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閱經濟學發展歷史的話,每個歷史時期具備劃時代意義的經濟學者都是這個歷史過程的璀璨之明燈。他們的理論曾經照耀著世界經濟的走勢也將自己推到臺前。不過,也有些經濟學者的理論在歷經大浪淘沙之後才熠熠生輝。即人們對其思想的解讀並非存在於他在世的時刻,而是在其去世很長時間才重現撿拾起來。在這樣的例子中,哈耶克無疑就是其中一位。而其人生軌跡,尤其是思想脈絡更應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並沒有這樣一本詳細介紹其生平的書籍。所以,當《哈耶克傳》再版的時候就填補了這樣的空白,能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書籍理解這樣的人背後的思想軌跡。
作為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對自由市場的堅守以及對法治社會的擁護可謂始終如一。在其思想深處,儘管經歷著社會主義思潮的萌發,有著國家幹預思想的甚囂塵上。但是,其始終將自由市場秩序的維護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而這樣的堅守來源於其學院派的長期觀察結果。對自由市場的堅守用他在《法律、立法和自由》中的話說,那就是「現在每個人都在談論的、最終將使人類融為一個整體的、人人相互依賴的狀態,只能是市場秩序的產物,而不可能通過任何其他手段實現。」正是在這樣的基點上,他猶如一個自由市場的精靈一般,維護著其固有的體系,保持著其既定的信念。
每個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而這些代表作才是其傳世的根源。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約翰?梅?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這些都讓作者和作品融為一體不可分割。而對於哈耶克來說,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讓其走紅。而《自由憲章》和《致命的自負》更讓其思想光芒閃耀。可以說,一本甚至幾本著作都難以將哈耶克的思想包羅起來,因為其不僅涉及經濟領域,更是對哲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都頗有研究。而這也恰恰是人們對其思想進行解讀的難點所在,僅有一門知識難以了解其思想真諦。
自由、法治、市場,這些都是頻繁出現在哈耶克經典書籍裡的字眼。不難看出,作為市場經濟的堅定支持者,他同時也是法治社會的擁躉。因為在他的思想世界裡,市場的自由必然來源於法治的基礎,沒有法治基點的自由不會持久,沒有法治維繫的市場也不會繁榮。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人與人的關係唯有形成秩序才能有自由可言。只談自由,不談秩序,不是哈耶克;只談秩序,不談自由,同樣不是哈耶克。於是,從自由市場的維護到法治社會的擁躉到自由秩序的維護,這才是哈耶克的思想基本脈絡與原點。
其實,《哈耶克傳》早在2003年就出版過,歷經十年之後再次出版可見其不衰。同樣也說明對於哈耶克以及其思想來說,還有更多需要解讀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學術界的鄧正來值得一提,他有感於國內翻譯曲解哈耶克的地方甚多,於是專心於斯,將哈耶克的著作一本一本重新翻譯過來,讓國內讀者能夠近距離窺探這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心路歷程。而這次的再版更是難得的機遇,讓這位「自由的精靈和法治的擁躉」的面目變得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