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朱婷在頭條號上推送文章,提到了她的童年生活。
朱婷說,「說起兒童節,因為我小時候在農村,物質條件很有限,所以幾乎沒有什麼過兒童節的記憶。不過那時候的開心事並不少,因為年齡小,想的東西很少,只要能玩,就很高興。」
短短的兩句話,朱婷說出自己童年時代的艱苦生活。
她出生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朱大樓村是秋渠鄉最普通的一個村莊,大多數人都以種地為生,朱婷的父母也都是普通農民。朱婷家中一共6個兄弟姐妹,5個女孩,1個男孩,朱婷排行老三,本來有個弟弟,十幾年前不幸因病去世,而為了給弟弟治病家裡也背負了十幾萬的債務,生活並不容易。
2007年,13歲的朱婷小學畢業後,父母希望她可以前往外地打工,但倔強的朱婷不願意去,說「如果去打工,這一輩子就沒希望了。」
在她的堅持下,她前往縣城讀初中。可惜因為基礎差,面臨著輟學的危險,最後在老師的推薦下,進入了周口體校。
一開始她打籃球,但教練看她身材單薄,就推薦她去打排球。從此朱婷就走上了排球之路。
在體校期間,朱婷省吃儉用,家裡學費生活費供不上,人家吃5毛錢的菜,她都是買個饃夾1毛錢的菜,一個星期就20塊錢生活費。
平時,除了必要的學費、書費、雜費外,她從不向家裡要錢。
其實14歲之前,朱婷的童年很普通,除了個子高一點,他與別的農村孩子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2008年,河南省體校來到周口選拔苗子,朱婷符合「身高1米8以上,年齡14歲以下(朱婷當時剛好14歲,再晚一點就選不上了),女生」這3項標準,直接被省體校招募了。
這是朱婷命運的重要轉折點。朱婷後來的排球人生,就此展開。
2011年8月,17歲的朱婷在土耳其舉行的世界少年女子排球錦標賽上,半決賽獨得19分,整個賽事累計得到87分,讓全國球迷眼前一亮。那時朱婷17歲。
如果朱婷13歲沒能繼續上學,後面沒能上體校,那麼她會是什麼的人生呢?
她的老家是河南周口,我們不妨看看周口的孩子們當年是怎麼過六一節的吧。
——那一一個割麥的童年。
20多年前,中國農村幾乎還沒有自動收割機,更沒有現在的聯合收割機,人們都是這樣用鐮刀割麥子的。割完麥子,還得把它拉到場裡,這時候是有牲口的用牲口,沒牲口就得用人力。
當時,正如朱婷說的,能玩就是快樂,那時的打麥場,大人的繁忙場,孩子的歡樂場。
如今農村變化大了,人少了,機器用的多了,孩子們的娛樂方式也不一樣了。當然變化最大的還是朱婷,她成了大明星,勵志青年,她的故事,影響和教育著新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