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墨菲定律,之前在看《愛情公寓》的時候偶然了解過,但在這本《墨菲定律》裡,作者對這個定律做了更精準的描述:越怕出問題,問題就越可能發生。
我們很多人想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上學的時候沒完成作業,希望老師別檢查自己,可最後偏偏被抽中了。
這就是墨菲定律的一種體現,這就像是一種魔咒,讓我們心裡總是提心弔膽的,想要預防墨菲定律,只能避免僥倖心理,細心顧忌到事情方方面面的細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百密一疏。
這本書雖然叫做墨菲定律,但書裡面寫的不僅僅關於此,還有很多其他實用的心理學規律。
01.
首先來說說框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給傾聽者不一樣的感覺,從而使傾聽者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決策。心理學家把這一發現稱為「框架效應」,所謂「框架」,指的是一種言語表達方式。
這種框架效應似乎和之前看過的一種「競爭性真相」理論有些類似,同樣一件事可以引發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這兩種觀點事實上都是正確的,但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換言之,我們對該件事的理解也基本被操縱了,這正是現在很多媒體在幹的事情。
所以,永遠不要只聽信一方的話,事實的真相有時候不止一個。
關於這種複雜性,書裡還提到了另一個路西法效應,這是說極端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身份角色的改變足以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
那我們怎樣才可以跟人性中惡的一面抗爭,抵禦路西法效應的侵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堅持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要被不合理的環境規條所制約,遇到壓力以後不要屈服於別人的看法和威嚇,而是清醒地意識到人性與良知的底線,進行真正的獨立思考。
路西法效應再次驗證了人性本惡這種觀點,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惡魔,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吞噬我們的良知,邪惡是一種本能,而善良則是一種選擇,教育就是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善良。
02.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刺蝟效應,這是說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彼此之間要維持家當的距離,即便是親密關係也不能隨便踏過別人的底線。
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常說「你是我的唯一,是陽光與空氣」。但無論兩個人是如何的親密,都需要有獨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即使是方方面面都十分契合的靈魂伴侶,也無法改變雙方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人這一事實。既然彼此並非同一個人,那麼無論兩人多麼的相愛,都無法忽略自我的本能需求。
劉若英寫過一本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書裡面寫到了她和愛人的相處之道,和一般人對夫妻的理解不同,書裡面提出夫妻也需要保留一定的距離感,至親至疏夫妻。
這個刺蝟效應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天文學上的名詞:洛希極限,如果一個質量較小的行星和一個質量較大的行星之間的距離超過洛希極限值後,質量較小的行星就會被整個撕裂。這與刺蝟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強調了適當距離才能讓彼此和諧。
關於人際交往,書裡面還提到了一個富有啟迪性的「海格力斯效應」,指的是人際互動之中彼此之間充滿敵意,且互相仇視,以至於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
我們不應該讓自己陷入仇恨的泥淖之中,但也不能被別人強迫這要去寬容。寬容與否,選擇權在且只在自己手裡,沒人可以要求我們寬容,因為針扎不到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痛。
我們可以選擇寬容,但也有權利選擇不原諒,因為沒人活該受委屈。仇恨並不會毀了我們,參見《基督山伯爵》的經歷,重要的是心存善念與希望。
03.
這本《墨菲定律》實在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可以幫我們解答很多生活中的疑問,我們也可以利用書裡面一些積極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被這些理論綁架,盡信書不如無書。
其實在我看來,所有的心理學定律,包括墨菲定律,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有時候我們接受了這個定律,內心就會給自己一個暗示,朝著定律暗示的方向發展。而要是壓根不知道定律的話,或許我們就會有另一種可能了。
所以,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給我們限定一個框架,人本身就擁有無數的可能,這種無限的可能性是任何心理學規律都無法準確描述的。所以書看完了,學到了一些東西,這就足夠了,千萬別讓自己的生活被這些冰冷的理論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