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名將韓信,是歷史上公認的國士無雙,漢初三傑之一。很多人認為,漢朝的天下,有一半是韓信的功勞。
這話並非沒有道理,作為劉邦帳下第一謀臣,張良是決勝千裡的政治謀略家,策略計謀無雙,但領兵布陣,縱橫沙場,他顯然是不如軍事戰略家韓信的。
偉人毛主席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在那個各種勢力縱橫交錯的年代,平平庸庸的劉邦,單憑會拉攏人心,是打不敗西楚霸王的。其次,手上有兵馬還不行,沒有良將,難免會重蹈兵敗彭城的覆轍。
韓信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在沒有成名之前,韓信懷才不遇,寂寂無聞,受盡了白眼。他不但不為人所尊重,甚至還是個笑柄,如果沒有後來顯赫的功績,他的胯下之辱可能要背負上千年。
秦末漢初,從公元前209年到202年的8年時間裡,天下紛爭勢力此消彼長,故事情節富於戲劇性變化。佔據主場的次序依次是:上半場主角是項羽,中場是韓信,下半場是劉邦。
特別是楚漢爭霸期間,韓信的作用無人可以取代。他的選擇決定,就是這場爭霸勝負的關鍵所在,他倒向任何一邊,都會使戰局的天平發生傾斜。
懷才不遇的人一旦崛起有多厲害?在韓信的身上,印證了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地球!
這裡,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戰功就不一一細說,總之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來沒有過敗績,這點比項羽還牛。
3大優點
除去戰功,筆者從他的身上梳理了三個優點:
一是永不氣餒。韓信從年輕的時候就是有抱負和大志向的人,但他屢遭挫折,缺少機遇。
據史書記載,項羽生於公元前 232年,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韓信比項羽大一歲。相比項羽24歲成名,至巨鹿之戰名動天下,韓信在這段時間,只是項羽身邊的執戟郎,甚至還當過炊事兵。
轉投劉邦後,起初做了個治粟都尉,差點還因案牽連被處斬,命懸一線之際,他抓住時機為自己做了辯解,幸得留下性命。之後,他的推陳出新之法、軍事見解先後被夏侯嬰、蕭何等賞識,推薦給漢王劉邦。
不論是忍受屈辱,還是屢屢不得志,每一次,韓信都沒有氣餒,反而是經過諸多挫折和打擊之後,變得更沉穩老練。假如沒有這些歷練,以及和項羽近距離接觸,對項羽行事為人的熟悉,也不會有之後的遊刃有餘。
二是懂得感恩。楚漢爭霸之際,項羽與劉邦相持不下,項羽差人去遊說韓信聯合破劉,卻碰了一鼻子灰。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譏諷項羽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反過來肯定了劉邦對他的信任:「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這番對話,反映了韓信的鮮明立場,沒有被項羽的利誘拉攏而搖擺,是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為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期,他選擇堅定地站在劉邦一邊,最終幫助劉邦定鼎天下。
還有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就是「乞食漂母」。話說韓信功成名就後,找到了曾經分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黃金千斤,以報答當年漂母的賜飯之恩。
三是寬容大度。功成名就之後,韓信對曾經讓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不但沒有施以報復,還加以提拔,顯示了大度寬容的容人之量。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告訴身邊的將領們說:「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意思是說,當年韓信就是忍下了這份恥辱,激勵他成就了如今的功業,今天殺了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韓信在戰場上殺伐,下了戰場,他是心存善念的,有心懷天下的胸懷。由於他出身貧寒,受過很多苦,作為曾經社會底層的人,他深知民間疾苦,亂世生存的不易,充滿了對弱者的同情。
3大缺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韓信身上也有3點不可取之處:
一是好戰喜功。作為軍事將領,韓信是典型的好戰分子,喜歡窮兵黷武,甚至師出無名,一言不合就用武力徵服。
典型的例子是酈食其的死,就跟韓信的有很大關係。酈食其明明已經說服勸降,韓信還是進兵齊地,害得酈食其被齊王烹殺。
好戰之人,在戰爭時期,他的作用和貢獻無人可替,但真正恢復平靜,這類人因功勞甚大,往往會成為掌權者的心病,懷疑猜忌的對象。正如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把功臣誅殺得所剩寥寥無幾,歷史都是驚人相似。
顯然韓信也是這樣,自信自己的功勞,一度感到危機還有起兵作亂的想法。但他不知,好不容易天下太平,大家過上安穩的日子,誰還願意跟他去打仗?
二是狂妄自大。在楚漢爭霸時期,韓信擁兵自重,助劉邦打下天下後,他越發驕橫和自負,深陷過去的功勞簿上不能自拔。據《史記》記載,韓信常常稱病不上朝朝見天子。
這是韓信對時勢的錯誤判斷,但世局因時因地因人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仍用楚漢爭時擁兵自重的老一套方法,顯然是不合時宜。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功高蓋主的人,似乎都沒有好的結局。
這點,他就不如張良,功成身退,留名青史,還明智避開了爭權奪利的內鬥,不得善終的悲劇。
三是出賣朋友。項羽死後,韓信曾經的好友鍾離眛投奔於他,因彼時劉邦曾記恨此人,韓信動了殺機。
鍾離眛對他分析說:「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最後,鍾離眛留下了一句:「你不是個忠厚的人!」後,慷慨就死。
韓信以為殺了鍾離眛,就能讓劉邦不開罪於他,結果還是被劉邦擒拿,由楚王貶為淮陰侯。
相比鍾離眛,韓信出賣朋友不光彩的事,其小人行徑更是遠不如鍾離眛的氣概。最終的結局也正如鍾離眛所言:「你想逮捕我取悅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著死的。」
結束語:
從韓信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到出人頭地,最後名動天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勵志的人生,所謂功過是非自有定論,功是功,過是過,誰也不能抹掉。放到當下,我們應該學其精華,棄其糟粕,切記:失意時,努力向上,蟄伏待機;得意時,多想想失意之時,切莫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