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馬斯克展示的
腦機接口設備
無線實時讀取豬腦信息的畫面嗎?
當時讓很多人嘖嘖驚奇!
這種仿佛科幻小說般的高新技術
已經離現實生活越來越近
國內首個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臨床中心
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
今天在滬宣布成立
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
「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
正式啟動
更多藥物治療無效的
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從中獲益
該中心將聚焦難治性抑鬱症、強迫症、帕金森病等臨床神經精神疾病的臨床研究和治療,開發相關腦機接口產品,建設我國自主化腦機接口和腦機融合系統平臺。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和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呂寶糧教授擔任中心共同主任。
■
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
簡而言之,就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既可以獲取人腦的信息,又可以對人腦施加影響。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認識人腦、研究神經精神疾病,並且通過腦機接口進行反饋治療。
國內首個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臨床中心選擇難治性抑鬱症作為首個臨床研究項目,來看一組數據-----
全球有至少3.5億人受到抑鬱症的困惱,每20人中就有1人首受抑鬱症困擾。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抗抑鬱藥物和認知治療,但仍然有20%的患者會出現「抗藥性」。
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介紹,像抑鬱症這類精神疾病,主要由於腦內神經環路功能紊亂引起,傳統藥物治療由於藥物分布在全身,很難集中到腦內。現在通過腦機接口開展物理治療,通過微創手術,將電極晶片植入腦內,用植入腦內的電極晶片直連神經環路,再通過電刺激進行神經調控治療。
孫伯民:「要用一個微創手術,把這個電極跟晶片通過立體定向的這個方法精準的植入到患者的跟抑鬱症相關的神經核團裡面去,然後我們用導線連接這個刺激器,儀器裡面主要是一些計算機晶片,還有充電電池。」
晶片植入人腦,並不意味著抑鬱症就直接被治癒了,孫伯民主任說,植入腦內的晶片具有神經信號記錄功能,可以將神經信號傳遞出來,醫生就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知道病人神經信號的變化,在抑鬱症狀即將表現出來之前,遠程啟動電刺激,也就是說在抑鬱症狀發作之前,將其扼殺在「搖籃裡」。
孫伯民:「我們有了這個腦機接口以後,在腦子裡面神經信號開始轉變的時候,計算機就會告訴我們,他這個腦子開始已經有這方面神經信號變化,馬上就開始啟動,給他相應的刺激治療,基本上把抑鬱的這個症狀就可以扼殺在搖籃裡面。」
實際上
我國在神經調控技術在治療抑鬱症方面
已經有第一代技術的探索
將電極晶片植入人腦
外在通過一臺遙控器
去進行神經信號調控
45歲的裝修工人潘先生就是這項技術的獲益者,他曾被抑鬱症困擾多年, 嘗試了藥物治療等方式但效果不佳。甚至一度喪失了勞動能力,而在家人眼裡,他就是懶,不想幹活,由此也有了家庭矛盾。於是在2017年,潘先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往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接受電極植入治療,他定期到醫院開展神經調控治療,目前治療已有3年左右,症狀得到緩解。他說,自己現在不再整天無精打採,沒有精神了,現在能夠生活自理、正常工作。
但第一代神經調控技術
醫生只能根據病人的主觀感受
使用遙控器進行調控
不能精準調節
腦機接口技術將改變這種現狀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即將應用的電極晶片與腦機接口神經起搏器(腦起搏器)已實現國產化,可在體內停留更久,從15年延長到25年,平時病人可以像用蘋果手機一樣隔著衣服給起搏器和晶片充電。
瑞金醫院孫伯民教授表示,目前,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難治性抑鬱症臨床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核,將面向社會招募18歲以上60歲以下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入組。未來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與成熟,將大大提高包括:抑鬱症、帕金森、強迫症、酒精依賴等疑難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