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出現了很多的人,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給後世的我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故事。有趣的是,人們倘若看多了古代的故事亦或者是電視劇,會發現古人非常喜歡喝酒,並且有著各式各樣的酒,同時酒量還很大,比如李白便是一生愛酒之人。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的酒量是否都很大呢?不然為何每次喝幾壇都不會醉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第一, 古代的計量和如今的大為不同。
古人十六兩是一斤,而現在十兩是一斤。換句話而言,古代的一兩相較於如今我們的一兩而言,是比較少的。而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古人的長度計量單位上也有所體現,比如如今的一尺為33公分,而古代動不動便是八尺,倘若放在現在就是兩米六多的身高,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計量單位不同,定然會給人不同的感觸。
第二, 古代的酒水度數是比較低的。
顯然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釀酒技術也在不斷提升。而古代的釀酒工藝是比較粗略的,一般而言是很難控制度數的,換句話而言,就是他們製造出來的酒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度數。根據歷史資料表明,古代的酒大多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僅僅只有五六度。倘若用現在的情況進行對比的話,大概就跟啤酒一個度數。而現在很多人,其實喝酒的時候,酒量好的人也能夠喝個十幾二十瓶。如此一來的話,人的酒量自然很好,喝上個幾碗也是可能的。
當然,古代的酒度數之所以低,主要是因為它們採取了微生物發酵的技術,一般採用五穀亦或者是穀子去釀酒,然後利用自然界中的酵母菌發酵從而形成酒精。而這樣製造出來的酒,顏色一般是黃色的,所以又被人們稱之為黃酒,其口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偏甜的,比如如今的很多水果酒便是如此。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釀酒技術不但提升,並且開始有了蒸餾酒。其實蒸餾酒便是將發酵後的酒進行一次亦或者是多次的蒸餾,從而提取出高純度酒液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酒的度數得到了提高,很多酒的度數可以達到40度以上,甚至最高的達到了68度,比如國外的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都是蒸餾酒。而由於宋代時期,人們的釀酒技術有了提升,所以產生了白酒,其度數是比較高的,很難讓人出現大口飲酒的局面。
由此不難看出,倘若你要評價一個人的酒量的話,不能夠只用他喝酒的數量去評判,而應該結合他們所喝的酒的類型、度數等因素,否則就容易出現古人很會喝酒這樣的錯覺。而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也並非是事實的體現。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中國古代文化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