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12月1日報導稱,印度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MARCOS)剛被部署到拉達克東部的班公湖地區。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消息人士還表示,從邊境衝突的第一天開始,印度空軍的Garud特種部隊和印度陸軍的Para(傘兵)特種部隊就已經被部署到該地區。如今,印度三軍特種部隊剛齊聚中印邊境。
自古以來,戰爭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依靠軍隊的人數優勢,實現「以強擊弱」,即使進入熱兵器的現代戰爭時代,人數在很多情況下依然有決定戰爭勝負的意義。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的武器裝備整體上弱於德國,因此蘇軍在很多戰役中完全依靠兵力優勢拖垮、耗死德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庫爾斯克會戰。在庫爾斯克會戰時期,蘇軍在兵員和裝備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贏得會戰,正是體現了「兵多力量大」的特點。包括在解放軍的戰史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一直是行軍打仗的基本原則,在抗戰時期,八路軍通常要集中3~4倍於日軍的兵力,才能夠發動對日寇的殲滅戰;抗美援朝時期,更是通常要集中一個軍,對抗美軍一個師,在長津湖戰役中,甚至集中了一個兵團3個軍的力量,但最終還是打成了擊潰戰,還沒能吃掉美軍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師。
然而,以1991年海灣戰爭為標誌,部隊人數的多少僅成為一個參考數字,而不再是決定戰爭勝負基本條件。自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總兵力對於伊拉克而言處於劣勢,但是聯軍卻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並以每天一個營的速度消滅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最終在42天之後就結束了整個戰爭。在後來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乾脆連地面部隊都沒有出動,僅僅是憑飛機轟炸,就讓這個曾經的巴爾幹強國徹底屈服,甚至主動把自己的總統送往海牙受審。
從以上實戰不難看出,現代戰爭,兵力已經不再是「優勢」,而信息力在決定戰爭勝負的過程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毛主席也說過,「馬克思主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些著名論斷用於軍隊建設同樣有效。在當前中印邊境西段,解放軍總共僅部署了約4萬人的部隊,而印度方面則部署了十多萬人,對我軍構成2:1以上的兵力優勢,如果依照二戰時期的觀點來看,印軍無疑是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印軍這點兵力,甚至根本不需要解放軍出手,老天爺自會叫印度人如何「做人」。
根據印度媒體自己的報導,印軍在高原地區總計部署10萬人的部隊,但是包括印度從美國、歐洲搜羅來的,帶著汗臭味的二手防寒服在內,印度總共也只湊到6萬套左右的防寒服,剩下至少有4萬人的部隊乾脆連冬裝都沒有,而拉達克地區目前的氣溫已經下降到-15℃左右,再過一個月還會下降到-40℃以下,設想一下,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沒有冬裝是一件多麼「酸爽」的事情。1950年入朝的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的戰鬥已經充分說明了冬裝的重要性,而長津湖戰役前後僅歷時十幾天,印度軍隊需要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熬過整個冬天,這意味著什麼,相信各位都明白。所以,無論印軍調何種部隊部署在拉達克,只要沒有足夠的冬裝,這些部隊就只有死路一條!而且拉達克和當年的長津湖還有很大差異,那就是拉達克地區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不但高寒,而且缺氧!其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50%左右,所以解放軍為了保障士兵們的健康,在所有的前方哨站都設立了保暖增氧方艙,戰士們在巡邏歸來後可以在方艙內吸氧,以保障身體健康。而印度方面至今壓根沒聽說過有「吸氧」這個操作。
不能否認,在印度軍隊中,確實存在少數的精銳部隊,在1988年馬爾地夫平叛中,印度三軍特種部隊就以無人陣亡的代價,在9個小時內就平息了馬爾地夫的叛亂,其作戰過程堪稱經典。但是少數精銳特種部隊的戰績並不能代表整個印度陸軍的技戰術水平,而且,極少數精銳部隊在廣闊的正面戰爭中,只有四個字:「獨木難支」。如今印軍確實把陸海空三軍所有的精銳部隊都調往了拉達克前線,印軍確實在沒有冬裝的情況下還強行在拉達克保持10萬大軍……這些舉動並非印軍取勝的條件,而恰恰是暴露印軍虛弱的本質。
如今解放軍已經在邊境地區大部分安裝了自動化監視系統,包括雷達、紅外監視器等多種晝夜合一的無人化監視裝置,這樣解放軍戰士們就可以大大減少通過人力巡查實際控制線(注意,中印之間並未正式劃定邊界,所以說「實際控制線」是比較準確的)的頻率,也為戰士們節省更多的體力,並保證每一位戰士的健康。而且,即使印軍真的在邊境挑起戰爭,所要面對的也不是解放軍的步兵,而是由彩虹、翼龍等無人機組成的空中打擊力量,印軍特種部隊在這種遠距離空地狙殺戰中沒有絲毫作用,相反只是為解放軍增加射擊的靶子。而且在陸軍方面,解放軍在二線部署的各種大口徑榴彈炮、火箭炮等武器足以在第一時間把整個印軍陣地變成火海,即使印軍挖地道躲避,後續殲-16戰鬥機投下的雷射制導鑽地彈也可以輕鬆把印軍連同他們的地道一起埋葬。
所以,奉勸印度一句:時代變了,好好活著,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