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田野,一眼望不到盡頭;高高低低的田埂,勾勒出鄉村的輪廓;沿著平坦寬闊的通村公路,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段店鎮武聖村,這個因為古時建有一座關帝廟而得名的村落,如今因為發動村民念好「農」字經,做足「旅」文章,推動實現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目標。
武聖村俯瞰。記者 廖靖飛 李文晉 攝
「我自己灣裡哪能不出把力」水面棧道曲折、波光粼粼,岸邊樹木成行、綠草如茵……趙紅琴每天早上打開家門,一副「秀美村居圖」就會「撲面而來」。而在3個月前,撲面而來的卻是富營養化水質中特有的魚腥臭氣。
由於水質汙染,雜草叢生,武聖村陳獨屋灣當家塘被村民和遊客嫌棄了好一陣。8月22日,住在當家塘對面的趙紅琴和幾個村民一商量,決定徹底清理池塘。當他們到村裡表達這一想法後,村幹部表示支持。
56歲的趙紅琴把孫子託付給村民照看,第一個跳進齊胸深的水裡。「很臭!但是人家不住在這裡也來幫忙,我自己灣裡哪能不出把力!」說起當天的情景,趙紅琴覺得又好笑又自豪,「回去洗了四次澡還是臭。大家發現這樣割效率不高,最後還是請來挖機幫忙。」
「如何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家園,村民們最有發言權。」武聖村黨支部副書記楊新民說,只有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動群眾參與,才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武聖村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認真汲取群眾的智慧,逐步解決群眾關心的人居環境痛點、難點等問題。針對村莊規劃、項目申報、項目資金使用、建後管護等大事,武聖村都堅持邀請老黨員、老幹部、村民代表共同討論,積極採納幹部群眾的合理化建議。同時,該村推行民主議事制度,將村集體財務狀況等進行公開,請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讓群眾知曉美麗鄉村建設「為誰幹、誰做主、幹什麼、怎麼幹」。
「接下來,我們要著力打造陳方大小灣、陳獨屋、朱黃灣、黃瓦屋五個小組,將陳竹林灣作為美麗鄉村示範灣進行規劃建設,計劃兩年內新建村級衛生室及便民超市、安裝信息化電子平臺,使村內信息透明化,一點就知。」武聖村黨支部書記楊佑鵬說。
「婦女也能撐起基層治理半邊天」11月22日,陳彩玲例行體檢後被主治醫師告知恢復得很好。3年前身患重病後,這個在外打工一個頂倆的「鐵娘子」不得不停止勞作,回家靜養。
「當時醫生說居住環境對我身體恢復影響很大。村裡正在搞美麗鄉村建設,我出院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配合村裡把屋外面的廚房、廁所、雞舍全拆了。」不能繼續外出打工的陳彩玲成了精準扶貧對象,一邊在自家屋前栽花種樹搞綠化,一邊積極參加村裡的志願服務,「又建設了家鄉,又利於自己養生,一舉多得。」
幹了半輩子的活兒,閒也閒不住。陳彩玲病情穩定後就加入村裡的「阿嫂巡邏隊」,跟其他「阿嫂」一起,義務參與村級群防群治工作,走村串戶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醒村民增強安全意識,熱心幫助困難家庭,悉心維護公共衛生,「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滿足於家長裡短,婦女也能撐起基層治理半邊天。」
為強化社會綜合治理,打造平安武聖,村裡還設立了村綜合治理工作站、警務室、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三個專項辦公室,做到「小事不出灣,大事不出村」;全村範圍內安裝監控探頭數十個,主機顯示屏2臺,村內治安狀況明顯好轉,村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十個人有九個說這個村好。」陳彩玲為自己能對村莊有所貢獻而感到無比驕傲。
如今,在武聖村,各家各戶興起了庭院建設,栽花種草蔚然成風。村裡組建了鄉風文明理事會,對紅白事進行移風易俗文明倡導,鄉風文明建設宣傳欄、文化牆等隨處可見。村民們成立了陳家方楚劇團和武聖舞蹈隊,節假日全村齊上陣,舞龍燈、採蓮船、唱楚劇、跳廣場舞、辦球賽,群眾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抹牌賭博的少了,打架鬥毆的少了,該村連續2年獲評全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單位」,先後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我們也要回來建個盆景園」11月23日,寒風中夾著濛濛細雨,喻忠保在自家後院幹得熱火朝天。頭一天,他到旁邊的杏福農業生態園逛了逛,將自家竹林改造成盆景園的想法越發堅定。
今年71歲的喻忠保原是黃石市一名地質礦產高級工程師,年輕時滿世界飛,退休後想帶著老伴兒回老家段店鎮武聖村享享清福。
「去年底回來,原本打算過完年就走,沒想到住下後就不想走了。」疫情期間,喻忠保和老伴兒湯愛容住在村裡,受到鄰居們的關照,吃喝不愁;而住在黃石城區的親人們,整天宅在樓房裡,日常生活很不方便。「這裡場地開闊,村民好、空氣好、產業發展得好,我們也要回來建個盆景園,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武聖村地理位置優越,2013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引進7家苗圃花卉種植企業。以生態建設為前提,以適應市場為導向,採取建示範基地、樹典型等舉措,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由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這些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培訓,實行產業幫扶,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在改變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較大經濟效益。「一天工錢90元,一年收入3萬元,對這份工作我很滿意。」60多歲的韓端陽在春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了6年多,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讓她十分滿足。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實現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和諧統一』『綜合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三種手段』『充分利用山水資源、區位條件,促進生態振興』……武聖村是市委書記王立的聯繫點,他經常來村裡指導我們怎麼做。」該村黨支部書記楊佑鵬說,下一步,將以人居環境百日整治為契機,清理房前屋後存量垃圾;計劃投入50萬元實施亮化工程,維修、增補村灣路燈;投入60萬元配套建設旅遊設施,新建遊客集散中心、旅遊公廁,設置村灣標識、導遊圖,高標準打造名副其實的「國家旅遊名村」,打造水碧、天藍、地綠的和諧文明武聖。
記者手記:
說起村灣近幾年的變化,村民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他們會自豪地告訴你,鄉村變美麗,美景好空氣,自己身心受益,還吸引段店鎮周邊村民經常來遊玩,吸引眾多市內外的攝影愛好者、遊客前來觀光留影。武聖村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財氣。
武聖村村域面積5100畝,耕地總面積3800畝,共601戶2108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29人,貧困人口佔全村的0.6%,分4批穩定脫貧出列,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800元。近年來,該村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對全域綠色自然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生態農業資源進行系統規劃,不僅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而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面對美麗而富有活力的村莊,村民有信心過得更好。從漠不關心村子的大事小情,到積極主動配合村裡各項規定要求,如今,武聖村美了,不單美了模樣、美了荷包、美了心情,也美出了熱情、美出了鄉村文明新氣象。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廖靖飛 李文晉
【來源:鄂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