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的成功或者有所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是天賦?還是後天的努力?前段時間與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朋友談到西方教育和國內教育的一些差異,提到在西方教育並沒有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偏向個人的天賦能力,自然發展;而國內教育更多的是強調要努力,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夠向成功的更進一步。朋友更傾向於天賦論,我對此有些疑惑,所以查閱了資料和書籍,並對此作了一些分析。
僅表達個人觀點,限於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一家之談僅供參考。
01名詞解釋:天賦
天賦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tiān fù。指天資,資質;也指生來具有的,稟受於天的。前蜀 貫休 《堯銘》:「君既天賦,相亦天錫。」天賦的英文常用單詞是:Gifted,主要用作形容詞、動詞,作形容詞時意為「有天賦的;有才華的」。作動詞時意為「給予」。從Gift字面意思上來也可以理解天賦是一份禮物,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與生俱來。
02天賦論
《大辭海》心理學卷對天賦論的定義如下:天賦論(nativism) 亦譯「先天論」。主張個體的認識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理論。在心理學中以遺傳決定論為代表,即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由先天的遺傳決定,環境和教育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具體到不同問題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1)知覺能力天賦論,認為個體的時間與空間知覺能力是生而具有的,即非後天習得;(2)智力天賦論,認為智力的高低是由遺傳決定的;(3)語言天賦論,認為語言能力是遺傳的,人生來就具有語言獲得的能力。
天賦至上主要的論據:
《王者榮耀》裡李白的一句臺詞:「努力有用的話,還要天才幹什麼?」代表了很多人對天賦的一種看法。為什麼牛頓被蘋果砸了可以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為何身體殘疾的霍金可以創造黑洞蒸發理論,因為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擁有比別人更高的天賦,天賦才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素。陳景潤解答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有的人窮其一生都沒有解答出來,那你能說其他人沒有陳景潤努力嗎?假如一個人是傻子、弱智,他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家嗎?數學王子高斯在他19歲的時候,利用一個晚上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牛頓都沒有解出來。難道你能說一個19歲的少年比同年代的所有人都努力嗎?那你還能說後天努力更重要嗎?愛迪生的原話:天才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把99%的後天努力與1%的先天天賦等同起來,不就更加論證了天賦的重要性了嗎以上論據來自網際網路,類似於辯論賽,我們不追究正確與否,辯論的本身並非證明孰對孰錯,而是辯論過程本身。
本人對天賦決定了這個人能夠到達的高度持謹慎支持態度,同時周邊也有不少朋友談到一些大的科學家的天賦如何如何,為了能夠相對準確的說明問題,鑑於嚴謹的態度從「百度百科」中查閱了一些具有天賦的科學家在有所成就之前的歷程。
牛頓: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1654年,牛頓進了離家有十幾公裡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 後來迫於生活困難,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 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5] 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克卜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 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 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而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閉了。在此後兩年裡,牛頓在家中繼續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年)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1687年7月5日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常簡稱作《原理》)。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
高斯:約翰·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德語: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 ,英語:Gauss,拉丁語: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畢業於Carolinum學院(現布倫瑞克工業大學)。@@ 高斯於1777年4月30日出生於不倫瑞克。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 小時候高斯家裡很窮,且他父親不認為學問有何用,但高斯依舊喜歡看書,話說在小時候,冬天吃完飯後他父親就會要他上床睡覺,以節省燃油,但當他上床睡覺時,他會將蕪菁的內部挖空,裡面塞入棉布卷,當成燈來使用,以繼續讀書。@@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元素幾何學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裡得幾何學。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 高斯的老師Bruettner與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認識到了高斯在數學上異乎尋常的天賦,同時Herzog C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對這個天才兒童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們從高斯14歲起便資助其學習與生活。這也使高斯能夠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學院(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前身)學習。18歲時,高斯轉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在他19歲時,第一個成功的證明了正十七邊形可以用尺規作圖。
從以上兩個科學界牛人的經歷來看,牛頓基本上屬於中規中矩的學者(有一定的天分),高斯算得上是天賦異稟,但重要的是,兩位科學界巨人在有所成就之前始終是非常努力的。正所謂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即使天賦異稟依然付出常人所無法企及的努力。
03絕非天賦
一次偶然的機會,讀了一本《絕非天賦:智商、刻意練習與創造力的真相》。作者是斯科特· 考夫曼,耶魯大學博士,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
《絕非天賦》是考夫曼多年來對人類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堅實的研究基礎和自己在智力成就上的親身經歷證明,人們對傳統智力測量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絕非天賦》通過對最新的遺傳學和神經學的研究,同時結合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多種研究角度,以及對刻意練習、創造力等的剖析,最終揭示,智商分數並不能對人的一生蓋棺定論,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元的,動態的,是隨著人的心理發展而不斷進化的。
我這裡摘抄一部分書本的原文,這段原文作者提出了對天賦疑問。
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都需要才能。比如,瑪麗花了15 000個小時寫了一部暢銷小說,而約翰花了5 000個小時,兩人完成小說的時間存在明顯差異,是不是就可以說其中一人更配得上「天資聰慧」這個標籤呢?
此外,才能難道不是高度專業化的嗎?在一些領域,比如數學,可能需要更多數字推理方面的才能;而在其他一些領域,比如投擲飛鏢,則更依賴於運動技能的機械重複。甚至在同一領域內也會存在多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許弗蘭克靠他的低吟唱法在音樂上獲得了國際聲譽,而莎拉則以其高音唱響全球。雖然才能不同,但是兩人均在音樂領域取得了成功。
對於「練習」(practice),我也持同樣的懷疑態度。怎樣才能在卡內基音樂廳進行表演?最經典而常見的答案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但是從來沒有人會發問: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什麼人?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們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擁有很高的智商、優秀的音樂才能或者很強的內驅力。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些沒有必需技能的人已經被排除在競爭之外了。如果我們僅僅去研究這個特殊人群,並發現能力並不能將偉大和平凡區分開來,那麼我們能否真的得出結論:能力對音樂天才的開發沒有作用?
也許一切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包括練習的決心。但是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所有這些基因都在與周遭環境不斷地進行交互作用。不會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或完全一樣的經歷。那我們如何才能搞清楚基因對於成就的作用呢?
書中作者首先對智力做了一個全新定義,它是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是追尋個人目標過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動態互動。智力有兩個根本特點,多元化和動態化。然後作者站在現代腦科學的基礎上對刻意練習能夠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做了說明,智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提升的。
人類的智力,是一個交叉的複雜的課題,會牽涉到很多學科,比如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等等。作者借用了發展心理學的視角,認為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元的,動態的,是隨著人的心理發展而不斷進化的。實際上,這反映了更深層次的觀念變化,說明現代社會更加尊重個體差異,支持每個人更積極、更主動地發展個人才能。
04總結:讓天賦自由
讓我們引用TED演講人肯·羅賓遜在《讓天賦自由》書中的幾句話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吧。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天賦是一種定義自我潛能的不同方法,它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都不同,但天賦本身確實萬變不離其宗的,天賦就是天生能力和個人熱情的結合。
天賦是每個人專屬的禮物。只要動身,永遠都不會晚。
不管是「天賦論」還是「絕非天賦」,聰明的付出努力都是必要的,願每個人都發現自己的天賦,喚醒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