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努力?-決定成功的主要因素

2020-12-06 宸溪老爸

決定一個人的成功或者有所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是天賦?還是後天的努力?前段時間與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朋友談到西方教育和國內教育的一些差異,提到在西方教育並沒有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偏向個人的天賦能力,自然發展;而國內教育更多的是強調要努力,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夠向成功的更進一步。朋友更傾向於天賦論,我對此有些疑惑,所以查閱了資料和書籍,並對此作了一些分析。

僅表達個人觀點,限於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一家之談僅供參考。

01名詞解釋:天賦

天賦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tiān fù。指天資,資質;也指生來具有的,稟受於天的。前蜀 貫休 《堯銘》:「君既天賦,相亦天錫。」天賦的英文常用單詞是:Gifted,主要用作形容詞、動詞,作形容詞時意為「有天賦的;有才華的」。作動詞時意為「給予」。從Gift字面意思上來也可以理解天賦是一份禮物,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與生俱來。

02天賦論

《大辭海》心理學卷對天賦論的定義如下:天賦論(nativism) 亦譯「先天論」。主張個體的認識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理論。在心理學中以遺傳決定論為代表,即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由先天的遺傳決定,環境和教育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具體到不同問題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1)知覺能力天賦論,認為個體的時間與空間知覺能力是生而具有的,即非後天習得;(2)智力天賦論,認為智力的高低是由遺傳決定的;(3)語言天賦論,認為語言能力是遺傳的,人生來就具有語言獲得的能力。

天賦至上主要的論據:

《王者榮耀》裡李白的一句臺詞:「努力有用的話,還要天才幹什麼?」代表了很多人對天賦的一種看法。為什麼牛頓被蘋果砸了可以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為何身體殘疾的霍金可以創造黑洞蒸發理論,因為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擁有比別人更高的天賦,天賦才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素。陳景潤解答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有的人窮其一生都沒有解答出來,那你能說其他人沒有陳景潤努力嗎?假如一個人是傻子、弱智,他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家嗎?數學王子高斯在他19歲的時候,利用一個晚上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牛頓都沒有解出來。難道你能說一個19歲的少年比同年代的所有人都努力嗎?那你還能說後天努力更重要嗎?愛迪生的原話:天才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把99%的後天努力與1%的先天天賦等同起來,不就更加論證了天賦的重要性了嗎以上論據來自網際網路,類似於辯論賽,我們不追究正確與否,辯論的本身並非證明孰對孰錯,而是辯論過程本身。

本人對天賦決定了這個人能夠到達的高度持謹慎支持態度,同時周邊也有不少朋友談到一些大的科學家的天賦如何如何,為了能夠相對準確的說明問題,鑑於嚴謹的態度從「百度百科」中查閱了一些具有天賦的科學家在有所成就之前的歷程。

牛頓: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1654年,牛頓進了離家有十幾公裡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 後來迫於生活困難,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 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5] 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克卜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 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 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而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閉了。在此後兩年裡,牛頓在家中繼續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年)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1687年7月5日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常簡稱作《原理》)。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

高斯:約翰·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德語: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 ,英語:Gauss,拉丁語: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畢業於Carolinum學院(現布倫瑞克工業大學)。@@ 高斯於1777年4月30日出生於不倫瑞克。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 小時候高斯家裡很窮,且他父親不認為學問有何用,但高斯依舊喜歡看書,話說在小時候,冬天吃完飯後他父親就會要他上床睡覺,以節省燃油,但當他上床睡覺時,他會將蕪菁的內部挖空,裡面塞入棉布卷,當成燈來使用,以繼續讀書。@@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元素幾何學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裡得幾何學。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 高斯的老師Bruettner與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認識到了高斯在數學上異乎尋常的天賦,同時Herzog C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對這個天才兒童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們從高斯14歲起便資助其學習與生活。這也使高斯能夠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學院(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前身)學習。18歲時,高斯轉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在他19歲時,第一個成功的證明了正十七邊形可以用尺規作圖

從以上兩個科學界牛人的經歷來看,牛頓基本上屬於中規中矩的學者(有一定的天分),高斯算得上是天賦異稟,但重要的是,兩位科學界巨人在有所成就之前始終是非常努力的。正所謂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即使天賦異稟依然付出常人所無法企及的努力。

03絕非天賦

一次偶然的機會,讀了一本《絕非天賦:智商、刻意練習與創造力的真相》。作者是斯科特· 考夫曼,耶魯大學博士,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

《絕非天賦》是考夫曼多年來對人類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堅實的研究基礎和自己在智力成就上的親身經歷證明,人們對傳統智力測量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絕非天賦》通過對最新的遺傳學和神經學的研究,同時結合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多種研究角度,以及對刻意練習、創造力等的剖析,最終揭示,智商分數並不能對人的一生蓋棺定論,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元的,動態的,是隨著人的心理發展而不斷進化的。

我這裡摘抄一部分書本的原文,這段原文作者提出了對天賦疑問。

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都需要才能。比如,瑪麗花了15 000個小時寫了一部暢銷小說,而約翰花了5 000個小時,兩人完成小說的時間存在明顯差異,是不是就可以說其中一人更配得上「天資聰慧」這個標籤呢?

此外,才能難道不是高度專業化的嗎?在一些領域,比如數學,可能需要更多數字推理方面的才能;而在其他一些領域,比如投擲飛鏢,則更依賴於運動技能的機械重複。甚至在同一領域內也會存在多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許弗蘭克靠他的低吟唱法在音樂上獲得了國際聲譽,而莎拉則以其高音唱響全球。雖然才能不同,但是兩人均在音樂領域取得了成功。

對於「練習」(practice),我也持同樣的懷疑態度。怎樣才能在卡內基音樂廳進行表演?最經典而常見的答案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但是從來沒有人會發問: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什麼人?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們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擁有很高的智商、優秀的音樂才能或者很強的內驅力。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些沒有必需技能的人已經被排除在競爭之外了。如果我們僅僅去研究這個特殊人群,並發現能力並不能將偉大和平凡區分開來,那麼我們能否真的得出結論:能力對音樂天才的開發沒有作用?

也許一切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包括練習的決心。但是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所有這些基因都在與周遭環境不斷地進行交互作用。不會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或完全一樣的經歷。那我們如何才能搞清楚基因對於成就的作用呢?

書中作者首先對智力做了一個全新定義,它是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是追尋個人目標過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動態互動。智力有兩個根本特點,多元化和動態化。然後作者站在現代腦科學的基礎上對刻意練習能夠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做了說明,智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提升的。

人類的智力,是一個交叉的複雜的課題,會牽涉到很多學科,比如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等等。作者借用了發展心理學的視角,認為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元的,動態的,是隨著人的心理發展而不斷進化的。實際上,這反映了更深層次的觀念變化,說明現代社會更加尊重個體差異,支持每個人更積極、更主動地發展個人才能。

04總結:讓天賦自由

讓我們引用TED演講人肯·羅賓遜在《讓天賦自由》書中的幾句話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吧。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天賦是一種定義自我潛能的不同方法,它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都不同,但天賦本身確實萬變不離其宗的,天賦就是天生能力和個人熱情的結合。

天賦是每個人專屬的禮物。只要動身,永遠都不會晚。

不管是「天賦論」還是「絕非天賦」,聰明的付出努力都是必要的,願每個人都發現自己的天賦,喚醒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

相關焦點

  • 章子怡稱「沒有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是誰給她的勇氣?
    近日,章子怡做客《我就是演員3》,節目中,由於盛一倫飾演《香蜜》中旭鳳角色表現不佳,身為導師的章子怡批評得非常直接,她稱演員是一個有門檻的職業,盛一倫沒有天賦,發出了「沒有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這一觀點引起網友熱議。
  • 《NewMan》專訪歐歐:天賦決定下限,努力才能更強
    這些都能為比賽提供幫助,讓選手可以有更好的發揮,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個人對於職業的態度。歐歐直言,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完成,比如CFS、WCG等等,更渴望的當然是能夠取得國際賽事的最高榮譽。
  • 巴特:布蘭登-威廉士很有天賦,他能成功全憑自己的努力
    巴特表示,威廉士一直都很努力,所以自己對於威廉士本賽季取得的進步並不感到驚訝。尼基-巴特提到:「布蘭登-威廉士表現得很出色,他的決心、他的努力程度令人感到驚訝,他之前從青年隊晉升到了一線隊,而他現在已經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輪換後衛。」
  • 心理學:天賦能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嗎——如何發展自己的偽天賦能力
    其次,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相信自己有天賦,從此他都將以天賦為自己成就的核心標尺,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鼓勵他的——取得成功後注意不到自己的長處以備下次保持,失敗後不反思吸取教訓反而怨天尤人,說是自己天賦不夠,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才嗎?
  • 究竟是靠天賦還是努力?
    曾經和無數的家長、朋友、同事討論過這個問題,學習成績究竟什麼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有人會說智商,也有人說努力,還有人說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當然還有極端的朋友就說完全是補課拓展的結果。爭論一休,辯論一歇,似乎誰也不能把誰說服,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專家,都能夠舉出活生生的例子出來。
  • 天時地利人和 你覺得哪個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
    都說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那麼,這裡面的哪個因素才是最終決定你最終能獲得成功的因素呢?時代不同,我們對這一句話理解也應該不同,要是在三國時候,這一句話的三點應該是不分先後的,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天時。
  • 章子怡:沒有天賦的努力毫無意義的,網友:請收起你的優越感
    一個演員能否成為一個人氣高熱度高的明星,不是單憑著一張臉或者一部戲就能成功的。需要機遇和自身努力等等,大多數成功演員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努力和無數次的失敗。就在前兩日,章子怡參加的綜藝《我就是演員》,因為在節目裡面說的一番言論而登上了熱搜。曾經因為出演網劇《太子妃升職記》而大火的男主盛一倫,在節目中的演技遭到了各位評委的指責。
  • 如果沒有天賦,還要不要努力?
    接著章子怡告訴盛一倫:「從事藝術工作是需要有天賦的,沒有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一句比一句狠,一句比一句扎心。根本不夠,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東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從本能的發揮到達理性的創造。」事實就是這樣,絕大部分人連他們「相對有天賦」的領域都沒找到,就開始討論努力重要還是天賦重要,最後得出個「連努力都是天賦的一種」的結論,然後開始唉聲嘆氣放棄努力。
  • 天賦才是決定一個人的上限,怎樣找到自己的天賦
    但天賦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挖掘,天賦能力也會退化,泯然眾人。要找到自身的天賦,首先得明確自身獨特的才能和愛好。但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找到天賦呢?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對自身能力的範圍認知有限。因為沒有經過天賦的發現和對能力的刻意練習,在工作與生活中,對自身能力的運用不足,甚至從來沒有有意識的運用到自已的天賦能力。
  • 「跑步天賦」由哪些基因天生就決定了?
    文/申奧 編輯/711 圖/網絡想要成為一名馬拉松精英選手,刻苦的訓練、嚴格的飲食控制和頂尖的教練都是必不可少,但是,還有一些與後天訓練無關的因素,決定了你的上限。其次,天賦或許早已將精英選手和業餘選手區分開。也就是說,基普喬格和其他馬拉松精英選手可能天生就擁有一套有利的基因組合,可以更好地適應長跑的需要。在體育運動中,「先天與後天」的爭論由來已久。
  • 沒有天賦的努力毫無意義?章子怡,你忘本了!
    天賦和努力,或者說,天賦和勤奮哪個重要?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99%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可這世間的天才太少,一個人想要成功,勤奮是最為重要的,你可以沒有天賦,但不能沒有努力,或許你的成就不會比那些擁有天賦的人高,但也一定可以成功!
  • 小櫻天賦一般,後期卻能與鳴佐並肩作戰?主要是因為它的變化
    首先,小櫻的天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差勁。與鳴人和佐助相比,小櫻的確不怎麼樣。但如果與同齡人相比,小櫻還是很出色的。實際上在岸本原來的設定當中,小櫻身負千手一族的血脈。可是後來岸本為了強調小櫻的努力,凸顯人物的光輝,去掉了這些設定。畢竟對於岸本來說,吃書是日常操作。
  • 《戰略》五力模型與成功關鍵因素
    成功關鍵因素成功關鍵因素(KSF) 是指公司在特定市場獲得盈利必須擁有的技能和資產(產業和市場層次的特徵)。成功關鍵因素所涉及的是那些每一個產業成員所必須擅長的東西,或者說公司要取得競爭和財務成功所必須集中精力搞好的一些因素。成功關鍵因素是企業取得產業成功的前提條件。
  • 《演員請就位》章子怡:沒有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
    12月20日,在昨晚播出的《我就是演員》中看完盛一倫、張楠的表演後,章子怡表示演員應該要演適合自己的角色,強調表演是需要天賦的,沒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演員要演適合自己的,發揮自己長處。記得小陶虹說過的那句「你要有天賦你就要百分百的努力,沒有天賦建議轉行。」還想起郭麒麟一次採訪說,努力過後還是很爛,那作為觀眾我只想罵你。很現實也很殘酷,天賦決定不了自己的上限。但是努力比起不努力,總歸有所不一樣。
  • 《天賦異稟》第二季:五大因素決定劇情走向
    《天賦異稟》第一季完結已有段時間,該劇高開低走,結尾再度爬坡,劇情轉入新的階段,留足了懸念和期待。一、X戰警系列中的角色不會現身《天賦異稟》說是X戰警系列衍生品,畢竟不是X戰警的電視劇版,相通的元素是變種人,時間線和背景借用X戰警消失後,以及一些角色之間潛在的聯繫,除此之外,這部劇完全是獨立的。
  • 大神數十年的潛心鑽研,天才少年一次就成功:努力的意義在哪?
    而森川葵往往能夠在一次練習都沒有的情況下,初次上手就成功完成了大師級的挑戰,像是劍玉協會的會長十幾年才練出來的,森川葵只是第一次嘗試就成功了。 02努力和天賦哪一個更重要?
  • 學音樂,不要抱怨天賦不夠,那只是你不想努力的藉口!
    因為她知道,她已經差別人很大一截了,要使勁努力才能追上一點。她的努力最終也收穫到了成功的果實,沒過多久,她就已經可以彈《月光》了!雖然也許手上的技術肯定不如童子功來的紮實,可是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努力也讓她收穫到了她想得到的最好的成果。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從這句話理解,我們會不會認為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為他佔了百分之九十九。以前老師也經常說這句話,叫我們要好好努力。不過其實也很有道理,你努力了,就算成不了天才,也能比一般的人厲害,比一般的人出色。其實,努力是可以改變的,但天賦是改變不了的。也就是說,就算你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你沒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賦你也成不了天才。反之,如果你有百分之一的天賦,但是你不努力也成不了天才。
  • 章子怡直言表演需要天賦,沒天賦努力毫無意義,網友:殘忍卻真實
    #章子怡沒有天賦的努力毫無意義在點評臺上表演完畢的演員時,章子怡討論起天賦對於一名演員的重要性,認為從事藝術工作需要自帶一定的天賦才可以,沒有天賦的話,努力是沒有意義的。並且章子怡在節目中坦言,自己上學時非常用功練習舞蹈,但依舊比不上有天賦的同學,在舞蹈這個方面,感覺自己不論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和有天賦的同學相抗衡。
  • 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為孩子教育發愁的時候,不如先看看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一個因素是遺傳,它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當然,它並不能預訂或者決定人的發展。遺傳是具有可塑性的,隨著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