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燕雲臺》簡介時,很多觀眾已經將其自動歸類於大女主劇,並按照對這類劇的慣常標準去審視它,也給了一些比較苛刻的評價。
但對於原著作者兼編劇蔣勝男來說,她對《燕雲臺》這部劇還是比較認可的。
她希望大家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多看幾集,不要急著給它下定義,而無法好好享受一部好劇。
編劇 蔣勝男
女主人設沒問題
大數據指導反而讓前三集鋪墊不足
《燕雲臺》中蕭燕燕前期是活潑外向並有些莽撞的少女,給家裡闖過很多禍,也被男主英雄救美過。
這在很多觀眾眼裡是俗套的,認為女主太不懂事,遇到困難只會靠男性角色搭救,所以不受歡迎。
對此,蔣勝男反問道,「非得每個所謂的大女主一出場就是精明睿智的嗎?人物開場即結局的故事有必要拍幾十集嗎?」
她覺得這樣的蕭燕燕反而是符合歷史的,「她出生在遼國貴族家庭,她媽媽是公主,她爸是宰相,三個女兒裡她最小,你覺得她會活在被害妄想症步步驚心的環境裡嗎?」
被愛包裹長大的蕭燕燕少不更事很正常,從正常的人物成長邏輯來看,蔣勝男覺得人不經過事是無法成長的。
「我記得有個臺詞是,胡輦說在燕燕年輕的時候把她該闖的禍闖了,該吃的苦都吃了,她每一次都會有長進,她做錯的事情下次一定不會再錯的。」
同時,這正是蕭燕燕被耶律賢喜歡的原因,「她是一個能量特別足的人,才能讓極度缺愛的耶律賢特別想抓住她。」
性格莽撞並不代表蕭燕燕是愚蠢的,相反,她少女時期顯示出的政治智慧也是讓韓德讓和耶律賢刮目相看的理由。
比如為述律太后正名並以她為榜樣,引得耶律賢等人反思此前遼國漢化失敗的原因,是否是步子邁得太大。
正因為有了這種對政治的敏感度,當後面劇情進展到遼國政權移交到耶律賢和蕭燕燕手中時,遼國漢化的改革才能有序進行。
至於開頭幾集女主不幸落馬,男主英雄救美等俗套劇情,和部分看起來喊口號式的現代化臺詞,蔣勝男也很無奈。
「燕燕的馬誤闖法場,韓德讓及時趕到相救,原劇本是有,但現在調整了以後導致該有的鋪墊全沒了,反而導致大家不喜歡。」
《燕雲臺》原本有50集,播出時改成了48集,在整體劇情不變的情況下,勢必導致節奏更快或某些劇情銜接不暢。
蔣勝男認為,這是由大數據指導下的「生死7分鐘,黃金前3集」理論流行所導致的。
大數據指導下,很多集數較長的劇會在前三集調快劇情節奏,以求讓觀眾在最短時間內「進入正片」。
反而因此有可能打亂一些戲的敘述節奏。
「人生還長著呢,劇還長著呢,你就用七分鐘把脖子給掐了。現在都往這上面使勁,導致前三集不是從劇出發,不是從人物出發,最後越往這方面使勁,越在前三集垮塌。這是整體導向性的問題。」
某種程度上,《燕雲臺》的前幾集就是向大數據妥協的產物。
蔣勝男希望觀眾能給這部劇和演員們多一點耐心。
「不要急躁地先貼了標籤,就慢慢地看下去,我覺得經過幾場磨合以後,大概到四五集、五六集,基本上大家都會很認可這個戲的呈現和演員的表現。」
《燕雲臺》不是大女主劇
歷史上的蕭太后就是英君明主
蔣勝男不想給《燕雲臺》簡單粗暴地歸到哪個類別或貼上什麼標籤,儘管這樣會更利於傳播擴散,所以她也不覺得這是部套路化的大女主劇。
「其實我是以一個女主角的有趣故事,想讓人家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定位還是更接近歷史傳奇劇吧。」
而對於先入為主給這部劇貼標籤的人,蔣勝男認為這並非普通觀眾的看劇思維。
「觀眾不會給一個現象,一定要先套一個理論和概念才說話,那是寫評論的人的慣常思維,觀眾只會說在這裡頭哪個人物對我的人生是有影響的,哪個故事感動了我。」
面對現在的豆瓣評分,她也不知道應該怎麼看,有人告訴她「後面有很奇怪的東西存在」,但這背後原因太複雜了,蔣勝男不想去想那麼多。
「娛樂圈我也不懂」。
如今小說和劇都已面世,評論見仁見智,她看得很開,「我又不是人民幣,不見得人人都喜歡。」
事實上,蔣勝男自己是非常反感市場上流行的「大女主劇」的劇情套路的,認為很多宣傳自己是大女主的劇是在誤導觀眾。
「現在所謂的大女主劇,很多都不是大女主,只是給貼了個標籤,可能出了一兩部大女主劇,然後很多瑪麗蘇小說馬上改頭換面說自己是大女主劇,到最後觀眾就無從判斷了。」
她覺得,判斷一部戲是不是大女主劇,要看女主的精神是不是獨立的,是不是在世界上有所作為,裡面的價值觀是不是能給人以啟發。
在創作《燕雲臺》的時候,蔣勝男一直想的是,要和市面上流行的同類小說不一樣,如果讀者考據的話,要保證「每一個大情節點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不能胡編亂造。
而歷史上,蕭太后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
「蕭太后歷史上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史書上的記載是這樣子的,包括《楊家將》裡的蕭太后也是一個英君名主。」
蕭太后真正被當成反派,是在清朝時期,「民間演繹大概在清代的時候,有傳播反清的思想,那又不能直接說反清,就把遼給拉過來做(替身)。」
「央視的歷史紀錄片,也是把她表現為和平的人物傾向,因為歷史上澶淵之盟奠定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而且整個事情發起是更偏向於是蕭太后主動促進的。」
對於很多觀眾質疑這部劇是給蕭太后翻案,把楊家將當反派,蔣勝男說:「我在寫小說的時候更多想去呈現多元歷史形態,但是一個文學作品的受眾和影視作品的受眾不一樣,所以我們已經規避了一些事。」
「但這依然會被人拿出來當話題,甚至看都不看,就說這是把楊家將當反派,其實我們這個故事裡根本沒有楊家將,很多人可能以訛傳訛了。」
多元化,是蔣勝男一直想表達和提倡的東西,「因為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故事,更接近於一朝家天下的感覺,基本上重點的矛盾就是君臣之間的鬥爭,然後清官鬥貪官,忠臣鬥奸臣。」
但看得多了,她漸漸明白,「在大時代面前,沒有絕對的正確,而是每一個人都在大時代面前碰撞,各種思想的碰撞。這不只是對當下,甚至對將來也是有用的。因為整個社會受文化教育的水平提升了,我們思維的多元性提升了。」
《燕雲臺》創作之初蔣勝男想探討的,就是在多元化意識形態下,去理解另一個文化形態中的人,達到更善意的交流和共贏。
蕭燕燕掌權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兩性關係需要雙方共同探索
《燕雲臺》講述的是蕭燕燕的一生,她從青蔥少女,最終成為一位手握重權的明主,這樣的成長故事是很多大女主劇的共性。
比如《武媚娘傳奇》《錦繡未央》,再加上開頭蕭燕燕几次闖禍都被男主救下,因此有觀眾質疑《燕雲臺》和其他劇裡的大女主沒什麼不同,都是靠男人完成所謂宏圖霸業的瑪麗蘇劇。
蔣勝男覺得,這其實可以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解釋。
「那麼多男人,這麼多文臣武將為什麼服你一個女人,圖你長得好看?圖你善良?圖你美麗可愛傻白甜?」
「我覺得這很荒唐,他們也是要做事業的人好吧?為什麼圖你,就是覺得在你身上能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瑪麗蘇和真正的獨立女性思想的作品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你能不能把這個事解釋明白了。」
「韓德讓幫蕭燕燕是因為他想遼推進漢化,《羋月傳》裡樗裡疾那麼不喜歡羋月,最後還得幫她,為什麼?因為她能夠實現大秦的強大。能幹的臣子輔佐一個主君,與個人情感因素關係不大,更側重於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
以前有採訪也問過她類似的問題,說古代這些女性是不是都通過身體上位的。
蔣勝男開玩笑反駁:「我說你這麼說那古代絕大多數帝王都是靠子宮上位了,這就不講理了是吧?因為他生在他媽肚子裡,所以他能當皇帝。為什麼歷史上很多女政治家是某個人的妻子或母親,因為那時候制度上不允許女性獨立擁有政治權力。那些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本身就有過人之處。」
在兩性關係上,她認為,「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不是性別問題,而是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
蔣勝男的作品裡有很強烈的女性獨立思想,這和她本身的經歷不無相關,她是家裡的小女兒,上面有兩個姐姐,外婆和奶奶都希望她媽媽再生個兒子,「她就說我不生了,就叫勝男,就這樣。」
她的母親也是位非常獨立的女性,是她所在的海島有史以來第一個考上中學走出去的人,好在爸爸思想也很開明,說自己要娶的是一個志同道合的愛人,而不是一個圍著鍋臺轉的舊式婦女。
他欣賞她媽媽的點也正在於此,「所以我爸願意為了她去承擔更多家務活。」
她看到的正面典型是兩性之間互相尊重,彼此成就。
她認為現在的兩性相處模式是需要讓所有人共同去探索的,她也無法下定義。
不知唐嫣懷孕,以為她為戲增肥
大場面摳圖很逼真,反而沒被看出來
蔣勝男雖是原著作者和編劇,但她在完成劇本後,自己的任務就告一段落了,對後面選角和拍攝過問不多,她覺得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分內的事。
「我覺得每一個演員都很努力、很認真,我們的男主角曾經真的是從馬上摔下來差點被馬踩到,第二天又上馬繼續。但不是訓練有素的演員,劇組也不敢讓騎真馬,萬一摔到了整個劇組就停下不能拍了。我去的幾次,看到女主角都在現場,大熱的天女主角幾層衣服幾十斤的盔甲穿著,真的非常熱。我當時去探班的時候,唐嫣就說蔣老師真羨慕你,你這衣服真涼快。」
她那時候並不知道唐嫣已經懷孕了,「真的不知道,也沒看出來,因為之前我聽到的就是唐嫣為了這個戲增肥了。」
她也覺得《燕雲臺》女主蕭燕燕是北方人,身材單薄反而不像蕭太后。
而且蔣勝男透露,唐嫣在現場都是實景拍攝,「很多打鬥動作都是自己做的。」
一部戲的拍攝製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這是每個劇組都有的,只是其他的沒有人拿著這個東西一幀一幀的去放大,還要給它畫個圈標記,誰看劇是這麼看的呀。」
「我是覺得某些評論太吹毛求疵了,不是每一個演員都十項全能,要騎馬就得騎真馬,要下水就得下真水,不然要特效部門幹嘛?我覺得這個要求有一點過於苛刻了。」
在特效上,從整體劇集來看,蔣勝男覺得大場景的製作都沒掉鏈子。
「黑山事變那一場是真摳圖的,結果一點都沒被看出來,那是大夏天,背後是綠幕,要拍黑山大雪,結果拍出來那麼壯觀。」
她覺得影視劇本身是一個遺憾的藝術,小說出版了,如果有錯別字還可以在再版的時候更正,但影視劇做不到。
《燕雲臺》播出後,蔣勝男對這部劇是基本滿意和欣賞的,「不管是演員演繹還是導演、服化道,其實大部分都呈現得挺好,甚至有一部分是超出我預期的。中間有一些其他的七七八八的事情,可能是一個大劇要負荷的東西,或者說受各方面左右的東西,不在誰的身上。」
對《燕雲臺》的收視率,她覺得不錯,很感謝劇組全體演職員的付出。
但對於自己的作品,她更期待有人看劇後能真正去走進那段歷史,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宋遼夏全景,而非從演義和段子中了解。
一直以來,蔣勝男給自己的定位是歷史科普作家,希望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讓大家了解陌生的歷史。
如果《燕雲臺》能做到讓人去下單買一系列遼國歷史相關的書籍,那她就很滿足了,畢竟對那個時代的討論並不多。
「我也願意迎合大眾審美的口味去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把故事寫得更有趣一點、更好玩一點,甚至做更接地氣一點的闡釋。」
(原標題:《燕雲臺》作者回應差評:某些評論太吹毛求疵)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