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東河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壓實工作責任,健全幫扶機制,落實扶貧政策,全力防返貧、控新貧、穩脫貧、促增收,不斷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成效。
疫情影響不容迴避,外出務工受阻,產品銷售遇難,硬任務能不能如期完成?
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信心。「我們有充足的政策和手段來克服疫情影響,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東河區扶貧開發服務中心主任王瓊說。
家住河東鎮壕賴溝村的郭文軍受疫情影響失業了,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扶貧幹部送來的就業合同讓他看到了希望。「新工作離家不遠,待遇也不錯,再也不用擔心返貧了!」郭文軍一臉興奮。
從春節開始,東河區人社局的扶貧幹部每天找信息、發公告、聯繫包車,成了貧困群眾和用工企業的「媒人」。他們表示:「一人就業全家就有了一份穩定收入,不能讓一個鄉親因疫返貧。」
扶貧幹部熱情似火、信心滿滿,離不開東河區的政策支持。為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東河區制定印發了《關於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貧困戶增收防返貧的八項措施》《東河區脫貧攻堅風險防控預警實施方案》等文件,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採取動態精準幫扶,號召廣大扶貧幹部實施扶上馬送一程服務,確保貧困群眾疫情期間不掉隊。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靠的是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的集思廣益、精準施策。
精準開方,千方百計促增收。為幫助貧困戶開闢增收渠道,東河區積極對接本土農業企業,與貧困戶籤訂農產品代銷三方協議,對生產的農副產品實行零利潤包銷。「種什麼、怎麼種,認購公司說了算,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了。」沙爾沁鎮沙一村籤訂三方協議的村民表示。
搭平臺促消費,解決扶貧產品銷售難。直播間裡,東河區市級道德模範孫兆永熱情地為本土產品做推廣。沙爾沁有機綠色蔬菜、海岱黑蒜系列產品、福康草原黃芪甘草、南星紅薯幹、由小子色拉油、正北方糖等地方特產一一亮相。這是共青團東河區委「團團帶你走進東河,東河青年為家鄉代言」系列直播活動。「3個小時換來208個訂單,853件商品共計3.6萬元的有效銷售額,接下來還有50場帶貨直播,老鄉的產品保證賣得『槓槓的』。」共青團東河區委書記黃曉明表示。
除了網絡直播帶貨,東河區還推出「網約東河」實地參觀推廣活動,新華社等各級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及網絡主播走進東河區,沙爾沁蔬菜產業園、古法釀造華唯酒莊、鄉村旅遊驛站將軍府,現在都成了網紅打卡地,在為老鄉的產品廣開銷路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鄉親們不再愁看病,就有精氣神幹出好日子!」沙爾沁鎮社會事務辦副主任趙樊昆信心滿滿,靠著「七個一」一站式醫療服務健康扶貧措施,鎮裡5戶因病致貧的鄉親全部實現脫貧。針對貧困人口因病致貧的實際,東河區修訂《幫扶貧困人口脫貧專項資金醫療救助實施細則》,實施「七個一」一站式醫療服務健康扶貧措施,簡化審批流程、優化服務方式、實施結對幫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95%,堅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東河區堅持把教育作為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抓手,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對有發展種植、養殖業意願的貧困戶,通過專家指導、技術培訓、訂單收購等方式,切實提高產量,實現持續增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崗位推薦、入職培訓等「一站式」服務,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充分利用現有資產收益項目,通過兌現資產收益分紅、低保救助等措施,確保穩定增收。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東河區廣大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正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記者 王舒通訊員 楊程宇
(包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