下來,而古埃及而古印度的文明都曾經出現過斷層,而古巴比倫卻徹底消失了。在四大文明古國中,雖然古埃及和古印度出現過斷層,但是他們仍然有文明傳承了下來,為何卻只有古巴比倫徹底消失了呢?古巴比倫簡介古巴比倫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一個文明,它誕生於公元前3500年的兩個流域,建立了地球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是目前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如今只剩中國?西方學者:中國只是看似一盤散沙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和古巴比倫。而這四個國家發展到了現在,除了古巴比倫在世界地圖上再也找不到了之外,另外這三個國家其實還是存在的。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史學界說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只剩下了中國一個,這不僅讓人感到疑惑。印度和埃及不是還在嗎?為什麼史學家會這樣說呢?
  • 《道德經》的兩句話揭示了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消失了三個?
    大家都知道,世界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很多中國年輕人認為古代什麼都是中國第一。但是非常遺憾,四大文明古國裡面,中國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可能是第三或者第四。我這裡選擇第四,謙虛點對我們華夏文明有好處。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被雅利安人滅了3個,為何中國得以倖免?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我們中國,被並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其中文明延續至今的有且只有中國。一個文明消亡的原因無外乎兩點,要麼是內部矛盾的激化,要麼就是外部文明的入侵。而其中毀滅一個文明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外來入侵,以上三個消亡了的古文明也全都是因為遭受了入侵。更加巧合的是,滅亡這三個古文明的,居然都是雅利安人。
  •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自人類誕生以來,地球上誕生了四大文明發源地,也就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對應的國家則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文明未能得以延續,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至今。這就讓人費解了,巴比倫早已不復存在,可是埃及和印度依然健在,為什麼人們會說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了呢?古巴比倫文明可以說是四大文明古國中遭遇最慘的一個,它被伊斯蘭文化徵服,最後就連人種都換了。
  • 四大古國為何只有中國一直強大?美國人:了解下中國神話就知道
    透過歷史,我們知道最早誕生文明的四個國家,到現在為止還存在三個,但是現存的三個文明古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可是相差有點大的。而且像埃及和印度,在歷史進程當中已經幾度易主,唯獨中國,自從人類文明興起開始,華夏名族就從未缺席過。
  • 四大文明古國最終只剩下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地球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代表著最古老的4個文化,四大文明古國不僅僅是說古時候存在的這4個國家非常有影響力,而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並且有很多流傳到了今天,構成的世界的一部分,那麼四大文明古國分別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四大古國為何只有中國一直強大?美國教授:秘密藏在中國神話裡!
    自從人類文明興起開始,華夏民族就從未缺席過,中國上下五千年,自始至終,都是站在文明序列最頂端的存在,一直到現在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發展到現在,只有中國一直強大呢?印度教授說:秘密就藏在中國神話裡。
  • 揭秘:完全是侵略者歷史的印度,為何仍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各位觀眾老爺在談接下來的話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就是相對應的四大文明的發源地,對後來諸多的文明和所在地區有深遠影響的古文明!圖片來源於網絡而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印度的歷史被我們親切的稱為了侵略者的歷史,就如同馬克思所闡述印度的歷史一樣:「印度根本就沒有歷史,至少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
  • 四大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為何中國沒有古?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四個國家裡,只有中國,沒有用到「古」字。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大家經常會說,古代,古代。其實就是過去消失的時代,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的文明,其實早已消失。如今的埃及,印度也僅僅是繼承了原來的名字,原來的文明,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而中國之所以從古至今都是用中國,那是因為中國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早的文明。但是隨著外來民族的入侵,導致這個輝煌一時的國度泯滅了。現在的埃及人,早就不是原來的古埃及人的後裔了。
  •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四大文明古國之其餘三個地區是什麼情況?
    談秦說漢(278)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四大文明古國剩下的三個地方都在哪裡?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剛剛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大秦王朝,秦始皇統一中原;印度正處在孔雀王朝的衰弱期;古巴比倫之帕提亞帝國(安息國)正式進入了繁榮時期;古埃及也進入了託勒密王朝的衰弱期。公元前221年,中國古代的大秦帝國滅亡,在吞併了中原地區的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之後,又宣布廢除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分封制,並在全國設立三十六個州郡,由中央指派官員統一管理。
  • 外國人:我們認為夏朝不存在,應該將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換成希臘!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直屹立在世界之中,中間從未斷層。而中國一直號稱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從中國古代夏朝開始就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很多專家學者懷疑夏朝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話那麼中國的歷史將會被縮減到3000年,那樣的話還沒有古希臘的歷史長,應當將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換成希臘。
  • 古印歐人摧毀三大文明古國,為何他們中的雅利安人在中國折戟沉沙
    雅利安人是古印歐人的分支,摧毀三大文明古國的是古印歐人的其他分支。古印歐人原本是遊牧部落,大約公元前3000左右,他們還生活在頓河及伏爾加河流域。後來,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及對城市文明的嚮往,古印歐人部落中的高加索人種諾迪克種族分成四部、分別向西、西南、南、東等四個方向遷徙。
  • 古印度和中國同屬四大文明古國,戰鬥力差距怎樣?專家:一言難盡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且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也因此,同處東亞的兩國也常常被拿來做對比。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餘三個文明古國已經在漫長的歷史中消亡或者改變,延續至今的只有中國。
  •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7點原因讓我們一直和世界打麻將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7點原因讓我們一直和世界打麻將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延續至今並不是一個偶然。除了中國以外,很多古文明已經消散或落魄,留存至今的中國文化讓中國人倍感自豪。
  • 同是4大文明古國,有3個重要原因,印度人吃飯不用中國筷子用右手
    在歷史上,古印度與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同為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古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印度與中國同屬亞洲國家,又因國土接壤,兩個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很早就存已存在。
  • 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國,在黃炎帝時期,對比其他三個文明什麼水平
    炎黃與蚩尤涿鹿之戰時,同一時期,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在幹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至今只有中國留存,其他三個古國已經一一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最早能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其中黃帝、炎帝正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先祖。
  • 「風水懸疑」崑崙山為龍脈所在,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獨剩中國的原因
    四大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四個古老國家因其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為世界矚目,它們被全世界公認為四大文明古國,分別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崑崙山入選的文明古國1、梁啓超於1900年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寫道 :"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中國
  • 三色旗與薩拉丁雄鷹,「四大文明古國」之古埃及流傳至今的故事
    說起「四大文明古國」其實有一個講究,除了中國之外,在埃及、巴比倫、印度這三個國家的前面都需要加一個「古」的前綴。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文明進程都曾經中斷過。但即使如此,古今之間也有著非常多的聯繫。地處非洲的埃及地區被稱為「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的文明無論是輝煌的程度還是歷史的悠久都不遜色於同時代的中國。如今埃及的國旗是紅白黑三色旗,中間有一隻薩拉丁雄鷹,其實背後的故事就和古埃及的文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