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劇場版:為什麼中日口碑差異巨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哆啦A夢》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即使不喜歡動漫的朋友,我相信對於這個角色也是非常熟悉的,並且《哆啦A夢》也是日漫劇場版在國內上映,為數不多的,曾經獲得過不錯成績的作品,但不可否定的是,《哆啦A夢》劇場版,我們國內和隔壁日本的口碑差異卻是巨大的,例如《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甚至是《大雄的恐龍》等等,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那麼究竟是什麼問題導致的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下這個話題。
《伴我同行》的高峰
我前面提到《哆啦A夢》劇場版是日漫為數不多在國內獲得了不錯票房的作品,就是因為這部《伴我同行》。雖然這部作品在日本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這其實只是《哆啦A夢》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而已,在此之前,《哆啦A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鐵桿粉絲來說,這部劇場版甚至是因為3D的形式,導致很多人在觀賞的時候並不適應,但為什麼只有這部作品成功了呢?答案其實就是一點,那就是關於這部電影的主題,畢竟哆啦A夢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是很多人的童年,而這份「情懷」成就了這部劇場版。
我經常要強調的是,一部作品在商業的表現是否成功,從來都不是粉絲所支撐起來的,而是在於你能吸引多少路人走進電影院,而《伴我同行》主打童年和情懷,這種做法是非常聰明的,並且3D的形式也足夠新穎,這使得許多童年看過《機器貓》的朋友願意走進電影院去欣賞這部作品,而且這部作品從某種程度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了。而是我們所有人去尋找和回望自己的童年,所以說這部作品才能成功,原因就是在於更多路人願意去支持。
這些人可能早已經不看動漫,甚至有的人認為長大看動畫片是非常幼稚的事情,但因為「情懷」二字,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就像是《博人傳》電影在國內上映一樣,同樣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滿滿當當的電影院裡,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人甚至不知道一些角色的名字,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進來呢?他們顯然不是粉絲,可能是陪朋友,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她)雖然沒有追完火影,但卻有過說著佐助,卡卡西好帥的青春歲月,而一部優秀的作品也能夠恰到好處的讓觀眾感受到這份情懷,再加上不錯的宣發方式,所以能成功是必然的。
為何《哆啦A夢》其他劇場版口碑不好
有了前面的鋪墊,相信大家也就能理解了。《哆啦A夢》劇場版其實主題一直都是明快的,並且是童真童趣的,很多人喜歡也正是因為這種氛圍,在日本的成功也正是由於《哆啦A夢》從來沒有失去這種味道,但是對於國內的很多朋友來說,這種劇情未免就顯得過於童趣了。畢竟《哆啦A夢》對於很多人來說,不過就是小時候看的諸多動漫中的一種而已,鐵桿粉除外,《伴我同行》因為是3D的形式,會讓人有一種時間的距離感,想著小時候的《機器貓》還是那樣的,現在居然是這個樣子的,這種熟悉有陌生的感覺自然會引發觀眾的好奇心。
但對於其他劇場版來說,僅僅是2D的動畫形式也不會讓路人產生好奇心,再加上現如今能看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哆啦A夢》過於輕鬆的表達方式也會讓路人感覺有些不適合自己,舉個例子來說,實際上以電影《復仇者聯盟1》和特攝《奧特超銀河傳說》來說,其實主題都非常簡單,完全可以總結為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但為什麼後者往往會被貼上「幼稚」的標籤呢?其答案就是包裝和宣發,以及表演形式的問題,造成了這樣的差異性,其實《哆啦A夢》劇場版就是一個溫情的故事,老少皆宜合家歡式的電影。
這些作品的內核,本質上與我們所接觸到的許多溫情,合家歡式的作品沒有太大的區別,有的只是形式和劇情結構方面的不同,而日本因為其獨特的二次元文化,使得他們擁有了獨特的評價標準,只不過這種標準對於我們來說自然是有區別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造成了這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