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穀子的不解情緣——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劉金榮
看到今年試驗田裡的穀子品相,劉金榮(右)十分高興
「能夠和2000多名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一起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這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我只有更加勤勤懇懇地工作,培育出更好的穀子品種、幫助農民朋友增收,才對得起黨和國家授予我的榮譽。」11月25日,返安第二天,劉金榮就一如往常來到安陽市農科院穀子研究所實驗室,對今年試驗田裡種植的穀子品種進行鑑評。
雖年過半百,榮譽無數,但劉金榮依舊堅守初心,帶領一群年輕人往返於實驗室與試驗田之間,在穀子新品種的選育和栽培技術上一次次尋求新突破。
立志要做農業科學家
1963年出生的劉金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即使如今生活富足,但最令他沉醉的依然是穀子的香味。
「從小我就夢想著像《朝陽溝》裡說的那樣,要當一名農業科學家。」劉金榮說。雖然當年十幾歲的劉金榮對農業科學家的理解還不太準確,但高考時,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在志願一欄寫下了「河南農學院」。因為立志要當科學家,大學期間,他絲毫不敢放鬆,一頭鑽進專業知識裡。1984年,大學畢業的劉金榮被分配到安陽市農科院的前身——濮陽市農科所,當上了「職業農民」。回老家時,家鄉有人調侃:「上不上大學,你還不都是一個農民?」話雖這麼說,但大家心裡都明白,劉金榮這個「農民」可不一般。
「剛工作時,我從事穀子銹病防治技術研究。」劉金榮告訴記者。那時候,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的「豫谷1號」唯一的缺點是易感銹病。作為「植保醫生」,劉金榮整天蹲在大田裡給穀子「看病」,經過多年研究,他攻克了穀子銹病防治技術難題,因此還獲得省星火獎三等獎。
「穀子在中國種植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哺育作物。但長期以來,我國的穀子品種一般只適宜一定區域種植,一個品種的種植規模也就是上百萬畝。」劉金榮說。他一直希望能夠培育出更好的品種,讓這樣一種古老農作物能一直哺育我們的中華兒女。
2002年,劉金榮在市農科院領導的支持下,開始專攻穀子育種。由於是植物保護專業畢業,育種知識相對缺乏,他就重新學習,買書籍、向老專家請教,不斷在實驗室和試驗田之間往返。就這樣,劉金榮用很短的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名育種科學家。
把穀子試驗田搬進大棚
穀子育種不僅耗費人力、物力,還是個細緻活兒。「品種選育要優質、高產、廣適、多抗,其中優質是第一位的。」說起穀子育種,劉金榮興致勃勃地拿出辦公室柜子裡一束約45釐米長的谷穗說,「為了得到這樣的優質品種,我們要經過多次試驗,從一代一代的穀子中挑選最優的,培育一個新品種最快也要5年時間。」
劉金榮痴迷於穀子新品種選育。二十多年來,每年冬季,他都要像候鳥一樣飛往海南三亞,去大田中培育良種。2009年10月,劉金榮看到我市菜農用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後突發奇想:「為啥我們不利用溫棚加速培育良種呢?」於是,劉金榮把穀子種進了大棚,搞起了試驗田。當初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參考,也沒有其他經驗可借鑑,劉金榮和他的科研團隊一邊試驗一邊改良。經過幾代種子的選種、雜交、育種,「豫谷18」開始試驗,它成功解決了國內優質穀子品種區域種植適應性及高產的矛盾,較好地解決了穀子的抗倒性、抗病性、抗旱性等問題。「豫谷18」叫響全國,不僅使安陽品牌出了彩,也使安陽市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成為全國穀子研究的領頭羊。
如今,「豫谷18」及衍生品種佔全國穀子種植面積的30%、河南穀子種植面積的80%、安陽穀子種植面積的90%以上,每年推廣面積約20萬公頃,增產穀子1.02億公斤。
為育種播下「人才種子」
劉金榮用一粒種子提升我國的穀子品質。為培育優秀的良種,他幾十年如一日,以實驗室和試驗田為家,用汗水澆灌穀苗。穀子在土地上碩果纍纍,劉金榮帶領的科研團隊也人才濟濟。如今,他在潛心鑽研穀子遺傳育種的同時,也為國內育種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種子」。
劉金榮帶領的團隊是河南省穀子育種創新團隊。穀子團隊取得的成果不僅在省內,而且在全國穀子育種行業也居領先水平。該團隊取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農業部一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穀子團隊獲得首屆「風鵬行動·種業功臣」項目資助,這也是國家穀子糜子產業體系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團隊。
「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劉金榮說。他希望在未來,可以帶領更多年輕人投身穀子育種研究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安陽日報》記者 李慧 文/圖
【來源:安陽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