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獨自等待 (2005)
這種卡司陣容,如今的國產片真是很難見到了。夏雨拍本片時29歲,仍是濃濃的少年感;李冰冰那時已32歲,蘋果肌還和花季少女一樣飽滿。
本以為這個愛情故事會有個俗套但眾望所歸的結局,但是沒有,她還是上了那輛南下的火車,他也沒有多說一句挽留的話。那個人,那段青春,就真的悄悄溜走了。
電影裡很多小彩蛋很妙!伍仕賢是電影感非常好的導演,裡面有很多對電影形式的把玩,敘事上也絕不枯燥,也因此衝淡了直男感給人帶來的不適,反而會覺得是可以一笑置之的天真男孩氣。
「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這句經典臺詞便是出自這裡。
2、志明與春嬌 (2010)
彭浩翔對於男女的心理,都把握的非常細緻。愛情角力裡面表面的平靜淡定下的暗湧,清楚明了。
只要有男和女,只要有愛情,只要有欲望,只要會去愛,男和女的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
這部電影的格局很小,就像所有彭浩翔的其他電影一樣。從「抽菸」而出發,這個點選得非常的自然。
不過這並不值得驚奇,彭浩翔電影一貫的特點就是起飛總是很平穩,而在降落的時候,卻難免總有顛簸。
但是《志明與春嬌》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的雜訊,這種處理的精巧簡直不像是一部香港電影該有的素質。整個觀影過程,如果要說個人的體驗,我覺得更類似於觀看賈森·傑特曼的《在雲端》。
3、北京遇上西雅圖 (2013)
本片的細節處理很到位。比如剛開始湯唯用倍兒地道的京片子把吳秀波噴得抬不起頭,此時吳秀波裡面穿著的是實驗室或者做手術才穿的那種藍色手術衣暗示Frank的職業(細心如你發現了嗎)。
然後那紐約的女警被佳佳內心所想的告白打動後用更接地氣的東北口音教其如何處理好後媽與孩子的關係。
還有用各種奢華的場景來反襯佳佳回國後心靈的丟失,以及在勞斯萊斯中看到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暗示佳佳對Frank的思念,為「分手是因為我的心已經不在你這兒了」這句話做鋪墊。此外佳佳獨自一人修水管來表現單親媽媽的獨立,暗示她內心的蛻變已經成功。
4、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11)
電影中有一處對白讓人記憶深刻,五個都喜歡過女主角的男孩們,在女孩的婚禮上說:「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要真心祝福他們永遠幸福快樂,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像我們這種背後放箭的,才是真愛。」然而,當女孩挽著丈夫的肩膀,在紅地毯上走過,笑意盈盈,甜蜜滿足時,男孩對自己說:「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我相信這大概就是真愛吧。即便在這個物慾橫流、虛假齷齪的世界中,這樣的愛,也一定存在。
5、我的少女時代 (2015)
對比大陸的青春片,沒有了狗血的墮胎,卻還原了我與你都有的小回憶,細節拿捏很到位,演員選得好完全不矯揉造作。
如果說《那些年》還原了每一個男生的初戀,《我的少女時代》毫無疑問還原了每一個懷春少女青春路上的男神和刻骨銘心的初戀。就像《初戀那件小事》,明明是一件件小事,因為真實,所以美好。
臺灣拍這類青春題材,總是又芭樂又戳人,從俗套中開出花種出洋蔥來,剝溼你的眼睛,也剝溼你又硬又軟的心。
青春片就該這樣子,讓你想起那年也曾開心淋過雨。哪怕青春那麼短,懷念那麼長。
6、失戀33天 (2011)
《失戀33天》 嚴格的來說是中國第一部高票房的小成本電影。根據中國電影商業運作的模式,這部片子應該是200-300萬的票房,可是2個星期以後票房是2億,而且這是在幾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相同檔期上映的。
在充斥著狗血大片的內地電影市場上,《失戀33天》就是一盤肉絲炒大白菜。
大白菜雖然普通,但關鍵在於你是怎麼炒出來的,並且在食客們嘗夠了速凍型扣肉、死後冷凍過得海魚之後,精心炒制的大白菜就顯得那麼的美味。
誰也不是上帝,能憑空創造出一種新的食材,所以再好的電影總是逃不脫一些「俗」的橋段,對細節的關注程度就決定了最後成果的高度,是讓觀眾笑笑就過,還是會時常回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