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冰川的「前世今生」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0 澎湃新聞

珠峰冰川的「前世今生」

2020-12-09 1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宋宜 i自然全媒體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所處地區,由於氣候寒冷,多年積雪堆積形成自然冰體,這些冰體以錯落分布的高峰為中心,整體呈輻射狀分布,形成了中緯度地區特有的山地冰川。

喜馬拉雅山主脈大致呈東西向延伸,沿主脈南北兩側輻射狀展布許多條規模巨大的冰川,長度在10公裡以上的有18條。例如北坡的絨布冰川、康雄冰川以及南坡的孔布冰川等,這些大冰川與其他刃脊和衛峰上的多條中小型支冰川組成了雄偉的冰川群。此外,現代冰川還形成了許多奇特的景觀,例如受到許多探險家與攝影家們青睞的冰塔林。由於冰川各部分運動速度不同、融化溫度不同導致冰體密度的不同,使在冰川表面形成一些裂縫和裂隙,這些縱橫相間的裂隙如刻刀將冰川分割成一個個冰塊,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使得裂縫融化,慢慢地形成一個個聳立的冰塔。一座座高聳的冰塔似大自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矗立在冰川之間,形態萬千,神秘莫測。

喜馬拉雅山脈在第四紀發育有遠比現代冰川規模更龐大的山地冰川,這些冰川在重力等作用下能夠發生一定的運動。冰川運動賦予了冰川活力,使它所到之處留下許多景色奇麗的冰川地貌。

在珠穆朗瑪峰地區,冰鬥、角峰、冰川U形谷地、冰磧壟等冰川地貌屢見不鮮。冰川中凍結在底部的礫石在冰川運動過程中對周圍巖石會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冰川源頭和冰床的巖石被破壞並且隨冰川運動被帶走,使底部逐漸成為窪地。這種過程反覆進行,巖壁不斷被侵蝕後退,窪地逐漸擴大與加深,原來的小窪地被刨蝕成三面環山宛如圍椅狀的冰鬥。在珠穆朗瑪峰7800米的位置上的西庫姆冰鬥就是珠峰上「頗有名氣」的冰蝕地貌。平緩、寬廣的西庫姆冰鬥是登山隊員從東南坡登珠峰的首選上山路,但其中巨大的裂縫也為登山隊員增加不少阻礙。當冰鬥後壁不斷後退,由多個冰鬥包圍的山峰會形成尖金字塔形的山峰,即為角峰。珠穆朗瑪峰本身就是一座高出雪蝕冰鬥底部達300米的角峰。當冰川佔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後,由於冰川對底床和谷壁不斷進行拔蝕和磨蝕,谷地變直並加深、加寬,谷壁變陡,谷底變平,冰川過後遺留下的橫剖面變為「U」字形的山谷,即為冰川U型谷。冰川U型谷與常見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河谷不同,通常U型穀穀底更平且谷壁上留有冰川擦痕。

除了上述冰川的侵蝕作用,冰川在運動過程中還可以將所攜帶和搬運的碎屑在冰川消融區堆積下來,形成冰磧壟等冰川堆積地貌。例如在珠峰地區絨布河谷中就有典型的冰磧地貌發育,由於過去發生過多次冰期與間冰期的更替,絨布河谷也發育多期次的冰磧地貌,為珠峰地區冰期序列及冰磧地貌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如今,珠峰地區冰川編目以及遙感影像等資料顯示,隨著全球變暖趨勢日漸嚴峻,冰川正在逐漸分裂和消融。有研究表明,至2035年,珠峰南坡、北坡冰川面積將分別減少22%與18%。因此,保護環境,減緩全球變暖趨勢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博士]

原標題:《珠峰冰川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