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9年,在世人眼中的「虎狼之國」秦國國都鹹陽的鹹陽宮中,一個嬰孩呱呱墜地,這個嬰孩是秦惠文王與惠文后魏氏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秦惠文王的嫡長子。此前,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孫衍等人,全殲封鎖秦國東出的魏國河西駐軍,打開了秦國東出爭霸的道路。秦惠文王早在即位之初便許下了率領秦國東出崤函,逐鹿中原的宏願,滿腔熱血的秦惠文王,為自己的嫡長子取名為「蕩」,希望這個孩子能夠繼承父輩的志向,滌蕩中原。
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十八歲的太子蕩在母親惠文后以及叔父嚴君疾、師傅甘茂等人的擁護下,登基即位,是為秦國的第二位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棄公稱王,是為「秦國第一王」),也就是那位被影視劇作黑的體無完膚的秦武王。
相比於老爹秦惠文王東出爭霸,在六國間縱橫捭闔,老弟秦昭襄王遠交近攻,瓦解六國攻勢,奠定了統一基礎,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夾在中間的秦武王就和個「廢物」一樣,而帝王中的「廢物」有專屬名稱——昏君、庸君,尤其是秦武王大搖大擺地前往周王畿,試舉九鼎,最後因為扛鼎,絕臏而亡後,更仿佛是坐實了「昏君」、「庸君」的稱呼。
在歷史上的秦武王,真的如同大家印象中的那樣,是一位「昏君」、「庸君」?
其實不然!
據史書典籍記載,秦武王天生神力,自幼便喜歡有關於力氣方面的遊戲,對待勇猛的將士極其寵信,經常與他們一起比試力氣,這也就為後來秦武王扛鼎而死埋下了愛好方面的伏筆。
秦武王之所以被黑得那麼慘,主要也就是因為他驅逐了對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張儀,以及他本人在周王畿扛鼎而死,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這兩件事背後的意義。
先來說說驅逐張儀這件事。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秦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惠文后,是魏國宗室之人,在這裡特意註明一下,請不要與《羋月傳》裡的惠文后羋秼搞混淆了,惠文后是魏國人,並不是劇中的楚國人!
魏國人張儀在魏國並未受到重用,隨後遊說各國無果,只能來到秦國,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在犀首公孫衍離秦之後,更是擔任了秦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開府丞相」。
而後,在秦惠文王夫婦和張儀的運作下,秦武王在當太子之時,便被迫迎娶了魏國公主為後,是為武王后。
秦武王即位之時,因為惠文后、張儀、武王后等人的存在,秦國朝堂之上親魏勢力極強,已然不利於秦王掌控朝政。
而惠文后是秦武王的生母,武王后雖然不討秦武王喜歡,但卻也是秦武王明媒正娶的太子妃,後來更是被冊立為王后,想要打壓親魏勢力,張儀無疑成為了突破口。
秦武王即位不久,因為張儀此前慣用的外交欺詐,秦國再次被孤立,秦武王深感秦國難以取信天下列國,於是便準備罷黜張儀。而張儀為了自保,便以擾亂各國為由,離開了秦國,從此一去不返。此後,秦國朝堂之上的親魏勢力大幅縮水,秦國朝堂出現了一種穩定的局面。
在驅逐了張儀之後,秦武王又挑撥越國與楚國關係,並且與越國秘密結盟,以此牽制日益強盛的楚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時期攻佔的巴蜀之地發生叛亂,秦武王一改此前秦國懷柔做法,直接派出自己的師傅甘茂率軍直接剿滅叛軍,使得巴蜀徹底穩定下來。
隨後,秦武王又將秦國相國之位一分為二,分別設立左右丞相,以甘茂為左丞相,王叔嚴君疾為右丞相,以期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此時,年少氣盛的秦武王如同當年的秦惠文王一般,有著滿腔抱負,在公元308年,以「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為由,命左丞相甘茂率領秦國大軍出徵,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兵鋒直指宜陽背後的周王畿——洛邑。
在經過了數月的苦戰之後,甘茂率軍攻克宜陽,打通了前往周王畿的道路,秦武王連忙率軍與甘茂匯合,君臣二人率軍直入周王畿。
在春秋時期,楚莊王曾率軍抵達周王畿,笑呵呵地問著九鼎的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這一成語的由來,被視為大逆不道。比起早已與周王室交惡的楚國,秦國可是東周的開國功臣,秦武王作為「臣子」,直入周王畿,與周赧王這個「天子」會面,請注意,是會面,不是覲見,又何嘗不是大逆不道呢?
而後,秦武王更是在周赧王面前試舉龍文赤鼎(雍州鼎),禹鑄九鼎,以九鼎代表九州,象徵著天下的歸屬,秦武王試舉龍文赤鼎,這是對周王室的蔑視,也是將周王室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扯掉了。雖然秦武王扛鼎失手,絕臏而亡,但是,此後的周王室更是被諸侯棄之於地,連最後一絲象徵意義都沒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鬥爭更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這樣的一位君王,你現在還覺得他是個昏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