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大搖大擺地前往洛邑,最終扛鼎而死,難道他真的是位昏君?

2020-12-12 古今興衰多少事

公元前329年,在世人眼中的「虎狼之國」秦國國都鹹陽的鹹陽宮中,一個嬰孩呱呱墜地,這個嬰孩是秦惠文王與惠文后魏氏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秦惠文王的嫡長子。此前,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孫衍等人,全殲封鎖秦國東出的魏國河西駐軍,打開了秦國東出爭霸的道路。秦惠文王早在即位之初便許下了率領秦國東出崤函,逐鹿中原的宏願,滿腔熱血的秦惠文王,為自己的嫡長子取名為「蕩」,希望這個孩子能夠繼承父輩的志向,滌蕩中原。

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十八歲的太子蕩在母親惠文后以及叔父嚴君疾、師傅甘茂等人的擁護下,登基即位,是為秦國的第二位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棄公稱王,是為「秦國第一王」),也就是那位被影視劇作黑的體無完膚的秦武王。

相比於老爹秦惠文王東出爭霸,在六國間縱橫捭闔,老弟秦昭襄王遠交近攻,瓦解六國攻勢,奠定了統一基礎,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夾在中間的秦武王就和個「廢物」一樣,而帝王中的「廢物」有專屬名稱——昏君、庸君,尤其是秦武王大搖大擺地前往周王畿,試舉九鼎,最後因為扛鼎,絕臏而亡後,更仿佛是坐實了「昏君」、「庸君」的稱呼。

在歷史上的秦武王,真的如同大家印象中的那樣,是一位「昏君」、「庸君」?

其實不然!

據史書典籍記載,秦武王天生神力,自幼便喜歡有關於力氣方面的遊戲,對待勇猛的將士極其寵信,經常與他們一起比試力氣,這也就為後來秦武王扛鼎而死埋下了愛好方面的伏筆。

秦武王之所以被黑得那麼慘,主要也就是因為他驅逐了對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張儀,以及他本人在周王畿扛鼎而死,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這兩件事背後的意義。

先來說說驅逐張儀這件事。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秦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惠文后,是魏國宗室之人,在這裡特意註明一下,請不要與《羋月傳》裡的惠文后羋秼搞混淆了,惠文后是魏國人,並不是劇中的楚國人!

魏國人張儀在魏國並未受到重用,隨後遊說各國無果,只能來到秦國,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在犀首公孫衍離秦之後,更是擔任了秦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開府丞相」。

而後,在秦惠文王夫婦和張儀的運作下,秦武王在當太子之時,便被迫迎娶了魏國公主為後,是為武王后。

秦武王即位之時,因為惠文后、張儀、武王后等人的存在,秦國朝堂之上親魏勢力極強,已然不利於秦王掌控朝政。

而惠文后是秦武王的生母,武王后雖然不討秦武王喜歡,但卻也是秦武王明媒正娶的太子妃,後來更是被冊立為王后,想要打壓親魏勢力,張儀無疑成為了突破口。

秦武王即位不久,因為張儀此前慣用的外交欺詐,秦國再次被孤立,秦武王深感秦國難以取信天下列國,於是便準備罷黜張儀。而張儀為了自保,便以擾亂各國為由,離開了秦國,從此一去不返。此後,秦國朝堂之上的親魏勢力大幅縮水,秦國朝堂出現了一種穩定的局面。

在驅逐了張儀之後,秦武王又挑撥越國與楚國關係,並且與越國秘密結盟,以此牽制日益強盛的楚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時期攻佔的巴蜀之地發生叛亂,秦武王一改此前秦國懷柔做法,直接派出自己的師傅甘茂率軍直接剿滅叛軍,使得巴蜀徹底穩定下來。

隨後,秦武王又將秦國相國之位一分為二,分別設立左右丞相,以甘茂為左丞相,王叔嚴君疾為右丞相,以期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此時,年少氣盛的秦武王如同當年的秦惠文王一般,有著滿腔抱負,在公元308年,以「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為由,命左丞相甘茂率領秦國大軍出徵,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兵鋒直指宜陽背後的周王畿——洛邑。

在經過了數月的苦戰之後,甘茂率軍攻克宜陽,打通了前往周王畿的道路,秦武王連忙率軍與甘茂匯合,君臣二人率軍直入周王畿。

在春秋時期,楚莊王曾率軍抵達周王畿,笑呵呵地問著九鼎的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這一成語的由來,被視為大逆不道。比起早已與周王室交惡的楚國,秦國可是東周的開國功臣,秦武王作為「臣子」,直入周王畿,與周赧王這個「天子」會面,請注意,是會面,不是覲見,又何嘗不是大逆不道呢?

而後,秦武王更是在周赧王面前試舉龍文赤鼎(雍州鼎),禹鑄九鼎,以九鼎代表九州,象徵著天下的歸屬,秦武王試舉龍文赤鼎,這是對周王室的蔑視,也是將周王室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扯掉了。雖然秦武王扛鼎失手,絕臏而亡,但是,此後的周王室更是被諸侯棄之於地,連最後一絲象徵意義都沒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鬥爭更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這樣的一位君王,你現在還覺得他是個昏君嗎

相關焦點

  • 秦武王因扛鼎而死,聽起來很是可笑,可他真的是個昏君嗎?
    其中為了劇情需要,強行將惠文后與宣太后寫成了姐妹,惠文后「被迫」成為了楚國人,而後更是黑化秦武王,洗白宣太后,以至於讓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秦宣太后有情有義,秦武王魯莽粗暴、昏聵無能。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秦武王,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秦武王是否真的如《羋月傳》中的那般昏聵無能呢?
  • 「壯志未酬身先死」,爭強好勝的秦武王嬴蕩,23歲舉雍州鼎而亡
    秦武王嬴蕩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帶領浩浩蕩蕩的黑甲秦軍,開進剛剛拿下的宜陽城時,勾起了其埋藏心底的熊熊烈火,他知道自己的「偉大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宜陽距離周王宮所在的洛邑,僅有三十裡的路程)。三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位著名大力士孟說、任鄙和烏獲,被秦武王委以重任:戰時擔任秦軍衝鋒陷陣的大將,平時伴隨秦武王嬴蕩左右,常常比賽「角力」。
  • 《羋月傳》:舉鼎而死的嬴蕩,真那麼粗鄙嗎?真實歷史該給他正名
    而嬴蕩,從他即位四年的表現看,他的確是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惜他在位時間太短,要不然定會有更大的功業。03武王舉鼎的深意——如果認為竟是逞能就膚淺了攻下了韓國的宜陽、武遂後,秦武王派樗里子帶著百輛戰車開進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秦武王則帶著他喜歡的三個大力士
  • 古羅馬五位著名的昏君,權力真的讓人性改變?
    所有帝國都一樣,有皇帝就有聖君和昏君。羅馬帝國也是如此,西方人曾評選過其中最「頂級」的五位昏君,看看都是誰? 卡裡古拉 進入帝國時代不久的羅馬人不喜歡第二個皇帝提比略,幸虧提比略的繼承人定了日耳曼尼庫斯,這是個招人喜歡的英雄。
  • 封面《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武王舉鼎背後的雄霸之心
    比如秦武王設立丞相,結盟魏國,聯合越國制衡楚國,促進了秦國的對外擴張。在軍事上,秦武王攻取韓國的宜陽之地,設立三川郡,並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亂。並且,秦武王還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史記·秦本紀》中有記載:「武王元年,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
  • 首設丞相官位的他,孔武有力,最終卻玩脫了,血濺當場
    深諳拍馬屁之道的大臣們在秦武王面前狠誇他勇猛冠絕當代,一定可以帶領秦國東出函谷,蕩平六國;根本不需要這些說客,張儀之輩油嘴滑舌,反覆無常,根本不知信用為何物,如果大王再繼續任用他,恐怕要被天下人恥笑。
  • 倒黴帝王之秦武王:混不吝的大力士,舉鼎掉落砸去世
    但晉景公好歹在位19年,前期戰績輝煌,牛了好些年。雖然死的時候臭,但是活著的時候,談到他做的事,你不得不說「真香」。而這回書要說的這個帝王,年少成名,英年早逝。兩個字概括他,「快」、「大」:成名快,當帝王快,打勝仗快,走的也快;心大,口氣大,塊頭大,力氣大。有句話說的好:光大是不行的,衝動會導致很快。果不其然,他的大導致了他的快。
  •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絕不只是莽夫,他對秦國的貢獻讓人意想不到
    秦武王在秦國歷史上並不怎麼出名,主要是他的前任和後任都太出名了,祖父秦孝公行商鞅變法,父親秦惠文王首稱秦王,弟弟秦昭襄王打贏了長平之戰。秦武王最後逞強舉鼎而死,淪為世人笑柄,但他承上啟下兩代雄主,其個人也不是庸碌之輩。雖然在位僅四年,但無論是政績,還是戰績,他都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先來看看《史記·秦本紀》中關於他的記載。
  • 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是哪四位?
    306年,因秦武王嬴蕩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此前滯留趙國的質燕公子嬴稷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幹涉下,被護送回國,繼承秦王之位。公元前301年即位的他,在位前期受制於孟嘗君,後期又被蘇秦操縱,但是卻取得了不少成就,向西連卻三晉,痛擊秦國;向南幾乎全殲楚軍主力,盡佔楚國淮南之地;向北吞滅宋國,獨吞了天下最為富庶的淮泗之地,使得天下各國膽寒,與此同時,也讓天下各國眼紅,最終招致了列國合縱圍攻,險些身死國滅。
  • 項羽力能扛鼎,那他的力氣究竟有多大?為何大家對大鼎重量感興趣
    此後到了戰國時代,秦武王嬴蕩也覺得自己是個大力士,而且他身邊受寵的大臣,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力士。沒點力氣,還真的不敢在秦武王面前晃悠,沒力氣的張儀不就被秦武王給趕走了嘛!秦武王去周天子那兒,也帶上了這些大力士。他們居然商量好,比賽舉大鼎。這裡的大鼎可不簡單,也是周王室九州鼎中的雍州鼎,又被稱之為龍文赤鼎。都知道這大鼎很重,但是到底有多重,秦武王也不知道。
  • 秦國幾位短命的君主,有的被老爹坑死,有的被自己作死
    今天我們就拋開那些正常即位死亡的君主,來看看秦國那些莫名其妙的在位便去世的君主。他們有的是自己作死,將自己送上了黃泉路。有的是被自己的老爹坑死了,也是令人哭笑不得。例如秦武王贏蕩、秦孝文王贏柱。這些人是如何在秦王之位上將自己搞沒的。
  • 父兄是昏君,自己是千古昏君,收一個義子,卻成帝國最有作為明君
    他的老爹宋徽宗,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主,身為九五之尊,卻幹著風花雪月的事,書畫、繪畫樣樣精通,偏偏做皇帝不是塊好料。 要說天天不務正業就算了,只要趙佶不折騰,當時的北宋還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宋徽宗在位期間,任用奸佞,對百姓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頻發,結果被金軍抓住機會,兵鋒南向,所向披靡。
  • 歷史上窩囊的周天子,作為天子無寸土之地客居他地,被人逼著還債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今西安)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洛陽)以來,東周王朝一直處於衰弱之中,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今西安)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洛陽)以來,作為天下的宗主國,東周無力約束諸侯國,開始以春秋五霸取代天子,後來又在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展開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
  •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夏桀出生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 秦武王嬴蕩被大鼎砸死,後世嘲笑了他兩千年,他為何非要舉鼎
    在他死後,繼任者是秦武王嬴蕩,這位國君有才能,可是他的行事風格有點不同於常人。根據史書的記載,嬴蕩的身體素質和項羽差不多,都是天生神力,虎背熊腰。性格上也有相似的地方,有點自大,有點輕狂魯莽。
  • 羋月傳:怪不得嬴蕩舉鼎死了,你看看他生日是啥日子,太奇葩了
    羋月傳:怪不得嬴蕩舉鼎死了,你看看他生日是啥日子,太奇葩了自古以來,明君能壯大一個國家,讓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位列眾國屹立不倒,而庸君和昏君,往往能讓一個國家徹底的走向衰敗,昏君往往沉迷美人或不思朝政,而庸君則是才華無奇
  • 除了秦武王,歷史上還有哪些離奇死亡故事?
    正所謂舉鼎絕臏,秦武王用生命為我們演繹了什麼是真正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麼,除了秦武王,歷史上還有哪些離奇的死亡故事呢?晉景公掉茅坑淹死大家是不是經常會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人上廁所久了,旁人就揶揄他:「不會是掉進茅坑裡了吧?」多數時候,這只是一句玩笑話。
  • 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真的為了躲避犬戎的威脅嗎?
    繼位後的周平王把都城遷移至東都洛邑。此後,周王室的中心統治力逐漸式微,到齊桓公,他單方面召集各諸侯發起葵丘會盟,周王室派人參加,春秋戰國時代正式開始,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因此,平王遷都洛邑也被認為是王室衰落的標誌。表面看,遷都使為了躲避犬戎人的威脅,但平王真正的用意是這樣嗎?
  • 眾諸侯拱衛鎬京,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正式開啟
    原意只想把無道昏君教訓一番就得了,不料戎王出手太狠,幽王、太子伯服的悠悠性命竟被葬送,褒姒也被戎王擄走。到此,「烽火戲諸侯」的男女主角,結局都塵埃落定。 想起《紅樓夢》裡面那句著名的批語:「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世上富貴,若不悉心守護,稍有不慎,大抵都是類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