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博物館之一,在大英博物館的文藝復興展廳中,有一件木刻版畫,版畫上面一頭奇怪的犀牛靜靜的躺在木板上。
這頭犀牛就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丟勒所繪製的歐洲第一頭犀牛。
圖註:丟勒的犀牛
以今天,被各種自然科普讀物、科普媒體輪番轟炸過的眼光來看,丟勒版畫上面的犀牛很是奇怪,和我們在動物園中看到的犀牛有很大差別。
畫中的犀牛背上仿佛披掛著騎士盔甲一般的硬殼,耳朵好似驢耳,小腿和大腿間有明顯的皮膚斷層,大腿仿佛掛甲一般,而小腿則像是魚鱗一樣充滿細密的魚鱗狀紋理,腳趾過於巨大而且外翻。
畫中犀牛的脖頸處仿佛騎士的護頸甲,而面部則有大量的坑窪凹陷。鼻尖有一大角,下巴上長著短毛。
背上又有一突起,仿佛是一個小角……
圖註:真正的印度犀牛
按理說,丟勒既是畫家,又是數學家,他的畫不應該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麼為何丟勒會畫出這樣一頭奇怪的犀牛來呢?
阿爾西布雷特·丟勒,出生於1471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紐倫堡。
他的父親曾是匈牙利國王的宮廷金匠,這個背景給了丟勒遊歷歐洲學習藝術的能力。作為一個藝術家,丟勒主要從事模板版畫繪製,在遊歷過程中也解釋了許多為人熟知的畫家如喬瓦尼·貝利尼和拉斐爾。
除了藝術生涯,丟勒還在數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丟勒曾著書《量度四書》研究、講解幾何學,並且用作繪畫和機械製造。
圖註:丟勒本人自畫像
丟勒之所以畫的如此奇怪,其實很簡單,丟勒也沒有見過真正的犀牛。
畫中的這隻犀牛可以說是歐洲第一頭活著的犀牛,它也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產物。
大航海時代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統治了東地中海地區。切斷了傳統的東西貿易線路。歐洲各國只能繞開地中海,打算探索海上貿易的新途徑。
在這樣的局面下,當時歐洲最有航海實力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別向外派出遠程航海隊。
在多位探險者的前赴後繼之下,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終於第一次登上印度的土地,同時在加爾各答建立了葡萄牙人的橋頭堡,他也獲封第一任印度總督。
圖註:葡萄牙航海家,第一任印度總督達伽馬
待到第四任總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上任時,葡萄牙屬印度第一次有了駐守東方的總督。而這位新總督也通過武力徵服了馬六甲和果阿,將葡萄牙屬印度的領域擴展到東南亞,在阿拉伯海域也沿阿拉伯半島建立了一片沿海的殖民地與堡壘。
1514年,他向古吉拉特蘇丹國(今印度內)派出了使者,準備商談印度洋上一座島嶼的使用問題。雙方儘管沒有達成使用島嶼的協議,但是互相贈送了貴重的禮物。其中就包括對方贈送的一隻活的印度犀牛。
阿爾布克爾克非常高興,犀牛在歐洲曾經是羅馬鬥獸場中的明星,但是後來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歐洲人都沒有見過這種動物。
圖註:獲得犀牛的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第四任印度總督
在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古羅馬相關的東西都會獲得巨大的關注和影響力。於是阿爾布克爾克決定將這隻犀牛運回歐洲,給歐洲人展示一下葡萄牙的國力。
這隻犀牛據記載重達1.5噸,這樣的噸位對於當時的航海運輸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於是,在公元1515年1月,這隻印度犀牛坐上了船沿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航線一路向西,前往歐洲。運送它的船上除了船員只有他的飼養員印度人奧森和無數的大米(很奇怪,歐洲人以為犀牛隻吃大米)。
這艘運輸犀牛的船在海上航行了5個多月,中間僅僅在莫三比克、聖赫倫那島還有亞速爾群島作短暫的停留。
1515年5月20日,來自東方的犀牛終於抵達葡萄牙裡斯本,提前得知了消息的碼頭上人頭攢動,所有人都想來看一下這頭來自東方的犀牛。
在圍觀的群眾中,一位名為瓦倫廷·費爾南德斯的印刷工興奮的用筆墨畫出了歐洲第一頭犀牛的素描草稿:見下圖!↓↓↓↓↓↓
瓦倫廷·費爾南德斯的犀牛草稿
這隻犀牛引發了轟動效應,歐洲人這才真正了解古羅馬作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描述的動物是真的。
葡萄牙國王看到這樣的狀況,決定把這頭犀牛作為禮物送給羅馬的教皇,換取教皇對自己的支持。
但是這頭犀牛經歷了浩蕩的印度洋和大西洋,從印度千裡迢迢來到了葡萄牙,卻在葡萄牙到義大利的路途上終結了自己的性命。
運載它的船隻在離開拉斯帕恰港口後就遭遇了風暴,整艘船都沉沒在大海中,這頭犀牛也沒能倖免……
位於西班牙Puerto Banús的犀牛銅像,背部的角便是「丟勒角」
中世紀歐洲的第一頭犀牛雖然葬身大海,但是關於它的傳說卻愈演愈烈。裡斯本裡關於犀牛的各種詩歌、繪畫已經開始席捲整個歐洲,其中一張繪畫作品也流傳到了丟勒手中。
我們不知道丟勒看到的犀牛長什麼樣子,但是丟勒只根據繪畫加上自己的想像,就製作出來了整個犀牛故事中最著名的作品。
因為是版畫的原因,丟勒一生中至少賣出了4000 到5000 張他的犀牛畫像,而此後整個歐洲以其他形式出版的《犀牛》的銷量更是以百萬計。
丟勒的這幅犀牛雖然錯誤百出,在犀牛背上還莫名多出來了一隻角狀物,甚至被人直接叫做「丟勒角」,但是這幅畫在歐洲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當時大部分歐洲人都認為這才是犀牛真正的樣子。
直到今天,丟勒這幅並不寫實的犀牛作品仍然出現在馬克杯、T恤上,成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英)尼爾·麥格雷戈
《從丟勒到司徒拔的犀牛:1515-1799》(英)T·H·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