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二次元喜好者,我知道小夥伴們在最近幾年都一直保持著亢奮的情緒。
這不僅體現在諸如《姜子牙》《哪吒》《羅小黑》等國產動畫能夠屢屢收穫鼎沸的票房,這更是詮釋於那位被稱為日本國寶動畫人的宮崎駿的作品能夠被接二連三的引進國內。
2018年12月14日,時隔整整30年後《龍貓》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2019年6月21日,《千與千尋》在上映近20年之後終於來到了我們這裡,並一舉斬獲4億+票房;
2020年12月31日,又一部名為《懸崖上的金魚姬》的宮崎駿動畫被官宣引進國內了,而在最近幾天我們也沒少聽聞它的消息,甚至還屢屢登上微博的熱搜前列---
為什麼宮崎駿動畫能夠如此引人矚目,哪怕時隔數十年之久也依舊擁有不輸好萊塢大片的票房號召力?
這其中的秘密肯定跟宮崎駿那能讓人醉迷的手繪畫風以及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脫離不了關係。
但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國內動漫迷,每次看吉卜力動畫我都會忍不住去驚訝劇情「尺度之大」,我時常疑惑為何在國內越發猛烈的「禁止早戀」的浪潮下,居然沒有阻攔住吉卜力動畫向國內市場進軍的步伐,哪怕在社交平臺也幾乎沒看到有人就此事熱議過---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難道如今的家長真的改邪歸正了嗎?
01.「早戀」已是宮崎駿動畫裡的泛濫元素
事實上宮崎駿動畫之所以能夠沁人心脾,除了前文說到的兩點因素外,也離不開他對「萌畫風」的追求。
從吉卜力的第一部長篇《風之谷》開始,到後來的《龍貓》《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以及《懸崖上的金魚姬》等等均沒有離開過用小孩子充當主角---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評判,萌和可愛的事物是最能俘獲全年齡段喜愛的特徵,這同時也是以迪士尼為首的歐美動畫大廠百用不爛的套路。
但不可否認,越是萌化越是對主角的小孩化予以依賴,那就越不能迴避掉所謂的「早戀」嫌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吉卜力作品的早戀設定已經達到泛濫的程度了。
如果你們認為《風之谷》和《天空之城》裡的男女主角已經算是社會性大人(只是長相可愛),那你們一定不能否認《龍貓》和《魔女宅急便》中男女主人公在尚未成年時候便春心外露的劇情---
而對於《千與千尋》這部霸佔了日本影史票房冠軍近20年之久的作品來說,千尋和白龍的情感也足夠曖昧,而他們之間的羈絆也足夠穿透時光和陰霾,其滋味其實和上一年大熱的網劇《想見你》已沒有多大差別了---
至於那一位曾被視作宮崎駿第一繼承人的近藤喜文的《側耳傾聽》,就更是明晃晃的讓女主月島雯和男主天澤聖司在高中階段便締結了「婚姻約定」。
他們毫不避諱雙方的學生身份,當然包括男主爺爺在內的一眾長輩也都為這對情侶送上了由衷的祝福,希望他們能夠一同慢慢變老---
而對於即將在2020年最後一天於國內上映的《懸崖上的金魚姬》來說, 這部宮崎駿動畫就更是將「早戀」拖曳至幼兒園的階段。
劇中的男主宗介僅有5歲,而女主波妞同樣是一位心智遠未成熟的幼齡女孩,他們在故事中遍歷了一幕幕溫馨的場面,也互訴了對對方的想念。
當然,也一同手挽手面對困境,最終將宗介的家人給拯救了回來---
從藝術創作的維度來評判,給動畫設置互有情愫的男女主角已是必須的套路,因為這能讓劇情具備更寬闊的發展空間,也能更容易收穫觀眾的情感共鳴。
但從創作理念的維度來評判,給一對異性主角賦予超越普通友誼的情感,又難以迴避對「早戀」這一禁忌話題的縱容和呼籲。
尤其當宮崎駿動畫已經將魔掌伸入到小孩子的身上後,那如今國內的家長們可真能夠按下躁動的情緒,並若無其事的帶著自家小孩前往電影院支持嗎?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縱使國內家長對早戀擁有強烈的排斥情緒,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吉卜力動畫面前他們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千萬別以為這是一種「解放」,事實上家長們的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也正是國內年輕人備受煎熬的原因所在。
02.艱難的國內小孩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國內家長
正如前文所說,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可能脫離男女之間的深厚羈絆而存在著,否則再多的資本和人力投入所能夠呈現出來的也只是「無米之炊」,予以觀眾呈現的也只是味同嚼蠟的存在。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國內家長是出於自私出於保證自己的精神娛樂,於是就做出了放縱早戀題材的行動。
事情不是這樣的,歸根結底:早戀與否不是最終目的,孩子的學業成長方才是最令家長憂心忡忡的事情!
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是相當龐大的,而如今正處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階段,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也非常活躍,能讓所有努力的人都看到向上攀爬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人人有盼頭的社會底下,競爭是不可能不殘酷的,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方式(高考)也註定會讓每一位參與者及其背後的家庭謹小慎微,任何可能對學業帶來影響的事情都會被扼殺殆盡。
因此想要在現實中實行「早戀」,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當然,禁止的行為也體現出家長對小孩的不信任,算是一種「強行父愛」的表現)---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所謂早戀其實也是一種自然選擇賦予每一位人類個體可寶貴的偏好,這是一種源自基因深處的指引。
說白了,扼殺是扼殺不住的,對異性的偏好一直都在那裡存在著,而短暫的壓抑只會讓它醞釀得更猛烈些許。
而如今為了讓影視作品能夠更具戲劇化展現,能讓劇情變得更有跌宕更具情感的共鳴,人們又不得不默許早戀情節的出現,哪怕是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小孩也都沉浸在早戀的幸福當中---
我們都知道「消費主義」的駭人影響力,它形容現代消費者會礙於影視劇和廣告的潛移默化影響,於是對包括新潮的3C設備以及各種衣裝打扮予以狂熱的追求。
人們的購物並非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已經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因此不難想像一邊遭受來自家長的壓抑,另一邊則被影視作品呼籲吸引的國內小孩究竟是何等煎熬的存在啊。
當然,要想解救國內小孩,我們要做的可不是將影視作品一棍子打死。
我們得學學日本的父母們,當被整個業界都視作為暴君存在的宮崎駿(哪怕對自己的小孩都不留情面,一直用最嚴厲的態度教導著),也都在不遺餘力的通過動畫來傳遞「早戀無害」的觀念之後。
國內的家長們是否也應該多給年輕人一點兒信心,多留一些空間讓他們在人生最爛漫的階段感受一下愛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