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推進之下,外資投行紛紛加碼中國市場。秉承著「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的理念,中資券商的「出海記」更值得關注。
近年來,看好境外市場發展前景的券商逐漸增加,其國際化布局動作也日漸頻繁。根據中證協此前發布的2019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海通證券境外子公司佔比營收26.12%,位列行業首位。長期以來,海通國際證券更是保持了在中國香港中資證券機構中的龍頭地位。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專訪到海通證券總經理瞿秋平,詳細了解海通證券的國際化業務布局。瞿秋平向記者介紹,戰略引領、穩步前行是海通證券探索國際化的重要經驗。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海通證券將繼續保持紮根香港的戰略定力及做大做強的決心,堅定不移地走好「立足香港、輻射全球」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在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革、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外資控股券商在華加速設立等一系列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國證券行業也面臨著相當挑戰,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勢在必行。海外業務能否為「航母級券商」插上起飛的翅膀?又將如何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傳遞出中國聲音?
中資券商國際化路徑:深耕香港、突破歐美
資本市場三十年的發展史,同樣也是證券行業的發展史。回望中資券商的國際化旅程,可一直追溯至1992年。
早在1992年12月,萬國證券、中創和長江實業合作收購了香港大眾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股權,並將其更名為上海萬國(香港)證券,成為首家收購境外企業的證券公司,在香港首次邁出中資券商國際化的第一步。
而導致國內券商紛紛探索「出海」路徑的,還是在2006年利好政策的出臺。當年6月,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三籤署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創新試點類證券和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大批國內券商前往香港設立經營網點。截至2020年9月,在港運營的中資券商已超過30家。
香港作為國際化的橋頭堡,自然具備了天然優勢,是中資券商學習規則、積累經驗的首選之地。中資券商充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積極籌資,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香港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截至2020年9月,在港運營的中資券商已超過30家。其中,在港股上市的中資券商已有15家,除恆泰證券單獨在港上市之外,其他均為「A+H」上市公司。此外,國內券商的香港投行子公司單獨上市的也多達5家,分別為海通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申萬宏源香港、興證國際和西證國際。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資券商的海外業務不斷推進,自然也帶動了海外業務收入的增長。中證協數據顯示,近年來排名前十的券商境外子公司業務平均收入穩步上升。其中,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的境外收入佔比已連續四年超過20%。
中資券商境外子公司收入佔比行業前十平均值
在香港站穩腳跟之後,更多的頭部券商將視角放至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沿著「立足香港-輻射全球」的國際化發展路徑,推動國際化戰略發展。近年來業內較為有名的案例包括:
海通證券2010年收購大福證券、2014年-2015年收購Japaninvest和葡萄牙聖靈投資銀行100%股權;
中信證券2013年收購裡昂證券;
廣發證券2013年收購英國NCM期貨;
華泰證券2016年收購美國Assetmark公司;
銀河證券2018年收購馬來西亞聯昌集團證券業務;
……
海通證券「出海記」樣本
透視各家券商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來看,其打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而從實際效果來看,海通證券近年來的各項業務實踐特色相當明顯。
根據中證協此前發布的2019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海通證券境外業務實現收入89.93億元,佔比營收26.12%,位列行業首位。長期以來,海通國際證券更是保持了在中國香港中資證券機構中的龍頭地位,具有相當的市場影響力。
海通證券總經理瞿秋平表示,戰略引領、穩步前行是海通證券探索國際化的重要經驗。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海通證券將繼續保持紮根香港的戰略定力及做大做強的決心,堅定不移地走好「立足香港、輻射全球」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談及「立足亞太、輻射歐美」的口號,瞿秋平指出,海通證券在2002年就提出了這一全球化發展戰略。自2007年在港設立海通國際控股以來,海通證券境外業務從無到有,目前已形成了海通國際證券、海通恆信及海通銀行三大業務平臺,境外業務覆蓋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已初步具備提供跨境、跨市場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具體來看,海通證券國際化戰略的實施路徑,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以香港作為國際化的橋頭堡,海通證券於2010年和2014年成功收購香港大福證券和恆信租賃集團,深化在港的業務布局和擴展金融服務鏈條,為後續的國際化布局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2015年海通證券完成了對葡萄牙聖靈投資銀行的收購,並更名為海通銀行。通過收購,海通證券獲得了包括歐美、巴西在內的多國家或地區的金融業務牌照,搭建了向歐美發達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在多年耕耘之下,海通證券旗下併購產業均有優秀表現。例如,截至2019年底,海通國際證券總資產達到1563億港元,較2010年底收購完成之時增長接近13倍;2019年營業收入達到了82億港元,較2011年的營業收入增長超過7倍。
類似的,截至2019年底海通恆信總資產接近1000億元,較收購完成的2014年底增長超過3倍,營業收入接近73億元,較2015年增長接近2倍;海通恆信於2019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海通證券在香港聯交所的第三個上市平臺,也是國內首家上市的券商系融資租賃公司。
瞿秋平表示,隨著海通證券國際化布局的完善,集團的境內外協同和交流也不斷加深。當前,國際化的基因正不斷滲透到海通證券集團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在「把握國際規則能力、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高防範國際市場風險能力」方面都有明顯提升。
同時,瞿秋平也認為,中資券商面對複雜的境外市場環境,要採取循序漸進的發展策略。海通證券的國際化業務布局也遵循「穩」字當頭策略,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國際化要有耐心,每跨入陌生的市場一步,都要進行充分的戰略考慮和市場研究,審慎評估自身的財務、風險管控、人才儲備等綜合能力,才能最終逆水行舟、行穩致遠。
「出海」之路仍需砥礪前行
在歷經近30年的發展後,中資券商的國際化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與國際一流投行相比,無論是境外業務的深度(收入的國際化比例、以客戶為中心的複雜產品設計能力等),還是廣度(區域布局範圍、業務服務鏈條、金融產品的豐富性),都存在明顯差距。
目前,以高盛、摩根史坦利為代表的國際一流投行的海外業務已幾乎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海外收入佔比在2019年分別達到了40%和27%;而中資券商除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的海外收入佔比超過20%外,其餘投行海外收入佔比仍然較低,且大部分中資券商的海外布局仍局限在香港,既不大也不強,僅能滿足境內客戶的部分跨境業務需求。
不得不承認,中資券商國際化由於起步相對較晚,在發展初期,較難在集團層面實現資源的統一整合,特別是針對客戶需求調配各國家地區資源的能力不強,提供跨境類產品及服務水平也仍然較低。
另一方面,我國金融行業目前仍實行分業經營的模式,不同市場間相對分割、缺乏有效的互通機制,無法充分發揮混業經營在信息、協同、規模經濟等諸多方面潛在的優勢,也無法充分滿足客戶在不同業務領域、不同區域的全方位需求。
在當前形勢下,世界經濟格局正處於深刻變革時期,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外資控股券商在華加速設立。面對一系列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證券行業也面臨著相當挑戰。中資券商如何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代表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形象,成為業內關注的重要問題。
對此,瞿秋平認為,實現「客戶需求、政策、自身稟賦」三項共振是實施國際化的關鍵。「如果說中國投資銀行第一階段的國際化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現在已經是國際化第二階段,中國元素、科技賦能、政策支持是培育本土國際一流投行缺一不可的三塊基石。」
首先,服務「中國元素」、做好所在國業務,是提升跨境業務聯動的基礎和關鍵。中資券商應依託「中國元素」業務作為發展所在國業務的切入口,一方面加深對於所在國業務規則、市場環境、投資者等情況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所在國市場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通過「中國元素」項目為核心的「生態圈」延伸,進一步拓展與當地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的合作,打開所在國業務的發展空間。
為什麼要強調「中國元素」?瞿秋平進一步介紹,當前伴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而壯大的許多中資企業已不滿足於國內市場需求,而紛紛選擇出海拓展業務。同時,資產快速積累的機構及高淨值個人也逐步將目光從國內的投資品種拓展至更廣泛的跨境資產。聚焦「中國元素」,抓住與中國相關的客戶需求,採取客戶跟隨戰略,從自身優勢業務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客戶海外發展的痛點和短板,才是中資券商成功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第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科技引領國際化業務創新和助力跨境管控能力提升。中資券商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將境內和境外各單位的業務和管理流程整合到集團統一的平臺上,真正實現集團的全球化運營。藉助金融科技,中資券商開展海外所在國業務時需與本土投行體現出差異性;通過科技賦能,促進金融科技從支持業務的角色向引領業務的角色轉變。同時注意發揮金融科技在跨境管理及防範風險的核心功能,以創新理念開展國際化經營。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進一步推進中國投資銀行國際化。瞿秋平建議,應進一步放寬符合條件的中資券商境內外融資渠道,在公司債、增資擴股等傳統融資渠道方面降門檻、簡流程,同時建議監管機構對中資券商發行金融債提供政策支持。另外,也建議外匯管理機構給予部分符合條件的中資券商一定的集團年度專項外匯額度,通過專用外匯帳戶實施監控。
中資券商國際化之路已經走了28年,雖然卓有成效,但仍需夯實基礎、砥礪前行。瞿秋平指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各家券商需要統籌考慮客戶、市場和政策等因素,積極謀劃、勇於決策,要有先手棋意識,抓住逆周期投資的機會,進行前瞻性的戰略儲備,加強提升國際化業務能力,切實服務國家戰略,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原標題:《中資券商出海記之海通樣本:打造"中國"元素,堅持科技賦能,全球化戰略如何實現?來看三大驅動要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