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芯覺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新國漫研究所第77期
一個行業的重新崛起和發展,會讓原有的經典產品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這時我們總愛在這類產品前面加上一個「新」字,比如「新國貨」。
ACGx的這個欄目「新國漫研究所」也是基於二次元行業在中國的迅速崛起為基礎,以每季一部國漫作品為選題,分析它們在內容、產業鏈上的概況。
本期,我們關注的是《芯覺》。
由中影年年、Bilibili和優酷共同出品,中影年年製作的3D原創動畫《芯覺》,自10月13日開始在Bilibili和優酷共同播出。目前在B站已經播出前4集動畫,獲得了400萬播放量和上千人給出平均5.4分。在優酷上,《芯覺》的熱度約3400,而同期播出的《秦時明月6滄海橫流》熱度高達5800。在這兩個播放平臺上,《芯覺》的熱度都不高。
這部原創動畫在動畫觀眾中的評價到底怎麼樣?B站動畫觀眾的熱評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四線敘事,沒有重點。」
「出場角色太多,純粹靠人物互動來突出人設,反派沒有存在感。」
「劇情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多餘又拖沓。」
「東方世界+賽博朋克的世界觀,除了有絢麗的色彩,高科技的想像和日常生活並不搭調。」
「好多角色的臉模都是在中影年年其他動畫裡用過的,這世界觀蒸汽朋克、現代未來都不是,把各種動畫裡的熱門玩意兒湊一堆,簡直就是個『縫合怪』,缺乏誠意。」
「還是在劇情上多下功夫吧,別把時間全浪費在人物造型上」……
《芯覺》人設、劇情、世界觀設定等方方面面清一色的負面評論,在今年B站國產網絡動畫區裡很少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芯覺》和製作公司中影年年其他爆款作品《少年歌行》《元龍》差距較大,而觀眾對其抱有較高期望所致。
當我們根據網上各種公開信息,粗略剖析一下《芯覺》的製作經歷,或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這部原創動畫從人物到劇情都讓觀眾難以接受。
2017年夏季,在中影年年聯合出品且承制的動畫《血色蒼穹》定檔發布會上,民國武俠風的原創動畫《烏鴉會》和新派武俠風改編動畫《少年歌行》皆已經進入中期製作的消息被公開。實際上,《芯覺》正是《烏鴉會》的更名動畫。
而後,《少年歌行》和今年上線的改編動畫《元龍》相繼獲得認可,這提升了觀眾對中影年年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然而在《元龍》之後上線的《芯覺》,卻沒能延續中影年年的品牌價值及其在動畫製作方面的優勢,交出了一份令觀眾不滿意的答卷。
從網絡上目前還能搜到的《烏鴉會》新聞來看,動畫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民國,講述的是記者發現了神秘組織「烏鴉會」,以及揭開組織背後謎底的故事。根據當時公布的PV,這部動畫出現了幫派、槍戰等情節,其故事主線或許與幫派之爭有關。
而今,我們在《芯覺》裡或多或少能見到曾在《烏鴉會》PV裡登場的重要角色。動畫不僅更名,題材也從民國時期幫派槍戰更替為「東方賽博朋克」世界觀的異能戰鬥,也有網友猜測和近幾年來國產網絡動畫審核收緊有一定關係。
同期和《烏鴉會》類似背景的動畫《畫江湖之換世門生》,上篇於2017年上線後次年便下線,預計2019年上線的下篇則從未播出過,或多或少能說明網友的猜測是空穴來風。為什麼總製作年限超過4年的《芯覺》,最終呈現出來的卻不如人意呢?
在知乎「如何評價國產動畫《芯覺》1-2集?」裡,動畫的製作總監付堃也解答了《芯覺》漫長的製作歷程對於這部動畫帶來的負面影響。
簡單總結一下,《芯覺》的整個製作時間跨越了《血色蒼穹》的製作到《元龍》完結。期間動畫經歷了更名,更改題材、人設、世界觀、風格和劇本,最大的問題是製作人員也在動畫製作期間被幾次更替。
由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動畫項目,製作年限又比較長,不同時期加入的製作人員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更加契合當下動畫觀眾觀看需求的新想法不斷被提出,最終導致了成品「像一個『縫合怪』」,劇情也不如人意。
拋開外部因素,這部動畫曲折的誕生過程,和它在市場裡的最終表現,也再次印證了「原創動畫不易」這個在動畫行業裡老生常談的問題。
製作原創動畫是絕大多數動畫人的從業理想之一。從動畫公司的角度來說,能夠擁有自己的原創動畫IP,在後續的衍生開發中能夠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同時能夠為公司獲得更好的營收和發展前景。
在2015年-2016年的國內動漫市場最受資本青睞的這段時間裡,原創動畫曾經是動畫公司融資方案裡的重頭。當時不少以代工遊戲視頻為主,且擁有一定技術優勢的老牌3D動畫公司,也對外公布過大量原創項目。
很快,《畫江湖》《凹凸世界》《超神學院》《墓王之王》《納米核心》《少年錦衣衛》等一批3D動畫出現在網絡上,吸引了動畫觀眾的目光。今天,其中仍在更新的作品,在技術、劇情方面都有著明顯進步,而那些曇花一現的3D動畫作品,或者囿於創作者講故事的能力有限,又或是資本撤走,最終也只能成為國產網絡動畫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記號。
相較於技術人才濟濟的3D動畫領域,2D動畫行業的境遇還要悽慘不少。
近年來出現的爆款2D動畫,如《羅小黑戰記》《刺客伍六七》《霧山五行》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製作周期非常長,這正是產能極低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2D動畫製作人才匱乏,甚至主要創作者不得不一人身兼數職。
在這些作品的Staff表裡,導演又做編劇,又做美術設計,有的還要做角色配音,甚至配樂填詞——這些帶有創作者非常明顯個人風格的動畫,是在原創2D動畫天生缺乏市場關注度的前提條件下誕生的,儘管產出過程非常艱辛,但是最終作品卻能在國產動畫市場裡迎來爆發,這證明了中國國內不乏有能力的2D動畫創作者。
不過,中國的動畫市場僅靠一些有才華的動畫創作者顯然是不夠的。不管是3D還是2D,一部合格的原創動畫,不僅需要足夠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還需要工業化的內容生產體系,來實現分工合作,同時保證生產效率。
「工業化內容生產體系」這個口號在國內動漫領域喊了好幾年,真正要實現這個目標,卻不是動畫公司開幾個培訓班,通過幾部作品的歷練培養出動畫人就能實現的。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在製作人才、資源整理能力、運營推廣等方面,通過一體化的項目運作,實現有效的分工合作。
特別是生產體系裡的劇本統籌這一塊,這是原創動畫裡最容易出現的短板。《芯覺》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製作總監付堃曾在知乎上寫到「原創的氛圍是活躍的,有人希望動畫是簡單的、純粹的;又有人希望動畫能夠擁有獨立的視角和不同的思考。」這正是由於多名故事創作者之間統籌不到位,最終才導致了動畫的劇情漏洞百出。
不像改編作品有原著內容作為架構支撐,在動畫觀眾的記憶中,海內外動畫市場裡原創動畫的劇本事故比比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動畫行業才存在的問題,在真人影視劇領域,原創劇爛尾崩盤的情況比比皆是,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權力的遊戲》最終季,同時國內近期幾部高口碑的原創懸疑劇的劇情也存在高開低走的問題。
成熟的動畫內容市場的標誌,就是改編和原創作品皆能夠吸引觀眾,同時實現其應有價值。而原創動畫的發展,需要行業和觀眾給予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