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碼科技圈最火的一樣產品,竟然不是一款手機,反而是蘋果剛剛發布沒多久的 M1 晶片,以及搭載它的 MacBook。
自打它出來,爭議就沒停過。
機哥看到一方面,很多人體驗過後,都覺得性能很強、速度很快、續航很長,甚至還能運行 iPhone 的 App。
於是直呼:「蘋果不講武德」、「英特爾牙膏廠耗子尾汁」。
但另一方面,M1 晶片的 MacBook 比起 Intel 晶片的 MacBook,可能會有一部分體驗上的缺失。
比如說不能刷 Windows 系統、不能插外置顯卡,而且某些特殊的專業領域需求還不能滿足,就覺得蘋果自研晶片,還遠遠不能取代英特爾。
反正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嘛~
機哥覺得,現在還是蘋果自己做電腦晶片的第一代產品,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是很正常的。就像當年初代 iPhone,雖然也是有跨時代的意義,但其實也是有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需要後面慢慢優化。
所以就目前的情況,咱們只需要看好常用的軟體,能不能在 M1 上面運行,再決定要不要剁手新 MacBook 吧。
只是機哥也觀察到另一件事,蘋果是在11月11日發布 M1 晶片的,至今也不過 12 天,卻已經有一大波軟體廠商跑出來說:「我們已經在適配 M1 晶片了。」
比如說,國內的有騰訊 QQ,甚至在蘋果發布會的前一天,已經推出了新版本適配。而 WPS、剪映等等,也在幾天之內發布了內測版。
而國外的開發者,適配的速度也不遜色。
像生產力軟體的巨頭 Adobe,已經給 Photoshop 推出了新的 Beta 版,來適配新 MacBook。畢竟 Adobe 也算是蘋果的好基友,適配快也很正常。
但是吼,一直以來蘋果的競爭對手:微軟,竟然也第一時間跑出來說:「我們要適配!」,這就非常神奇了。
比如說,幾乎每個人電腦都是必裝的 Office 三件套,微軟在蘋果發布會結束後的第二天,就已經推出支持 Apple Silicon 的 Office 2019 通用版本。
緊接著,最近風評十分好的微軟 Edge 瀏覽器,也宣布支持 M1 的版本「在做了,在做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Edge 瀏覽器可是微軟 Windows 系統的原生瀏覽器啊……
這還沒完,就連微軟的 Windows Defender,也宣布 macOS 版在12月會迎來重大更新,推出網絡保護功能。
沒錯,Windows Defender 也是 Windows 出廠自帶的殺毒軟體。就是它:
微軟旗下這些軟體的適配速度,真的超乎機哥的想像。
它們給機哥的感覺,就像是蘋果號令一出,就有千軍萬馬響應,而且拼了命想拿今年的「年度最佳開發者」大獎。
但是要知道,蘋果跟微軟作為幾十年的死對頭,這件事不符合邏輯啊。
甚至蘋果在 M1 發布會最後的彩蛋,還調侃了 Windows PC 筆記本。
所以機哥覺得很唏噓,難道蘋果對開發者的號召力真的那麼強嗎?還能把死對頭都調轉槍頭幫自己?
但是,機哥這裡要說但是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實際上,在基於 ARM 架構的處理器上面跑電腦系統,蘋果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也並不是第一個做出來的。
有一家大廠,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沒錯,機哥說的還是它:微軟。
微軟早在去年年尾,就已經發布了搭載 ARM 晶片並且可以運行 Windows 10 完整版的電腦。
理論上說,微軟比蘋果提前了那麼久來做,應該搶到先機才對,但現實狠狠打了微軟一臉。
機哥去看了一眼網友的看法,大都集中在性能不夠強、很多軟體沒有適配。
舉個例子吧,微軟這臺電腦運行的大部分軟體,都還只是 32 位的軟體。
連個 Photoshop 都不能跑……就更別提用像 PR 這些更加重型的生產力軟體了。
我還看到微軟自己都在官網,列了一大堆不能運行的軟體:
就……在官網這樣寫,很刺眼。
更雷人的是,機哥看到有人在知乎上吐槽,微軟出了一個 ARM 版的電腦,卻沒有出一個 ARM 版的開發工具。
相比起蘋果這次發布 M1 時的風光,提前一年布局的微軟,正如那句老話: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事實上,機哥也去琢磨了一下,發現微軟跟蘋果做這件事情的起跑線,其實差不多:
蘋果有給新晶片開發新的 macOS Big Sur 系統,微軟也有給新平臺做 ARM 版的 Windows 10 系統。
蘋果旗下有 iWork 三件套、Final Cut Pro 等生產力軟體,微軟除了 Office 三件套,還有 Visio 專業繪圖軟體等等。
……
還有很多方面,機哥就不一一對比了。
但可以看出,微軟跟蘋果的硬實力,不會相差特別遠,而且還搶跑了一整年,怎麼微軟就淪落至此呢?
背後的原因,想必是十分複雜的。
只不過機哥看到一個觀點,很值得分析一下。
那就是,微軟不願意放棄原本 X86 這個成熟的市場。畢竟現在 ARM 的電腦數量,跟 X86 比起來,根本不值得一提。
現在 X86 依舊能賺得盆滿缽滿,微軟自然就不會花那麼大的心思在 ARM 上面。
而微軟去年已經開始做了,說明微軟也看到了 ARM 的未來。也許說到底,還是懶?
這裡機哥不妨再舉一個例子。
剛好微軟今天宣布,明年將把安卓 App 移植到 ARM 版的 Windows 10 上。
微軟幹的這事,跟蘋果如出一轍。蘋果不也是把 iOS 的 App 移植到 M1 晶片的 macOS 上面嗎?
微軟今天宣布的這件事,恰好證明了它能做到,只是在過去 1 年裡,它沒去做。
機哥也替微軟感覺到捉急……
事實上,在科技圈的歷史,類似微軟這種「明明看到了未來,卻不願意放棄成熟的市場」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說,人送外號「大法」的索尼。
今天索尼看著很輝煌,實際上二三十年前的索尼,遠比今天輝煌。
尤其是在數碼娛樂產品方面,索尼就是那個年代的蘋果,時不時顛覆世界。
我們很多人現在都說,是蘋果的 iPod 便攜數碼音樂播放器,打敗了索尼的 CD、MD 的隨身聽。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iPod 是 2001 年發布的,但索尼在 1999 年已經做出來類似的產品:MS 隨身聽、VAIO Music Clip。
唯一不同的是,它們只支持索尼自家的 TRCA 格式,而不支持全世界廣泛使用的 MP3 格式。
機哥覺得嘛,當年的索尼,正如今天的微軟,也是看到了便攜數碼音樂播放器的未來。
但索尼跟微軟一樣,做出來了,卻沒有繼續往下發力。
因為當年索尼的 CD 隨身聽、MD 隨身聽,那幾乎可以說是壟斷的地位,怎麼可以讓新產品來搞自己市場呢?
有句老話說得好:「一步錯,步步錯。」
甚至賈伯斯 2001 年發布 iPod 的時候,索尼還沒意識到為時已晚。直到 2004 年,索尼才發布了首款 MP3 播放器。
就這樣,音樂播放器的霸主,從 90 年代的索尼,變成了 00 年代的蘋果。
無論是微軟還是索尼,它們在各自輝煌的年代,其實都沒有被蒙蔽上雙眼、也都看到了下一代產品的未來。
只是很無奈的是,也許真的想大家說的那樣,它們都不願意放棄成熟的市場,讓一個新生事物把自己的鐵飯碗打破。
因此,機哥這兩天也思考出很多事情:
有些時候,搶到首發、或者第一個做出來的,也不一定會絕對成功。
也許只有穩紮穩打,在規劃好的路線上不斷發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今科技圈廝殺得那麼厲害,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機哥希望這些例子,無論是對國外還是國內的科技大廠們,都有所作用吧。