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一直叫囂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究竟有多難?你想像不到

2020-12-25 騰訊網

美國海軍的12艘大型航空母艦,是美國海上武裝力量與作戰戰略的核心。目前,幾乎每艘航母都裝載著不少於70架艦載機,在必要時刻,可以以每30秒一架的速度進行艦載機彈射。

美國海軍認為,一個典型的航空母艦作戰平臺應該可以在一天之內精確鎖定瞄準攻擊距離航母幾百公裡外的一千多個獨立目標。

航母是美國打造全球政治霸權意志的最突出之體現。但是,由於這些航母排水量巨大,造價驚人,搭載人員幾千,總會引起其生存能力的爭論。尤其是隨著偵察衛星,巡航飛彈,柴電潛艇的發展,很多人認為航母越來越脆弱。尤其是豐富的資源與強大作戰能力集中在一個平臺上,美國海軍一直避免航母離衝突區的距離過近。

對於美國來說,一艘航母被擊沉,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喪生,其國內民眾支持戰爭的比例也會降到極低,但根據近20年來美國航母遇到的對手的分析來看,除非美軍自己出現重大失誤,否則航母依舊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

航母擊沉史

在航母戰史上,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的第一年,就對航母的優勢與弱點有了充分的理解,哪怕具備防禦措施的創新與雷達,航母並非是堅不可摧。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海軍6艘航母上的轟炸機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艦船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全部擊毀。當時,因為太平洋艦隊當中的航母不在港口,因此幸運的躲過了一劫。

珍珠港事件爆發一年內,日本海軍6艘航母中4艘已經被擊沉,而太平洋上的大部分美國航母也被擊沉。1942年10月,美國海軍航母大黃蜂號在聖克魯斯被擊沉之後,至今美國航母就再也沒被擊沉過。

現代航母面臨的打擊風險

航母的主要威脅基本上來自於空中,傳統上來說,就是有人駕駛飛機與巡航飛彈。

早期或者航母戰史中可以看出,航母最致命的武器一般來自陸地基地或者是其他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這也導致了航母對防空的重視。

尤其是冷戰期間,美國航母的防禦性措施及升級的宗旨幾乎都是為了解決與應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由於美國海軍當時在水下作戰具有實質性的優勢,哪怕是蘇聯在1960年大批量部署核動力潛艇之後,美國依舊我行我素的重視空中威脅。

蘇聯巡航飛彈的發展曾一度讓美國海軍更加擔憂航母的生存能力,甚至當時福特政府啟動了建造小型常規動力航母的計劃,來替代大型核動力航母。

1976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認為:只有將海基戰術飛機更加分散,才能抵禦日益增長的反艦巡航飛彈,因此更提議放棄另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轉而發展可供垂直起降的小型常規動力航母。

但此提議隨即被美國海軍否決,美國海軍認為排水量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在本質上更能抵禦侵害。越大的艦隻就擁有越大的吸收損害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型航空母艦還能容納更為強大的防禦系統,例如F-14戰鬥機與E-2C預警機。

由於採用了核動力,推進器幾乎可以使航母無限期的以30節的最大速度進行航行。這一切會使航母更難被攻擊,對後勤的依賴更加小,而且擁有更多的空間用於防禦性的儲備。

尼米茲級航母自誕生之日起,三十年中一直是為美國航母的霸主設計。在那一段時間裡面,整個美國海軍都沒有進行新航母的研究與設計。1975年第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尼米茲號服役以來,所有新航母都基本上是對前一艘航母的改良。尤其是第十艘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取代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來說,可以看出,CVN77是通往美軍最新航母福特級的橋梁,其納入的全新作戰系統與性能更強的雷達讓福特級航母擁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航母的使用壽命一般在50年左右,壽命的增加使得設備老化,再加上技術的不斷變革導致航母面對未來的作戰環境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

一般來說,對付航母的手段或者說是武器有幾種:即戰鬥機,艦艇,陸地基地發射的遠程巡航飛彈或者彈道飛彈, 先進的柴電潛艇以及水雷。由於冷戰期間存在的貿易壁壘的覆滅與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幾種武器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大國手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數十個國家擁有巡航飛彈與彈道飛彈,幾乎每一個擁有海岸的國家都具備埋設水雷的能力,甚至很多國家已經研究裝備越發先進的柴電潛艇。

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將會更容易的為這些武器提供制導,反制等技術服務。這一切將使得現代航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風險。

現代武器的威力已經遠遠超越從前,但是為什麼要擊沉航母依舊是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軍事任務呢?擁有現代武器其實並不代表著具備擊沉航母的能力,擊沉航母,首先要找到它,然後建立可持續的目標追蹤體系,並穿透多層防禦,完成重大破壞,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茫茫大洋上找航母何其困難

航母是一個體積巨大的海上作戰平臺,因為體積大的原因,想找到它看似是一個十分簡單的任務。其實不然。

以美軍航母各種表現來看,航母首先會在距離岸邊200海裡以上的地方遊蕩,利用艦隊中的潛艇,無人機等等各種工具來收集潛在的威脅信息。

其次,作戰時不限制艦載機的使用,目前美軍艦載機F/A-18E/F與替代機型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形下已然可以達到600海裡的作戰距離,一旦衝突爆發,航母艦載機的第一攻擊順位即會是敵方的各類傳感器,衛星連結設備,及相關武器。發現威脅並消除威脅是航母優先的自保措施。當威脅被逐漸消除之後,航母可以在不擔心敵方發現的情況下向大陸推進,進一步擴大艦載機對敵方領土的覆蓋範圍。

航空母艦的位置只要遠離陸地,對手發現它的能力就會變得越弱。在攻擊時,航母得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得,為了避免潛在的危險區域,航母變換所在位置是一種必然手段。另外,在歷場現代航母參與的戰爭來看,核動力航母對於躲避敵方的偵察與襲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採用核動力為動力源的航母可以用最高速度在戰時航行數周,不必適應頻繁的海上加油等等複雜的後勤補給工作。

對於航空母艦自身來說,其最基礎的防禦措施是距離。根據美軍航母的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即使航空母艦不出動艦載機對敵方進行通信及武器方面的壓制,一般來說,對手也很難發現航母的所在。

航母所在的位置位於大海深處,以EP3電子偵察機為例,其搜索能力達到260萬平方千米,就這麼強大的搜索能力對於一個大洋來說也過於渺小。

由於衛星的視野比在大氣層當中運行的傳感器更為精準與寬闊,因此找到航空母艦最實用的方式其實是利用衛星,但是,全球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擁有軍事偵察衛星,如果用商業衛星來偵測航母,那麼,幾乎要高達數周才有結果,延遲性太高。

如何在茫茫大洋上找到航母

在茫茫大洋中找到航母並不是最終目的,即使已經發現航母,但攻擊者必須做出一系列的指揮決策,錯一步都不允許。從採用武器類型,到發射武器,到擊中目標必須一氣呵成。

實際狀況中,航母不是靶子,或者說它是一塊快速移動的靶子。30分鐘內,航空母艦可以出現在18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的任何一點。90分鐘內,這個區域已經增加到了15000平方千米。

換種表述形式,如果航母從被發現那刻開始,全速以直線航行,一天之後,它與被發現點之間的距離長達700海裡。

為了跟上航母的不確定移動,攻擊者必須採用海陸空一體化的相應作戰偵察方式對航空母艦進行長時間的精確追蹤,以便攻擊武器抵達時可以提供精確的坐標完成擊殺。

截至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具備這種追蹤能力,連美國也不可能。因為目前人類掌握的追蹤偵察技術基本上屬於四種類型:即雷達,聲學,光電與電子情報收集。

這幾種方式原理都各有千秋,同樣缺點也是很大

電子偵察機甚至是無人偵察機的使用在這裡看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機載雷達的視場還是有限,更可能被攔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偵察技術只有很少的國家才擁有。

當然,在追蹤航母方面有些人會提出陸基超視距雷達不容忽略,陸基超視距雷達的確可以提供探測航母的能力,但他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其一,數據解析度太差,無法分別航母與遊輪。

其二,由於要提供強大的探測能力,此類雷達一般會採取大型固定陣列來發射與接收信號,一旦開戰,初期即會被擊毀。

在技術領域來說,部署在海底的被動型聲學傳感器理論上可以最大程度的監控到航母的運行軌跡,但是,其解析度與可靠性跟其密度成正比。在航母有可能出現的上千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區域裡部署合適密度的聲學傳感器,其成本會高的難以置信。另外,聲學幹擾,戰術欺騙與直接性破壞都是其難以逾越的壕溝。

在電子情報方面,理論上來說,一艘航空母艦的傳感器,通信設備與相關艦載系統必然會產生大量的電子發射物,對手可以對這些電子發射物進行收集從而建立目標位置所在。但是,每個國家的航母都有戰時管理政策,規定了戰時電子發射的方式。此外,對航母艦隊可以對電子發射物進行作假,達到幹擾欺騙對手的目的。

在目前所有已經公開的文獻當中,提及最多的當屬天基或機載光電傳感器偵察與跟蹤航母,這也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方式。

遍觀全球,目前很多國家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衛星,在極端條件之下,這些衛星可以演化成跟蹤系統。但是,其成本之昂貴,技術之複雜也是一般小國無法企及的。

根據美國相關研究資料得知,就伊拉克戰爭而言,通過天基即衛星追蹤航母必須要三個波段,每個波段需要46顆衛星在40度傾斜的極地軌道上同時工作才能持續進行追蹤。

換句話說,高精準代表高解析度,高解析度代表著低軌道,低軌道決定著每個波段的衛星數量,還決定了每個波段300海裡的視場內,必須有多少個波段才能覆蓋整個搜索區域。如果升高衛星的軌道,所需要的衛星數量的確呈指數級下降,但其解析度已經無法達到偵察目標的程度。

當前,連美國在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具備能力建設偵察衛星群,即使部署了一部分,也是針對特定區域做出的特殊安排。更何況,一旦出現戰爭,與衛星對接的場地人員也會被優先進行壓制,衛星群的能力能否發揮出來也猶未可知。

也許無人機的出現可以改變這個局面,它可能會替代衛星成為最新一代的光電傳感器軌道平臺,但當下無人機的視野有限,對於目前來說還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式,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科技的更加強大。

如何突破航母防禦系統

不能定位航母所在即不能對航母造成威脅,不過,這一切全部受限於科技,科技是不斷前進的,也就是說,遲早一天科技總會讓尋找定位航母變成不難的事情,如果真的可以做到偵察定位追蹤航母了,那就意味著進入到下一個主題,如何突破航母的防禦系統?

目前,對航母造成威脅的武器有以下幾種:

從飛機艦艇或者岸上基地發射的巡航飛彈;

從艦艇或岸上基地發射的彈道飛彈;

從潛艇發射的魚雷;

水雷。

雖然航母較之於人龐大異常,但對於茫茫大海來說卻是十分渺小。在一定程度上來講,航母防空較之陸地防空要輕鬆的多,航母是移動的目標,周圍是平坦的海洋,能供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探測視線。陸地目標固定,往往被障礙物包圍,大大降低了其探測威脅的能力。

如果使用巡航飛彈或戰機襲擊航母,那麼,其將面對有史以來最為密集最為複雜的防空系統。因為海洋上寬闊的面積,讓航母探測威脅的能力極高。航母戰鬥群分層防空系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些優勢。

在航母戰鬥群的分層防空系統中,最外圍是由E-2C鷹眼艦載預警機與宙斯盾系統組成,其一般距離航母長達幾百公裡。隨著巡航飛彈或戰機的進一步滲透,巡航飛彈或戰機會被各類防禦型傳感器捕捉,並進入到防空武器的射程。

現代戰爭中,作戰是一個強大的協作系統,以航母戰鬥群為例,其防禦系統已經可以做到快速合併,過濾,處理,整合與傳播來自於數十種艦載機和水面雷達的信息,並提供周圍空域的綜合圖像。防禦者在作戰時可以共享相同的戰區圖景,以便從各個方面觀察來襲者的任何特定威脅。在這種防空體系中,哪怕是隱身的掠海巡航飛彈也不可能逃過其系統的偵察。

防空武器方面上,位於防禦圈的最外圍的是航母的艦載機,其配備空對空飛彈。較近的敵方將要面對的是裝備宙斯盾的驅逐艦和巡洋艦上攜帶的地對空飛彈。哪怕巡航飛彈或戰機穿越兩層防禦圈直接面對航空母艦,也需要面對航母自身的防空武器的防禦。

以美國航母為例,最後一層的防禦由航母自身的地對空飛彈及法蘭斯近程武器系統組成。法蘭斯近程武器系統組成是一種20毫米轉管內的加特林型機炮,每分鐘可以射出4000發子彈。除此之外,航母為求自保還會動用電子對抗裝置,釋放誘餌等等。

巡航飛彈與戰機其實並不是航母唯一的空中威脅,據統計來看,除北約之外,全球還有三十多個國家擁有戰術或戰略彈道飛彈。由於彈道飛彈到達預定目標的速度遠超於巡航飛彈,因此彈道飛彈可以大幅度的削弱航母機動性帶來的防禦優勢。

但是目前來看,彈道飛彈在一定時間內可能對航母無法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遍觀全球的彈道飛彈技術,大多的彈道飛彈彈頭是缺乏終端制導能力的,這樣的話,即無法在最後關頭鎖定航母。

技術層面上來講,由於彈道飛彈返回大氣層時的高速會產生高溫,對於彈頭的技術要求就更為苛刻一點。如果不考慮以上幾點的話,那麼彈道飛彈就必須使用數百甚至數千枚彈頭的攻擊方式才有希望擊中一艘移動中的航母。這是一種十分拙劣的戰術,成百上千的彈頭執行起來的成為遠遠超出一艘航母的價值。除非,使用核彈頭

使用核武器意味著戰爭升級,在目前世界範圍內,很少有國家願意邁出這一步,或者說,成為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對於用彈道飛彈來擊沉航母來說,除非彈道飛彈終端制導與機動的能力產生質變,否則在未來相對長的時間內,可能彈道飛彈對於航母來說是一個最不重要的威脅。但是,彈道飛彈對於陸地固定目標的威脅卻完全不同。

航母的防空系統的複雜與強大,以及現代航空類彈藥具有一定得作戰局限性,因此在擊沉航母方面可能會轉向水中或水下武器。當前可以對航空母艦造成最普遍威脅的是水雷。在每一個擁有海岸線的強國來說,都有一定的能力設計,製造及部署水雷。

相較於其他武器,水雷成本低廉,造成的危害往往很大。但是水雷有不少的內在局限性。對於深海水雷來說,其對於180米以上的水中目標是無效的,並且由於是栓在海底,因此相對來說十分容易被探測到。如果在一定範圍內部署足夠多的水雷,如數萬枚或者說是數十萬枚水雷,那制約的就不僅僅是航空母艦,也會對自身的艦艇起了制約作用。

在現實情況中,水雷擊中航空母艦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現代航母戰鬥群中基本都會裝備各類水雷探測與中和系統,例如機載雷射探雷系統,機載和水面探測掃雷系統,機載水雷中和系統,快速機載掃雷系統,拖拽式掃雷直升機,水下無人掃雷系統。

越大的艦艇能夠吸收的傷害越多而不會致殘,就算水雷數量眾多,航母被其中一些擊中,那麼幾乎也不太會削弱航母的戰鬥能力。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為例,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擁有上千個獨立的艙室與厚重的側面裝甲,當遭遇水雷之際,會使水雷的爆炸力發生一定偏移甚至是遏制。

在整個海洋之中,除去空中方面給航母帶來的威脅之外,來自於水下的危險才是航母真正的威脅,尤其是裝備先進魚雷的潛艇。

隨著科技的發展,非常安靜的柴電潛艇與現代魚雷的出現,使得航母跟蹤與消滅它們成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挑戰。航母戰鬥群當中的淺水層面的反潛系統是最為重要的系統。

mk54魚雷發射瞬間

根據目前全球反潛態勢來看,當中最有前途的新系統是水下無人航行器與其部署系統。這種系統是一種可攜式的水下聽器陣列,可以深層次的大範圍的偵測水下潛艇的活動,哪怕最安靜的潛艇也很難不被捕獲。這類系統的應用與航母戰鬥群中反潛力量與攻擊性潛艇相結合的話,將會提供給航空母艦強大的生存能力。

正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縱使航空母艦具備分層與雄厚的反潛能力,也不能排除與對手潛艇的偶遇狀況,實際上,世界範圍內發生過多次這種事件。為了應對此類的突發狀況,航母一般在設計中會加入魚雷側防護系統,這類系統可以有效的抵禦任何小型或者側擊魚雷。

其實,在抵禦魚雷方面,航母龐大的船體佔盡優勢,厚重的裝甲與複雜的艙室可以讓魚雷的攻擊局部化,使航母在遭遇襲擊之後最大範圍的減少致殘甚至沉默的奉獻。

先進潛艇的擁有並不代表著戰力的存在,無論潛艇多麼先進都不可能自動的賦予其水下作戰能力。任何一個國家在建立和維持一支具有戰力的潛艇部隊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這一切需要多年的訓練,專業的領導及科學的培養。一支潛艇部隊的素質關係到水下戰力的形成與否,因此這也是潛艇及魚雷目前很難對航母造成真正威脅的一個原因。

結語

航空母艦作為一個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甚至是戰力的突出表現,本質上並不是無堅可摧的。但是,如果深層次剖析所有對航空母艦造成的威脅時又會發現,當代,沒有任何一個軍事系統或者說作戰系統比之生存力更加旺盛。航空母艦很難被發現,更難被追蹤,它多層且複雜的海空防禦系統實在是難以被突破。哪怕最終擊中了航空母艦,其內在的彈性也讓其自身不可能出現嚴重的破壞。

1969年,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被引爆9枚500磅重的炸彈,這些炸彈釋放的威力相當於6枚俄羅斯巡航飛彈,並造成27名人員死亡,300多人受傷。但是,爆炸數小時內,企業號航空母艦便恢復了作戰行動,此前爆炸並未造成實際上的損傷。

隨著航母技術的發展,航母的設計開始變得越來越有彈性,包括開發新的作戰系統,加強艦體結構,合理調整航母內部空間,進一步提高生存能力等等。

對於當今的美國航母來說,自沙漠風暴行動以來,其應對海外威脅與危機的任務越發熟練。這些航母當前可以在一天之內精確攻擊對手內部一千多個目標,可以在沒有政治限制與軍事風險的狀況下完成行動。

航母的確面臨的危險非常多,但是,在當前這個無人機缺乏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大多數的非艦載機都依靠陸地基地的時代,沒有替代物出世的時候,航母是一個不能拋棄的重要戰略力量,重點是短時間內都不可能被替代。

相關焦點

  • 別再整天叫囂擊沉美國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想像不到
    或許有人就要問了,擊沉一艘美國航母的難度有多大?這裡就告訴你。 為此美國專門將一艘幾乎裝備完全的退役航母停放在海面上,供海軍無壓力的進攻,以此來試驗航母的可靠性,美國在自己進行過測試後,把答案告訴了全世界。
  • 別再整天叫喊擊沉美國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想像不到
    在航母的質量上,美國的航母依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況且美國的航母也不是活靶子,不會放任你進攻他們。只要你一攻擊航母,那美國航母就能很快發現你,下一秒鐘,強大的反擊就會到來。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沒有第一時間擊沉美國航母,就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了。
  • 別整天喊著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你難以想像
    例如,航母、飛彈等都是各國最想擁有的武器裝備。航母作為艦載機在海上的起降平臺,擁有超大的體型,而要想完成一艘現代航母的建造,除了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外,還需要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所以能夠掌握航母研製技術的國家寥寥無幾。儘管大家都曾在電視或是手機上看到過與航母有關的消息,但是對於航母的性能卻是一知半解。
  • 不要再整天喊著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你完全想像不到
    對此,大家可能就會產生疑問,美國的航母既然如此強勢,那在作戰過程中能不能擊沉它呢?航母被擊沉後美國也就沒有作戰優勢了,但其實我們還是不要再整天叫喊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到底多難,根本就是難以想像的!
  • 不要再整天說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無法想像
    導語:不要再整天說擊沉航母了,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無法想像航母是海軍的核心裝備,一系列作戰體系都是圍繞它來構建的,其具備有攻防一體的戰鬥能力,現時代要想擊沉一艘航母的難度猶如登天。大夥應該都知道,航母出行都有護衛艦、驅逐艦、潛艇圍繞在四周,通常將其稱之為「航母戰鬥群」,它們負責進攻也負責防守,航母則是提供艦載機起降的平臺。海上作戰的時候,艦載機掌握制空權,利用空中打擊來實現火力覆蓋,那些沒有制空權的國家將會被徹底壓著打,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 不要整天喊著擊沉航母了,擊沉1艘航母到底有多難?超乎你想像
    不過我國的決心足夠堅定,我國的科研人員足夠有能力,因此我國現代化海軍的建設很快就踏出了第一步。之後我們在海軍發展上,就越走越快了。到了現在,我國正式下水的航母已經有兩艘。國家逐漸強大,但國民的心態卻逐漸浮躁起來了。很多人在網上叫囂要擊沉美國航母,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難度超乎你想像。
  • 擊沉一艘美國航母的難度有多大?其實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海軍發展至今,全球已有很多現近的軍艦和武器裝備,如果咱們單從裝備上來說的話,現代航母依舊保持著海洋霸主級別的地位。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擁有航母的數量也是世界第一,共計11艘航母。可別小看著11艘航母,就算美國把他們送給某個國家,可能他國都不敢接,因為真的養不起。今天咱們來討論個比較有趣的問題,擊沉一艘美國的航空母艦的難度有多大?
  • 擊沉一艘美國航母有多困難?美國自己測試後告訴世界一個答案
    而這樣的改變也使得各國愈加重視海軍和空軍的發展,目前空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有五代機,而海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則是航母。 回顧我國的航母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要想研製一艘現代航母,除了需要技術以外,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有能力獨自研製出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目前航母所有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共有11艘核動力航母,而依靠強大的航母戰鬥群,美國的海軍實力排名世界第一。
  • 擊沉一架美國航母到底有多難?這裡告訴你真相
    而說到海軍部隊人們一定會想到號稱「海上霸主」的航母。事實上航母誕生的時間比較早,它在一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應用於戰場上,但是由於當時的科技限制,航母的功能比較單一。現在由於各國的作戰需求一直在不斷增加,這就是使得航母的建造變得非常困難。
  • 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水線裝甲超過半米,連「花崗巖」都無可奈何
    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航母的防護能力為何稱得上世界最強?此外,艦體隱身設計,探測距離更遠的雷達與幹擾,也是現代戰艦反艦飛彈的重要手段,雖然現代戰艦普遍都採用了無裝甲設計,不過航母卻是個例外。作為海上霸主,巨大的體積使其必須要保留一定的裝甲防護才行。
  • 看了美國航母多難擊沉,你就知道航母有多重要了,反艦飛彈都無效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了鞏固其霸主地位,便對中國這樣主權獨立且迅速崛起的國家進行了打壓,仗著自己軍力強大,美軍向來都肆無忌憚,把航母編隊駛入別國領海也是常有的事情。對此有國人提出疑問,航母到底有多牛?對海軍部隊有多重要?其實你若是明白擊沉美國航母有多難,就會知道答案了,反艦飛彈都對它無效,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 列剋星敦號珊瑚海海戰中擊沉一艘日本航母 最後被自家驅逐艦擊沉
    在戰爭期間,有這麼一艘軍艦,日本方面多次選成已經將其擊沉,但是日本方面公布不久,宣稱被擊沉的軍艦總會活蹦亂跳的再一次加入到對日本海軍圍剿的作戰當中,這艘軍艦就是列剋星敦號。 雖然在1927年就已經加入美國海軍服役,但是這艘在二戰前服役的航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表現卻一點不弱,給日本海軍留下來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國內媒體曾多次報導成日本海軍擊沉了列剋星敦號,但是列剋星敦總是能夠用更強勢的表現來回擊謠言。
  • 要擊沉一艘航空母艦的難度有多大?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這樣的改變也使得各國愈加重視海軍和空軍的發展,目前空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有五代機,而海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則是航母。回顧我國的航母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要想研製一艘現代航母,除了需要技術以外,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有能力獨自研製出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目前航母所有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共有11艘核動力航母,而依靠強大的航母戰鬥群,美國的海軍實力排名世界第一。
  • 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美軍曾用了25天,俄專家:只需要兩艘艦艇
    可以說,美軍能有現在的地位,這些航母艦隊至少貢獻了一半力量,給世人留下了美國航母「不堅不催」的最初影響。 其實,航空母艦並不一直都是現在這個近乎「無敵」的狀態。
  • 航母被艦炮擊沉什麼體驗?光榮號有話說:被擊沉之前連飛機都沒飛
    自從人類發明航母這個水面大殺器之後,時至今日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經過太平洋戰爭中一系列航母大對決以及後續的多次實踐,人類對航母的使用越來越得心應手,而航母也正式戰勝了戰列艦這種巨艦大炮,成為這個藍色星球海洋上的主宰。
  • 擊毀一艘尼米茲級航母有多難?美軍試驗告訴難度,簡直超乎你想像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擁有航空母艦數量最多的國家,在經歷了二戰的洗禮之後,美國對於航空母艦的防護能力十分重視,而如今的美國海軍一共擁有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每一艘航空母艦的戰鬥力都等同於一個中小國家的空軍,如今的美國擁有著10艘尼米茲級航母,以及一艘福特級航母。那麼想要擊沉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護航編隊,到底有多困難呢?
  • 航母防護性有多變態?輕鬆硬抗15枚反艦飛彈,幾乎無法被擊沉
    全球擁有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但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上有著反航母作戰需求,因此在宣傳一款反艦飛彈時常喜歡將其稱為"航母殺手"。在這種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主觀上給人一種印象,好像擊沉一艘航母也沒有多難?多裝備幾枚反艦飛彈便可高枕無憂,不過事實上現代航母的防護性能足以用變態來形容。
  • 擊沉一艘美航母很難嗎?水線裝甲超過半米,反艦飛彈純屬撓癢
    在海軍的建設過程中,航母一直是各國研發的重點,但航母的研製工作十分複雜,因而各國只能在建造航母的同時研究反艦武器。據悉,俄羅斯的「花崗巖」反艦飛彈能瞬間穿透500毫米的裝甲,而美軍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裝甲厚度只有480毫米,厚重裝甲的保護作用似乎正在減弱,若是換作航母又會如何?
  • 都說航母難以擊沉,為啥二戰時期,各國還有那麼多航母被擊沉?
    我們都知道第2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場世界性戰爭,世界上各個主要參戰國在整個戰爭期間,損失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先不說陸軍,單單是世界各國的海軍就損失得尤為慘重,而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全世界各國累計被擊沉的航母數量就高達42艘。
  • 擊沉一艘美國航母,需要多少枚DF-26?用得好其實一枚就夠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反艦彈道飛彈的國家,譬如東風21D、東風26等,這對美國航母具有非常大的威脅。那麼有人就問了,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到底需要用多少枚東風26?在筆者看來,打的好,一發就行,打不好,10發也就夠了,反正即使是用100枚擊沉那也是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