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十三五」期間
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之一
共有11.05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
53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
142個低收入村
分別佔全市總量的
27.1%、31.2%、25.9%
另外7個鎮街被納入
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片區
以及漣沭結合部片區重點幫扶
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那麼
漣水如何決戰脫貧攻堅?
如何決勝全面小康?
9月22日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題發布之漣水縣專題新聞發布會在淮安市行政中心會議中心召開。漣水縣委書記時勇作「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主題發布。淮安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孫清陽主持會議,漣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傑,副縣長李闊出席會議。來自中央和省市縣四級主流媒體以及網絡媒體、新媒體的40餘名記者參加會議。
時勇說
近年來,我縣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下足「繡花」功夫,提前一年基本完成「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任務,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取得了決定性成效,提前一年基本完成「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任務,連續兩年獲得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獎勵,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脫貧致富獎。
01
聚焦富民壯村,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1
產業發展更加壯大。實施村級光伏電站、農業特色產業化項目400餘個,打造了食用菌、中藥材、青蘆筍等一批特色產業名片;紮實推進園區「四級聯創」,先後建成百花園、百藥園、百菇園、百果園等農業示範園區30個;深入推進創業就業計劃,在全省率先引導農戶實施精準到戶項目,6000多戶低收入農戶實現創業增收致富。
扶貧機制更加健全。創新搭建「陽光扶貧超市」,同步開發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把各類項目、成功案例、技能培訓、政策服務等信息擺上「貨架」,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落實國家省市消費扶貧政策要求,放大「網際網路+」效應,不斷拓寬富民壯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1+N」產業扶貧機制,促進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戶「雙增收」。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片區行政村雙車道「四好公路」全覆蓋,開通農村公交43條;建成漣沭結合部片區旱改水工程,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農村河道疏浚整治等工程。
02
聚焦志智雙扶,讓內生動力強起來
1
建好組織強堡壘。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負責制,嚴格執行「一把手」負責制和縣鎮村「三級書記」抓扶貧制度,層層籤訂「軍令狀」。縣級層面選派扶貧書記(主任)駐村幫扶、組建「村書記顧問團」進行扶貧指導工作,每個鎮街選派1名扶貧專幹專職扶貧。
豐富技能增信心。選取育嬰員、母嬰護理、中式面點等市場需求大的熱門專業,紮實開展「免費技能培訓進鎮村」活動,幫助3000餘名群眾實現就業增收致富;組織年齡偏大、身體素質較差的「半勞力」「弱勞力」到家庭農場、扶貧產業基地,最大限度落實就業。
強化宣傳造氛圍。開展「扶貧政策進鎮村」宣講活動,推動扶貧政策應曉盡曉、應享盡享;開展扶貧事跡報告會,編排大型扶貧劇目,講好社會各界傾心相助、幫扶對象勵志脫貧故事。
03
守牢民生底線,讓脫貧底氣硬起來
1
高標準實施兜底救助。將符合民政救助條件的群眾全部納入低保五保救助;對不符合民政救助條件或臨時救助後基本生活仍有困難的低收入農戶,實行財政兜底救助,救助範圍由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擴大至所有農戶。
均衡化實施義務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實施學校建設項目70個;全力完善「免、補、貸、防」的多元化教育資助和防控體系,確保貧困學生「上得起學」「上好學」。
多層次健全醫保體系。構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村民醫療互助、住院費用兜底六級醫療保障體系,對低收入農戶醫保繳費進行全額補助,縣內住院自付費用超過10%部分由縣財政兜底,最大限度降低因病支出費用。
下一步,漣水縣將按照脫貧攻堅「掃尾、鞏固、銜接、探路」的工作要求,聚焦短板弱項,精準靶向發力,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01全面補齊短板弱項
圍繞脫貧攻堅「四個不摘」責任落實、「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等重點,在全縣開展一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問題大排查,建立問題清單,實行對帳銷號,切實做到真扶貧、穩增收。
02
做精做深扶貧產業
在現有青蘆筍、食用菌、中草藥、特色果蔬等產業扶貧項目基礎上,圍繞「一路一廊」產業發展規劃,聚焦現代農業種養殖園區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建設、休閒農業等新興業態發展方向,全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產業前景好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不斷增強產業扶貧支撐力。
03
健全完善長效機制
緊盯扶貧項目建設、運行中發生的各種風險,積極探索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扶貧產業高質高效方法路徑,持續加大「漣品匯」「漣農優品」等扶貧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廣力度,通過消費扶貧打通特色農產品供給側,擴大產業規模,促進穩定增收。
同時,全面監測臨貧、易貧及脫貧不穩定戶收入,設立兜底保障線和相對貧困監測線,在教育、醫療、意外風險等方面給予救助,築牢民生保障底線,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陽光扶貧超市』是漣水創新打造的扶貧載體,它是如何實現對貧困群體引富、幫富、致富作用的?」發布會上,提問交流環節剛一開始,新華日報社淮安分社記者就第一個提問。
時勇回答說,我縣依託淮安市陽光扶貧系統,創新打造了「陽光扶貧超市」,同時設立鎮街 「陽光扶貧窗口」、經濟薄弱村 「陽光扶貧工作室」,匯聚了全縣富民壯村成功案例100餘例,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直觀展示,整合了全縣110多個富民壯村項目、30多個技能培訓項目、300多種就業崗位、50多條政策服務等信息,截至目前,累計幫助2000餘名低收入農戶實施了精準到戶項目、3000餘名低收入農戶實現了就業增收、70個低收入村新上了壯村項目。同時還對接扶貧832平臺、省蘇寧易購扶貧館、市陽光扶貧網等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寬了我縣扶貧項目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超市在後扶貧時代更好地發揮富民惠民便民作用。
發布會現場,姜傑和李闊還分別圍繞「漣水如何通過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引領貧困群體增收」「漣水如何通過消費扶貧將貧困群體優質農副產品推向市場」「漣水如何探索扶貧長效機制」三個方面,回答了省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網和淮安日報等媒體記者的提問。
★部分照片來源於漣水縣攝影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