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習慣不容易改掉?
#星巴克#
為什麼新習慣難以建立?
因為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動力,而低估了環境的作用。
想像中:下定決心,明天我一定要早起!
現實裡:哎,算了,天這麼冷,再睡會兒吧。
1
如果你走進廚房,看到餐檯上有一盤餅乾,通常會拿起來開始吃,即使你事先沒有想過要吃餅乾,也不一定覺得餓。
如果辦公室的公用檯面上總是堆滿甜甜圈和麵包,你多半禁不住誘惑,時不時地拿一個吃。
你的習慣會根據你所在的房間以及你面前的提示而改變。
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
我們被周圍的世界所改造,但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
每個習慣都以特定的環境為依託。
如果你去圖書館,你就會壓低聲音。
如果你去酒吧,在激情昂揚的音樂中,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蹦達起來。
1936年,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寫了一個等式:
行為是環境中人的函數。B(行為)=f(函數)[P(人), E(環境)]。
這個等式在商業上是得到驗證過的。1952年,經濟學家霍金斯·斯特恩描述了一種他稱之為暗示衝動購物的現象,即「在購物者第一次看到某種產品並想像出對它的需求時觸發」的購物行為。
買東西的時候,人們通常傾向於買平視能夠看到的商品,而很少買放在地板上的商品。
所以超市裡排貨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想要多賣什麼商品就會把它放在平視能看到的地方。
貨架端頭是購物通道的末端單元。對於零售商來說,貨架的端頭是賺錢的利器,因為它們位於最顯眼的地方,由此經過的顧客流量最大。例如,可口可樂45%的銷售額來自購物通道的貨架端頭。
人們往往會去嘗試觸手可及的產品或服務。你以為人們愛喝星巴克是因為那裡的咖啡特別好喝嗎?不,只是因為星巴克到處都有。
2
在雲姐堅持訓練營,大家每天採取行動,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有動力,有意志力。
更多的是因為打開群就看到大家都在提交作業的環境在塑造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學員在訓練營的時候堅持得很好,離開以後自己一個人就要回到老習慣中。
因為他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環境,得到的提示觸發了老習慣。
所以,你要想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意識地進入什麼樣的環境中。
如果你想每天吃一個蘋果,就把蘋果放在一眼能看到的地方,不要放到冰箱底部。
如果你想吃健康食品,就別在一眼看到的地方放垃圾食品。
簡單地改變環境就能輕鬆地改變行為。
想養成閱讀的習慣,就把書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為什麼雲姐堅持訓練營的小夥伴都很積極向上?因為環境的力量。看著大家在這裡每天堅持著有利於成長的事情,自己不由自主也要跟上大部隊。
要想改變你的行為,就改變你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