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該被禁止嗎?宮崎駿用動畫告訴我們:戀愛就得從幼兒園開始!

2020-12-11 騰訊網

作為一名二次元喜好者,我知道小夥伴們在最近幾年都一直保持著亢奮的情緒。

這不僅體現在諸如《姜子牙》《哪吒》《羅小黑》等國產動畫能夠屢屢收穫鼎沸的票房,這更是詮釋於那位被稱為日本國寶動畫人的宮崎駿的作品能夠被接二連三的引進國內。

2018年12月14日,時隔整整30年後《龍貓》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2019年6月21日,《千與千尋》在上映近20年之後終於來到了我們這裡,並一舉斬獲4億+票房;

2020年12月31日,又一部名為《懸崖上的金魚姬》的宮崎駿動畫被官宣引進國內了,而在最近幾天我們也沒少聽聞它的消息,甚至還屢屢登上微博的熱搜前列---

為什麼宮崎駿動畫能夠如此引人矚目,哪怕時隔數十年之久也依舊擁有不輸好萊塢大片的票房號召力?

這其中的秘密肯定跟宮崎駿那能讓人醉迷的手繪畫風以及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脫離不了關係。

但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國內動漫迷,每次看吉卜力動畫我都會忍不住去驚訝劇情「尺度之大」,我時常疑惑為何在國內越發猛烈的「禁止早戀」的浪潮下,居然沒有阻攔住吉卜力動畫向國內市場進軍的步伐,哪怕在社交平臺也幾乎沒看到有人就此事熱議過---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難道如今的家長真的改邪歸正了嗎?

01.「早戀」已是宮崎駿動畫裡的泛濫元素

事實上宮崎駿動畫之所以能夠沁人心脾,除了前文說到的兩點因素外,也離不開他對「萌畫風」的追求。

從吉卜力的第一部長篇《風之谷》開始,到後來的《龍貓》《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以及《懸崖上的金魚姬》等等均沒有離開過用小孩子充當主角---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評判,萌和可愛的事物是最能俘獲全年齡段喜愛的特徵,這同時也是以迪士尼為首的歐美動畫大廠百用不爛的套路。

但不可否認,越是萌化越是對主角的小孩化予以依賴,那就越不能迴避掉所謂的「早戀」嫌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吉卜力作品的早戀設定已經達到泛濫的程度了。

如果你們認為《風之谷》和《天空之城》裡的男女主角已經算是社會性大人(只是長相可愛),那你們一定不能否認《龍貓》和《魔女宅急便》中男女主人公在尚未成年時候便春心外露的劇情---

而對於《千與千尋》這部霸佔了日本影史票房冠軍近20年之久的作品來說,千尋和白龍的情感也足夠曖昧,而他們之間的羈絆也足夠穿透時光和陰霾,其滋味其實和上一年大熱的網劇《想見你》已沒有多大差別了---

至於那一位曾被視作宮崎駿第一繼承人的近藤喜文的《側耳傾聽》,就更是明晃晃的讓女主月島雯和男主天澤聖司在高中階段便締結了「婚姻約定」。

他們毫不避諱雙方的學生身份,當然包括男主爺爺在內的一眾長輩也都為這對情侶送上了由衷的祝福,希望他們能夠一同慢慢變老---

而對於即將在2020年最後一天於國內上映的《懸崖上的金魚姬》來說, 這部宮崎駿動畫就更是將「早戀」拖曳至幼兒園的階段。

劇中的男主宗介僅有5歲,而女主波妞同樣是一位心智遠未成熟的幼齡女孩,他們在故事中遍歷了一幕幕溫馨的場面,也互訴了對對方的想念。

當然,也一同手挽手面對困境,最終將宗介的家人給拯救了回來---

從藝術創作的維度來評判,給動畫設置互有情愫的男女主角已是必須的套路,因為這能讓劇情具備更寬闊的發展空間,也能更容易收穫觀眾的情感共鳴。

但從創作理念的維度來評判,給一對異性主角賦予超越普通友誼的情感,又難以迴避對「早戀」這一禁忌話題的縱容和呼籲。

尤其當宮崎駿動畫已經將魔掌伸入到小孩子的身上後,那如今國內的家長們可真能夠按下躁動的情緒,並若無其事的帶著自家小孩前往電影院支持嗎?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縱使國內家長對早戀擁有強烈的排斥情緒,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吉卜力動畫面前他們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千萬別以為這是一種「解放」,事實上家長們的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也正是國內年輕人備受煎熬的原因所在。

02.艱難的國內小孩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國內家長

正如前文所說,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可能脫離男女之間的深厚羈絆而存在著,否則再多的資本和人力投入所能夠呈現出來的也只是「無米之炊」,予以觀眾呈現的也只是味同嚼蠟的存在。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國內家長是出於自私出於保證自己的精神娛樂,於是就做出了放縱早戀題材的行動。

事情不是這樣的,歸根結底:早戀與否不是最終目的,孩子的學業成長方才是最令家長憂心忡忡的事情!

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是相當龐大的,而如今正處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階段,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也非常活躍,能讓所有努力的人都看到向上攀爬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人人有盼頭的社會底下,競爭是不可能不殘酷的,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方式(高考)也註定會讓每一位參與者及其背後的家庭謹小慎微,任何可能對學業帶來影響的事情都會被扼殺殆盡。

因此想要在現實中實行「早戀」,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當然,禁止的行為也體現出家長對小孩的不信任,算是一種「強行父愛」的表現)---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所謂早戀其實也是一種自然選擇賦予每一位人類個體可寶貴的偏好,這是一種源自基因深處的指引。

說白了,扼殺是扼殺不住的,對異性的偏好一直都在那裡存在著,而短暫的壓抑只會讓它醞釀得更猛烈些許。

而如今為了讓影視作品能夠更具戲劇化展現,能讓劇情變得更有跌宕更具情感的共鳴,人們又不得不默許早戀情節的出現,哪怕是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小孩也都沉浸在早戀的幸福當中---

我們都知道「消費主義」的駭人影響力,它形容現代消費者會礙於影視劇和廣告的潛移默化影響,於是對包括新潮的3C設備以及各種衣裝打扮予以狂熱的追求。

人們的購物並非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已經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因此不難想像一邊遭受來自家長的壓抑,另一邊則被影視作品呼籲吸引的國內小孩究竟是何等煎熬的存在啊。

當然,要想解救國內小孩,我們要做的可不是將影視作品一棍子打死。

我們得學學日本的父母們,當被整個業界都視作為暴君存在的宮崎駿(哪怕對自己的小孩都不留情面,一直用最嚴厲的態度教導著),也都在不遺餘力的通過動畫來傳遞「早戀無害」的觀念之後。

國內的家長們是否也應該多給年輕人一點兒信心,多留一些空間讓他們在人生最爛漫的階段感受一下愛的滋味呢---

相關焦點

  • 早戀該被禁止嗎?宮崎駿用動畫告訴我們:戀愛就得從幼兒園開始
    難道如今的家長真的改邪歸正了嗎?01.「早戀」是宮崎駿動畫裡的泛濫元素事實上宮崎駿動畫之所以能夠沁人心脾,除了前文說到的兩點因素外,也離不開他對「萌畫風」的追求。「早戀」拖曳至幼兒園的階段。但從創作理念的維度來評判,給一對異性主角賦予超越普通友誼的情感,又難以迴避對「早戀」這一禁忌話題的縱容和呼籲。尤其當宮崎駿動畫已經將魔掌伸入到小孩子的身上後,那如今國內的家長們可真能夠按下躁動的情緒,並若無其事的帶著自家小孩前往電影院支持嗎?
  • 如果學校不禁止戀愛……
    梅梅卻含淚告訴我,我倒是想找啊!你看看咱們公司是做女性雜誌的,方圓十米都看不到一個男的,我去哪找啊?淘寶買一個嗎?這時,我又問她,那你從前的同學呢?就沒有看得上眼的?接著梅梅又開始訴苦了,大學裡也是男少女多僧多粥少根本不夠分啊,我上大學時也沒見過多少個男生。至於初高中同學,我媽那時明令禁止不能早戀,久而久之大家也沒那種心思了。
  • 小S發文自曝12歲女兒早戀,讓她感覺噁心,發狠話18歲前禁止戀愛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最為擔心的事情必然是「早戀」!要知道,未成年的孩子對戀愛充滿懵懂和好奇,稍不注意尺度很容易引發出格行為,為此家長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一、小S發文稱12歲女兒早戀現代社會看多了速食化的愛情,很多人開始感嘆學生時代的純真戀愛。在他們看來,成年人談情說愛離不開物質和現實,而孩子們則是本能的追求喜歡,沒有摻雜太多物慾。但你知道嗎?愛情也要符合年齡的條件,否則沒有結果的戀愛也是異常耍流氓。
  • 小S聲稱女兒早戀很噁心,並發狠話:18歲禁止戀愛!
    我們以為小S這個性格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很野性,不走尋常路的,殊不知小S其實對女兒們非常嚴格。前段時間網上爆料出小S發現女兒早戀的事件,並且與朋友們聊天還說這個話題,聲稱女兒早戀,想到女兒跟男生談戀愛的場景,她感到很噁心。
  • 「感覺很噁心」,小S曝12歲女兒早戀,發狠話18歲前禁止戀愛
    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反對孩子早戀,畢竟在學生階段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談情說愛上,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但是即便學校和家庭都反對,孩子的早戀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趨勢。
  • 《鬥羅大陸》動畫遭到舉報,說唐三小舞是「早戀」,漫迷不淡定了
    《鬥羅大陸》動畫更新到現在,慢慢積累了不少的人氣和粉絲,儘管動畫播放時長比較短,但玄機科技的精良製作也吸引了不少鐵粉。《鬥羅大陸》動畫版正在連載,真人版也快要提升日程了。但是,《鬥羅大陸》動畫的播放註定充滿了坎坷,近期《鬥羅大陸》動畫遭到舉報,引起了網友們的火熱圍觀。
  • 12歲小學生早戀引網友批判:「早戀」低齡化,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們可以通過手機了解爸媽們禁止其知道的各類信息。而且即使父母強行進行「堵塞」,不給孩子看這個看那個,不允許早戀,也不一定就能阻止孩子早戀。所以,家長們要佔據先機,在孩子早戀之前,在日常生活中灌輸了她正確的兩性觀念和正確的戀愛觀。
  • 「520」當年被「禁止早戀」的你還記得躲在被窩偷偷看的漫畫嗎?
    今天是2020年5月20日,「520」從網絡時代的開始就被賦予了特別的含義,大部分80後可以說是第一批使用運用數字網絡用語的。然而在當年想上個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消費高先不說了,說不得可能要翻牆出校園,或者捏造點藉口請假,偶爾為之可以,大部分時間還是其他消遣比較多。漫畫在當時就是我們消耗時間的一個選擇。
  • 「520」當年被「禁止早戀」的你還記得躲在被窩偷偷看的漫畫嗎?
    今天是2020年5月20日,「520」從網絡時代的開始就被賦予了特別的含義,大部分80後可以說是第一批使用運用數字網絡用語的。漫畫在當時就是我們消耗時間的一個選擇。在這個網絡情人節,被「禁止早戀的我們」就來回憶一下當年那些可以被列為「少兒不宜」的漫畫吧。《尼羅河女兒》,也叫《王家的紋章》,我所知道的歷史起源比較悠長的了。細川智榮子和芙美子姐妹出品,貌似是1976年就開始連載,可以說是霸道總裁的始祖?
  • 《戀愛禁止的世界》在政府掌控下的不能夠自由戀愛的世界中
    不過,雖然說自由戀愛是一種好事,不過自由戀愛也會帶來一定的後果,早戀成為了一種社會中所普遍存在的風氣,青少年早早的便選擇了戀愛,荒廢了自己的學業,而且戀愛後的她們並不願意去養育孩子,覺得孩子太過於累贅,而且,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也從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出生,加劇了社會的少子化現象。
  • 校園戀愛動畫被封禁,我的青春戀愛物語終章或將成為終作
    其實對動漫內容規範是一件好事,能做到動漫分級就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校園戀愛動畫一刀切好像也不太好,因為會涉及到太多的動漫,很多日漫都是校園題材的,怎麼分辨是友情還是戀情這個區間在哪裡是很難界定的,如果沒有接吻的場景只是手牽手又算不算戀愛呢?
  • 再議早戀:養女兒的家長注意了,「戀愛腦」女人沒有一個好下場!
    即便錯過了小時候的性教育,孩子長大了也應該用合適的辦法,把該告訴的告訴他們,教他們自尊自愛。為什麼我特意強調自尊自愛?排除女孩看了不健康的東西,想要嘗試性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導致女孩會同意上床,那就是討好型人格。
  • 怎樣評價《戀愛禁止的世界》這部動漫?
    《戀愛禁止的世界》現在提這題目也太晚了吧,而且與其看這玩意,不如去看2017年動畫同期的《戀愛暴君》去,感覺比這《戀愛禁止的世界》好看不少啊,OP都是「Wake Up, Girls!」唱的,不管什麼屬性在這動畫都有滿足,什麼類型都有噢,是真的什麼類型都有噢,不騙你們。
  • 宮崎駿這幾部電影告訴我們的哲理,你真的看懂了嗎?
    宮崎駿可以說是日本動畫界的一個傳奇人物,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看過他有名的幾部作品下面這6部作品中,當時看的時候只覺得畫面夢幻美好,動畫人物可愛活潑,人和人之間多得是包容與理解,雖然都是小人物,但卻依然努力生活。多少年過後,才真正看懂了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 電話手錶成「早戀」新武器,小學生用它談了3個女朋友,家長懵了
    二年級時,劉女士給兒子買了一塊電話手錶,到了4年級,班裡已經有人用上了手機,劉女士為了不讓兒子落後於人,也給他配備了一部手機。然而手機買完沒多久,劉女士就接到了班主任老師的電話,班主任告訴劉女士,最近她兒子的學習態度很不端正,不僅下課玩手機,就連上課也會偷偷玩。
  • 小s發現12歲女兒早戀,直言想吐,嚴格規定18歲以前禁止戀愛
    小S還曾經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自己12歲的二女兒許紹恩戀愛了。她發現許紹恩在有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寫過情詩,但幸運的是小s較早的發現了這首詩,因此她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討論此事,從幾句話中可以看出來小s是反對女兒早戀的。
  • 基督徒父母如何輔導兒女遠離早戀?
    但學生的早戀給老師和父母們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早戀第一就會影響學習,其次就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與思考,更容易使人活在所謂的愛情世界,不理會他人的看法。其實早戀對於學生們來說是一件激動的事情,又因為校園的特殊環境與異性接觸的機會是非常多的,儘管學校三令五申地禁止早戀、談戀愛,但也避免不了許多的學生觸碰界限。
  • 怎么正確引導中學時代的孩子正確走出早戀的誤區
    我們是每天都在辛苦為大家更新數理化英語等相關的考點的尖子生數理化教育,希望沒有加入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趕緊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最近網上流傳了很多段子,都是過年家長逼婚的情形,很多學生都會把原因歸結於,小時候爸爸媽媽不讓自己戀愛,以至於自己到社會後不願意戀愛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 千與千尋:宮崎駿不可能這樣無聊寫早戀!千尋和白龍是友情!
    真的喜歡宮崎駿動畫作品的朋友就會知道,他關於愛情的描寫並不會真的用多少筆墨,不管是《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還是《千與千尋》,這些故事給我們展現出來的都不是那種燒腦劇要死要活的爛俗愛情,而是通過這些動畫作品給人們一些有益的啟示,比如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或者對一些現象的批判。
  • 情人節,13歲女兒脖子上「草莓印」,新潮媽媽三步解決早戀問題
    朋友結婚比較早,孩子已經上了初中,身邊的這幾個閨蜜開始提醒她,注意孩子早戀,現在的孩子比較早熟,對談戀愛這事「開竅」得早。朋友也說發現女兒這半年多比較愛打扮,髮型也不是由著媽媽說怎樣就怎樣。現在孩子早熟是一種普遍現象,早戀也已經不是個例,所以父母不要一聽到孩子早戀就怒火中燒,對孩子非打即罵,各種打擊批評之後發現不光沒有制止孩子早戀,而且孩子更加逆反。其實,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處在新世紀,卻頂著舊思想的腦袋。孩子早戀,父母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