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村:農旅融合開啟美好生活

2020-12-16 瀟湘晨報

茫茫的田野,一眼望不到盡頭;高高低低的田埂,勾勒出鄉村的輪廓;沿著平坦寬闊的通村公路,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段店鎮武聖村,這個因為古時建有一座關帝廟而得名的村落,如今因為發動村民念好「農」字經,做足「旅」文章,推動實現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目標。

武聖村俯瞰。記者 廖靖飛 李文晉 攝

「我自己灣裡哪能不出把力」水面棧道曲折、波光粼粼,岸邊樹木成行、綠草如茵……趙紅琴每天早上打開家門,一副「秀美村居圖」就會「撲面而來」。而在3個月前,撲面而來的卻是富營養化水質中特有的魚腥臭氣。

由於水質汙染,雜草叢生,武聖村陳獨屋灣當家塘被村民和遊客嫌棄了好一陣。8月22日,住在當家塘對面的趙紅琴和幾個村民一商量,決定徹底清理池塘。當他們到村裡表達這一想法後,村幹部表示支持。

56歲的趙紅琴把孫子託付給村民照看,第一個跳進齊胸深的水裡。「很臭!但是人家不住在這裡也來幫忙,我自己灣裡哪能不出把力!」說起當天的情景,趙紅琴覺得又好笑又自豪,「回去洗了四次澡還是臭。大家發現這樣割效率不高,最後還是請來挖機幫忙。」

「如何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家園,村民們最有發言權。」武聖村黨支部副書記楊新民說,只有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動群眾參與,才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武聖村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認真汲取群眾的智慧,逐步解決群眾關心的人居環境痛點、難點等問題。針對村莊規劃、項目申報、項目資金使用、建後管護等大事,武聖村都堅持邀請老黨員、老幹部、村民代表共同討論,積極採納幹部群眾的合理化建議。同時,該村推行民主議事制度,將村集體財務狀況等進行公開,請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讓群眾知曉美麗鄉村建設「為誰幹、誰做主、幹什麼、怎麼幹」。

「接下來,我們要著力打造陳方大小灣、陳獨屋、朱黃灣、黃瓦屋五個小組,將陳竹林灣作為美麗鄉村示範灣進行規劃建設,計劃兩年內新建村級衛生室及便民超市、安裝信息化電子平臺,使村內信息透明化,一點就知。」武聖村黨支部書記楊佑鵬說。

「婦女也能撐起基層治理半邊天」11月22日,陳彩玲例行體檢後被主治醫師告知恢復得很好。3年前身患重病後,這個在外打工一個頂倆的「鐵娘子」不得不停止勞作,回家靜養。

「當時醫生說居住環境對我身體恢復影響很大。村裡正在搞美麗鄉村建設,我出院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配合村裡把屋外面的廚房、廁所、雞舍全拆了。」不能繼續外出打工的陳彩玲成了精準扶貧對象,一邊在自家屋前栽花種樹搞綠化,一邊積極參加村裡的志願服務,「又建設了家鄉,又利於自己養生,一舉多得。」

幹了半輩子的活兒,閒也閒不住。陳彩玲病情穩定後就加入村裡的「阿嫂巡邏隊」,跟其他「阿嫂」一起,義務參與村級群防群治工作,走村串戶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醒村民增強安全意識,熱心幫助困難家庭,悉心維護公共衛生,「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滿足於家長裡短,婦女也能撐起基層治理半邊天。」

為強化社會綜合治理,打造平安武聖,村裡還設立了村綜合治理工作站、警務室、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三個專項辦公室,做到「小事不出灣,大事不出村」;全村範圍內安裝監控探頭數十個,主機顯示屏2臺,村內治安狀況明顯好轉,村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十個人有九個說這個村好。」陳彩玲為自己能對村莊有所貢獻而感到無比驕傲。

如今,在武聖村,各家各戶興起了庭院建設,栽花種草蔚然成風。村裡組建了鄉風文明理事會,對紅白事進行移風易俗文明倡導,鄉風文明建設宣傳欄、文化牆等隨處可見。村民們成立了陳家方楚劇團和武聖舞蹈隊,節假日全村齊上陣,舞龍燈、採蓮船、唱楚劇、跳廣場舞、辦球賽,群眾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抹牌賭博的少了,打架鬥毆的少了,該村連續2年獲評全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單位」,先後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我們也要回來建個盆景園」11月23日,寒風中夾著濛濛細雨,喻忠保在自家後院幹得熱火朝天。頭一天,他到旁邊的杏福農業生態園逛了逛,將自家竹林改造成盆景園的想法越發堅定。

今年71歲的喻忠保原是黃石市一名地質礦產高級工程師,年輕時滿世界飛,退休後想帶著老伴兒回老家段店鎮武聖村享享清福。

「去年底回來,原本打算過完年就走,沒想到住下後就不想走了。」疫情期間,喻忠保和老伴兒湯愛容住在村裡,受到鄰居們的關照,吃喝不愁;而住在黃石城區的親人們,整天宅在樓房裡,日常生活很不方便。「這裡場地開闊,村民好、空氣好、產業發展得好,我們也要回來建個盆景園,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武聖村地理位置優越,2013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引進7家苗圃花卉種植企業。以生態建設為前提,以適應市場為導向,採取建示範基地、樹典型等舉措,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由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這些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培訓,實行產業幫扶,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在改變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較大經濟效益。「一天工錢90元,一年收入3萬元,對這份工作我很滿意。」60多歲的韓端陽在春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了6年多,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讓她十分滿足。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實現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和諧統一』『綜合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三種手段』『充分利用山水資源、區位條件,促進生態振興』……武聖村是市委書記王立的聯繫點,他經常來村裡指導我們怎麼做。」該村黨支部書記楊佑鵬說,下一步,將以人居環境百日整治為契機,清理房前屋後存量垃圾;計劃投入50萬元實施亮化工程,維修、增補村灣路燈;投入60萬元配套建設旅遊設施,新建遊客集散中心、旅遊公廁,設置村灣標識、導遊圖,高標準打造名副其實的「國家旅遊名村」,打造水碧、天藍、地綠的和諧文明武聖。

記者手記:

說起村灣近幾年的變化,村民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他們會自豪地告訴你,鄉村變美麗,美景好空氣,自己身心受益,還吸引段店鎮周邊村民經常來遊玩,吸引眾多市內外的攝影愛好者、遊客前來觀光留影。武聖村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財氣。

武聖村村域面積5100畝,耕地總面積3800畝,共601戶2108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29人,貧困人口佔全村的0.6%,分4批穩定脫貧出列,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800元。近年來,該村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對全域綠色自然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生態農業資源進行系統規劃,不僅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而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面對美麗而富有活力的村莊,村民有信心過得更好。從漠不關心村子的大事小情,到積極主動配合村裡各項規定要求,如今,武聖村美了,不單美了模樣、美了荷包、美了心情,也美出了熱情、美出了鄉村文明新氣象。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廖靖飛 李文晉

【來源:鄂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鎮江】丁莊村:農旅融合帶來甜蜜生活
    近年來,以方應明為代表的「葡二代」正在大力推進丁莊村葡萄產業與旅遊經濟融合發展,2019年丁莊村入選首屆江蘇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全村人均年收入4.12萬元,人均從旅遊業中獲得年收入1.2萬元;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村民在鄉村旅遊發展中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一幅「產業精美、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社會和美」的丁莊鄉村旅遊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 【脫貧攻堅 決勝小康】南溝:「三變」改革興業 農旅融合富民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展示我區決戰脫貧攻堅成效,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決勝小康》,今天來看第二集《南溝:「三變」改革興業 農旅融合富民》。南溝之美、產業之興、村民之富緣何?近年來,南溝村通過「三變」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資本,現代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各方優勢建設力量匯聚於此,讓南溝村迅速崛起,讓南溝人民生活幸福美好。
  • 龍坪舉辦「書記論壇」 支招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是龍坪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要守護好 「金山銀山」,發展農旅產業,打造鄉村旅遊,既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更要記得住鄉愁。金盆淌村黨支部書記張修才說。「農旅產業融合要配套完善農耕體驗、田園採摘、民俗體驗等休閒活動。
  • 資陽臨空經濟區首個農旅融合項目加快推進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楊顏銘)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好途徑。記者了解到,目前,資陽臨空經濟區首個農旅融合項目正加快推進中。項目效果圖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生態本底,今年以來,資陽臨空經濟區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圍繞服務配套機場和成都市場,緊盯農耕文化、藝術創意、休閒娛樂、民宿農莊體驗等新興消費業態,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示範點建設
  • 創意田園帶動農旅融合 朗橋村實現村民增收獨闢蹊徑
    近年來該村引進優質企業、打造特色花卉培育基地、創意休閒田園核心區,農旅融合帶動鄉村休閒旅遊,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成果。  初冬的清晨,總能見到朗橋村村民到村裡的特色花卉培育基地上班打卡(如圖),忙碌而充實,儘是「勞」有所樂的幸福模樣。
  • 臨空經濟區首個農旅融合項目開工 將打造資陽近郊露營度假勝地
    11月17日,位於資陽臨空經濟區臨江鎮的仁裡村(柳鋪村)農旅融合示範項目首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項目佔地約2平方公裡,總投資約6600萬元,將重點打造4000平方米醬園集市、2200平方米村民活動中心、10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等一批基礎設施,計劃工期180天。
  • 花卉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做農旅項目?
    那麼花卉企業如何順應趨勢,轉型升級打造以花卉為主題的農旅項目?跟著地道農旅地道君一起來了解下吧!一、五大困境困境一 沒有農旅相融合 現在一些花卉基地搞農旅融合,生產的是花卉,但體驗項目很多都和花卉不相干,並沒有圍繞花卉產業發展農旅融合業態,花卉生產與旅遊活動結合不緊密,甚至是看到其他項目做什麼產品火就複製了過來
  •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成投資高地 59位蘇商打卡「七彩曹山」
    徐婷 攝中新網常州11月20日電 (記者 唐娟)山林漸染、花海正絢、田園如歌……昔日的經濟薄弱村憑藉農旅融合發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江蘇溧陽市上興鎮曹山旅遊度假區的建設發展,不僅給村民們帶來了滾滾財源,更讓鄉村成為了投資高地。20日,「蘇商看曹山」活動啟動,來自江蘇省內的59位蘇商「打卡」曹山,尋找投資機會。
  • 推薦|陝西高陵:千畝綠地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啟「月光之旅」
    此次活動為期兩個月,以「千畝綠地,暢享一夏」為主線,圍繞「夜賞、夜食、夜購、夜宿」四大主題陸續推出6大板塊16項精彩活動,打造美食與娛樂一體,自然與人文共融的夏夜盛宴,體驗最具鄉村特色的「月光之旅」。近年來,西安高陵區馬家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草木種植業,草坪、苗木、花卉已成為村裡的關鍵致富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草坪之鄉」,「景田相依、農旅相生」的美好願景在高陵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 農旅融合新畫圖——下姜村蹲點記·產業篇
    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浩強說,現在村裡正鼓勵村民搞設施農業,要讓春筍冬出,畝均收入可達8000元到1萬元,比過去一根毛竹賣七八元強多了。  走農旅融合發展路  農戶有了多樣化的收入  時近中午,記者來到村裡的「鳳林農家樂」,掌柜姜東勤正在灶臺上忙活,等下有5桌客人要來吃飯……  整潔的農家小院裡,剛從後山茶園回家的父親姜海根在吃午飯。
  • 酉陽疊石花谷:生態扶貧與文化農旅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生態扶貧與文化農旅: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地  據悉,疊石花谷是在酉陽桃花源全域旅遊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酉陽縣委、縣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打造「全域桃花源、康養度假地」,將酉陽打造成一個鄉村旅遊勝地。
  • 「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籤了
    「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籤了 2020年03月20日 10:10:00來源:縉雲新聞網   浙江在線-縉雲新聞網3月19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施瑾 陶旭錢) 3月19日,縉雲縣溶江鄉通過浙江省臺辦扶貧對接與臺資企業上海意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署關於「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
  • 「農體旅」融合鋪開婺城山鄉富民路
    古村錯落其中,嫋嫋炊煙,升騰起溫情歲月,儼然一處健康生活棲息地、質樸的心靈故裡。  莘畈鄉位於婺城西南偏遠山區,一條湯莘公路直抵山鄉,兩行銀杏夾道,兩側草木豐盈。一條莘畈溪滔滔而下,娟秀而雋永。連續多年的「萬人毅行」活動讓山水莘畈成為眾人心中的「體旅聖地」。在此基礎上,莘畈鄉試水「黨建+生態農體旅」模式,循序孵化當地特色農業,發展假期夜經濟,並同步帶動山鄉百姓實現本地就業奔小康。
  • 牡丹故裡出新彩 農旅文商巧融合
    直播過程中,文旅精品薈環節的旅遊項目與文創產品特價秒殺成為一場「嗨購盛宴」,5.5折巴谷宿集房間、9.9元的愷之峰旅遊區和牡丹櫻花世界門票、1元秒殺莎仕莉純蛋糕和墊江石磨豆乾……網友們紛紛拼手速,搶購自己心儀的物品。   除了特價秒殺,直播間的實惠價格也讓人心動。
  • 黃巖:打造農旅結合綠色生態景點 天空之城成「網紅」
    今年,黃巖平田鄉借發展旅遊之機,打造農旅結合的綠色生態景點。海撥700多米的黃毛山茶場搖身變成網紅景點「天空之城」,受到遊客的青睞。   「天空之城」位於黃溪村黃毛山頂,佔地300餘畝。目前已建成配套遊步道、定製木屋,風車、茶田小亭、茶室等。
  • 廣州融創文旅城的365個日夜:融創華南的美好生活營造之道
    我們相信,歡樂一旦開啟,美好就會成為日常。而美好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與我們回望一路走來的365個夜晚2020年夏天,時值廣州融創文旅城一周年,按照分期、分批、錯峰原則,融創堇山酒店、融創茂,四大主題樂園已全面開放,這是目前華南文旅行業已復工項目中配套最全的文旅綜合體。
  • 陝西千陽縣:打造「網紅村」 農旅融合發展喚醒鄉村活力
    如今,走進雙廟塬村,家家戶戶院牆上塗畫著3D壁畫,休閒文化廣場、鄉村舞臺、農務稼穡展示廳等一應俱全,提升了鄉村面貌,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村裡還根據產業發展,建設了蘋果主題公園、百畝月季公園、菊花園、櫻花路、荷花池等,形成花海田園攝影基地。並結合鄉村旅遊,建設開心農場農事體驗基地、遊樂場、環村多人休閒自行車騎行等運動體驗項目,探索發展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 融合創新,構建主題宣傳的「能量場」——浙江衛視「美好中國」戰略...
    全新文旅融合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在傳遞文化之美、山水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時,啟動「還有詩和遠方好貨推薦」公益直播,節目原創視頻1226條,播放量破4億,破圈傳播為文旅產業復甦高效賦能,成為主題宣傳新物種。
  • 竹柯: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
    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都江堰副市級領導竹柯發表題為《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的演講。下面,我就都江堰市積極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作相關介紹。 都江堰市是一座山清水秀的生態之城,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面積37平方公裡,市域總人口80萬。
  • 義烏:推進城鄉融合 共享美好生活
    一條筆直的路,邊上是清澈的小河,走街串巷,兜兜轉轉,這裡見山,那裡望水,在義烏,美景處處的鄉村,與城市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鄉村已經成為「城市邊的後花園,都市裡的新農村」,城與鄉之間走向融合共生。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一直以來,義烏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脈絡保持著高度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